□通讯员 崔鹏 梅莎
本报记者 章建森
早报讯 众所周知,大学里的思想政治课因为其理论性强,比较难讲好,但浙江理工大学有个老师,上思政课每次都是学生爆满,连外专业,甚至外校的学生都过来捧场。更有一帮学生,是他的铁杆粉丝,同一个内容听了还要听。
思政课座无虚席
外校学生来“蹭”课
这位明星老师叫郑显理。
浙江理工大学的大三学生孙僖告诉记者,每次听郑老师上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他总需要提前半个小时进教室抢座位。
“稍微来晚一点,就连座位也会找不到了。”他说,在郑老师的课上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多外专业甚至外校的学生都会来“蹭”课。
大学里的思想政治课,通常被认为是理论性较强的课,但在郑显理的课上,却总是座无虚席。
记者还发现,在郑显理的课堂上,总能找到几张熟悉的面孔,他们是郑显理的铁杆粉丝,几乎如影随形——上午上过他一门课,同一门课,下午他们又来了。
“因为上一个星期和别的系同学交流,发现同样的课,郑老师上的东西都不一样,所以不想错过精彩,再多上一次。”
浙江理工大学曾对郑老师的教学课堂作过统计,工商企业管理班总人数58人,到课人数55人,到课率95%;会计班总人数49人,到课人数43人,到课率88%。
上课从不点名
靠三分之一定律吸引学生
学生董超说:“郑老师很民主,不会为了点名而点名。”
经常听他上课的孙僖说:“他上课前都会跟我们一起回顾一周以来的新闻,注重时事,关注经济,将课本的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而且不会让我们产生排斥感。而且郑老师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分析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很多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另外,他对于未来时事经济等的预测相当准确,这也是最让我们惊奇的地方。”
至于为什么会引来一帮学生重复听同一堂课,郑显理自己的解释是他始终坚持“三分之一的黄金分割比例”,即同一门课,但是给不同的院系上,材料和事实至少有1/3不一样,因材施教。
“你给别人上课,如果自己都‘审美疲劳’了,那么你下面的学生,当然也不可能听进去。所以得认真备课,平时得多了解时事。”他说,思政课通常是三节课连在一起的,学生上完两节课后就会疲劳,所以在第一节课趁学生思想集中的时候讲一些理论,第二节课联系实际讲一些时事的例子,第三节课放影像资料。
“这样学生会自始至终有兴趣来听你的课。”他说。
郑显理说:“学生们有时候会反映,有些老师,第一堂课特别精彩,可是学期结束时觉得好像只有第一堂课是精彩的。但是,我相信自己的课,不能说堂堂精彩,但是至少堂堂都会有新的东西带给学生。”
创新的讲课思路
曾引来争议
“为什么真理性的东西,教起来这么困难?”郑显理分析说,“这关系到学生的心理。高中生都厌烦背书,啃死理论,但高中政治课很多老师都布置了大量的背诵内容。加上现在的学生有他们的认知特点,所以在授课方法上我有所创新,保证在授课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寻找一些能激发他们兴趣的例子来讲,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不过,记者了解到,郑显理的教学方式在教师中间曾引发过一些争议,一些老教师认为思政教学应注重授学体系的完整和严谨。
“不应该为了追求课堂气氛,只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理论和话题来讲。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还是应该全面详细地讲给学生。”该校的一位老师说。
但课堂上的学生人气和实际效果证明了他的教学创新是有益的。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他的教学方式也被其他老师普遍接受。
他主讲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已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其牵头主编的该课程的教学软件也即将在全国发行应用。
除了校内,在不少高校网络的评选中,郑显理的人气也一直居高不下。
“我听这个课都没睡过觉。没上过他课的一定要选一下,不上的话是你一生的遗憾!”一些学生在知名的“评师网”上留言说。
许多同学就是因为看了其他学生对他的评价后,慕名来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