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钱江晚报:【口述30年】高考改变我们 我们改变高考

发布时间:2008-12-26 作者与来源:  浏览次数:

1977年12月,在我国恢复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的时候,570万名考生涌进考场。

  那一年,全国录取的大学生为27万,27万人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巨变。李功真、费君清都是其中的幸运儿。

  高考改变人生走向。此后30年,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学子挥汗如雨,在高考卷上书写自己的前程。

  如今,当年走进考场的第一代人,又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考场。虽然在恢复高考的30年间,全国平均高校录取率已从1977年的4.7%提高到如今的60%左右,但父母们却感到,孩子的压力比自己那时还要大,工作比20年前难找多了,好像知识不能改变什么命运了。

  大学本科毕业后,要考研究生、考公务员、考托福、考GRE……高考成功仅仅才是人生奋斗的开始。

  2007年,全国高校的计划招生人数恰是30年前参加高考的人数——570万;

  2008年,浙江考上大学的人数是30年前全国被录取的总数——27万人。

  这场维系中国几代人命运的考试,于不经意间走了一个轮回,曾是家族荣耀的光环正在走向寻常。高考改变我们,我们改变高考。

  1978年杭州高考状元:我的黄金岁月足有30年

  李功真(化名)口述 丁星云整理

  昨天上午,我和8个老同学去看望82岁的小学班主任徐蓉春老师,不禁一番感慨。当年面目清秀的老师一头白发,而从小打闹在一起的同桌亦是银发飘飘,大多膝下有孙辈了。

  我最想说的是,我的命运从1966年开始坠入低谷,到1978年才弹回原地,然后是我人生旅途中的黄金30年。

  1960年,我们毕业于杭州忠清巷小学(现称杭州新华小学,今年它将迎来百岁生日)。记得我的同学大都居住在新华路、长庆街、六克巷一带,大家就近入学,无人择校。

  小学毕业后,我考进杭一中初中(现称杭州高级中学)。1963年,我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报考杭一中高中,但由于是“资本家的子女”,被拒之门外。当年的杭二中老校长黄怀仁怜惜人才,把我及与我有相似命运的一批尖子生招进杭二中,为此我们没有荒废学业,但这却成为黄校长在文革期间被批斗的一条罪状。

  1966年,我扎扎实实读完了所有中学课程(俗称老三届),文革开始了。学生留在学校搞运动,写大字报、斗走资派,我当时由于家庭成分的关系,很自卑,成了“边缘人”。

  1970年,我下乡到萧山兵团参加劳动。1975年,萧山兵团撤销,变为地方农场,我们的户口从萧山迁出,又迁不进杭州,只好放在口袋里,称为“袋儿户口”,我到处做临时工。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因为户口问题,我不得报考;次年,我到母亲所在单位杭丝联“顶职”(即父母退休,岗位留给子女),这才落实户口,落实工作。

  当年,我以全省第三、杭州第一的成绩考进浙江大学,选读工业电子专业。应该说从那时起,我才扬眉吐气做人,做我们国家的主人翁。

  从浙大毕业,我被分配在一家省级研究所从事医疗器械产品研发,我把专业知识用于查找资料、做实验;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又开始接触电脑,把电脑知识用于特种医疗器械的研发,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先进科技成果奖和进步奖。如今我62岁了,依然在科研一线工作。

 父子两代大学生:我进城容易了,他出国容易了

  费君清(现为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博士、教授)口述 俞熙娜整理

  1974年,我以优异成绩高中毕业,但是却没有机会考大学。在当时“上山下乡”的潮流下,我和同学们到临安东天目公社横溪大队插队。我从一个城里的“白脚杆”变成了务农的“黑脚杆”。

  1977年的一天,我突然听到广播里说要恢复高考了,我久藏心底的愿望一下子被激发了。

  1978年2月22日,每次有人问起我总能清楚地报出这个日子。那一天,我收到了杭州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紧接着在1979年,我的大弟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1980年我二弟又考上国防科技大学。一家三兄弟接连考上大学,一时在乡邻间传为美谈!

  考上大学以后,来自内心的自豪感和社会的评价,都在无形中改变着我。比如找工作。“文革”十年出现人才断层,当我们毕业时,不是我们找工作,而是工作找我们。各种各样的单位都来学校要人,大部分同学去了党政机关、大专院校、文化部门等,我被留在杭州大学做老师,这也是我自己所乐意的。

  再说一句笑话,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连谈对象也特别容易。有些同学觉得自身条件并不怎么好,可是照样很快就被人相中解决了终身大事,关键就是他有大学生的头衔。

  一转眼就30多年过去了,我按部就班地读书、工作,从学士读到博士,从助教当到教授。2005年我的孩子都考大学了,他幸运地考上了浙大,现在准备出国留学。

  记得儿子读高二那年,他的学校有交流项目去德国、法国游学一趟,这使他走出国门开了眼界。在大学里他选了工科,大三就准备了托福和GRE,这些都为他顺利出国留学打下了基础。

  现在回头想想,如果当初我没有考上大学,我的人生肯定不会是今天这样。高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随之而来的改革开放又给予我们很好的发展空间。真的要感谢高考,感谢改革开放!

 唉,我是三本生:为找好工作,我想去美国

  陈加琳口述 俞熙娜整理

  今年8月,我收到了浙大城市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据说这是全国最好的三本学校,我被录取在商学院。

  我没有兴奋,只有怅然。真的,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到一个三本高校读书。高三时,我所有模拟考的成绩都在去年的一本线之上,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我考上一本是毫无疑问的。

  可数学考完那天我就知道我完了。走出考场时,我的同学对我爸爸说,“这次数学很容易,这是你们加琳的强项,她可能会考满分!”

  可也许就是觉得这么容易的题自己应该能考得很好,我在考场上怎么也静不下心来,我无法让自己精力集中好好做题。我回家大哭起来,把家里人吓坏了,我妈都不敢打电话向我外公外婆汇报情况。

  果然,分数出来,我落在二本线上,可离杭州录取分最低的二本还差12分。

  这样的结果让我很难接受。大学毕业以后能干什么?

  我家就住在浙大玉泉校区门口,经常看着浙大学生进进出出。说以前没什么感觉。现在却觉得那么遥不可及。可经常听奶奶说,即使在这所浙江最好的大学,也有很多人担心工作的问题。那轮到我命运会怎样?

  听同学说,现在大学本科生刚毕业,除了个别极好的工科专业或极优秀的学生,一般即使能找到工作,月薪也只有1000多元。1000多元!连养活我自己都不够。我家的老房子出租一个月都有2700元!

  填完志愿以后,我和妈妈还跑了几个地方:各大留学公司。其实之前我从没想过要留学,我属于比较安耽的人。可这次实在是太憋气了。妈妈说,要出去的话最好去美国。中介说如果申请排名前100名的大学,至少要100万人民币。

  9月,我还是到城市学院报到了。我接受了中介的建议,他们觉得我还没有做好留学的准备,甚至不清楚自己要选什么专业,而且现在申请出国为时已晚,很多国外大学已经开学了。不如先在国内读一年,想好自己以后要干什么。如果感觉不好,再考虑出国。妈妈在银行工作,她说,还得多干几年,多拉点存款,至少得把我出国的首期学费存足了。

  现在我一边读大一,一边报名参加了雅思培训。挺不可思议,没考上大学以前我是被妈妈逼着去补课,现在我却第一次自己要求去培训,不管明年是否能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