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南湖晚报:沈国甫:识时务者为俊杰

发布时间:2008-12-26 作者与来源:  浏览次数:

沈国甫档案

1956年9月出生在海宁许村,毕业于浙江丝绸工学院(现浙江理工大学)。

1985年,创办校办企业许村经编厂。

1992年,投资许村家纺城。

1993年,许村经编厂更名为浙江宏达经编实业公司。

1999年,成立海宁宏达实验学校。

2003年,组建海宁市宏达高级中学。

2006年,投资创办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2007年,宏达经编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中小板上市。

  沈国甫的话

——我与人合作,通常是要菜籽不要菜。菜吃了就没有了,菜籽却可以种出越来越多的菜。我把与人交流看成是向人讨菜籽,有时别人一句话,就可能让你受益终身。

——高层管理者:做正确的事;中层管理者:正确地做事;执行层人员:把事做正确。做到这三条,企业就不会出大问题。

——企业做每一件事都是讲回报的,有时是金钱,有时是其他。办教育也有很好的回报。作为发展很多年的企业,从金钱来讲,不是我们最大的追求,事业的追求肯定比金钱的追求要高。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在“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30名企业家”名单上,沈国甫以“坚定的技术派”这个特色名列其中。

专家给出的评语有点长:“改革开放的大环境让中国市场遍地商机,敢想敢闯敢冒几乎与成功画上了等号。在这种思维定式下,企业家往往忽视了竞争环境的变化,习惯于千方百计抄近路、搭便车、炒概念、拼价格,最后十八般武艺用完,企业未见有大的发展,甚至轰然倒塌。稳扎稳打的沈国甫也许算不上能力超凡、高瞻远瞩的企业家,但正因为他不在乎自己能否成为企业的符号,而把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建造一个长盛不衰的企业上。二十多年如一日,在纺织、教育、专业市场等领域构筑起了令人仰视的高度……”

中国有句赞扬人的古话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中国纺织》杂志的记者曾总结沈国甫成功的最主要原因:“能够很好地领会政府的政策规划,把握行业的发展脉搏,是一位识时务者。”

从当初一名中学体育老师,突然转行到濒临倒闭的校办小厂,23年的时间里,企业成为拥有15家子公司的上市公司,自身也从知名实业家向慈善家和教育家迈近,沈国甫无疑踩准了每一个时代最前列的节拍。

10年体育老师的转型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1985,国家开了两个重要会议。一个是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小平同志在会上做了《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报告。另一个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85年5月,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各级各类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由各级学校主办主要用于补贴办学经费和教师待遇的校办企业很快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那时候杭州的宗庆后正蹬着黄鱼车卖课本和雪糕,筹办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

1985年,沈国甫刚好30岁,已经当了10年中学体育老师,是学校的团支部书记。他有开朗的性格,踏实的作风,学校领导慧眼识中,让他转行去接手校办工厂——许村经编厂。几间简易厂房,不到1万元的资金,10多名工人,这是当年许村经编厂的全部家当。“也着急过,毕竟以前没办过企业,开始时也不知道从哪里入手。”23年后的今天,沈国甫微笑着回忆起那段有些兴奋又有些茫然的日子。在随后的五六年时间里,许村经编厂通过生产蚊帐布、鞋布料等初级产品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时,许村经编厂有了90万元的固定资产,正在考虑企业走向的沈国甫感受到了迎面而来的改革浪潮的澎湃气息。这些年的磨励,他已明白,经营企业就像种花,没有篱笆墙的“高度”,花种得越好看,越容易被人践踏。企业发展必须用科技来创造自己的高度和空间。

一颗德国“菜籽”的灵感

沈国甫有过不少经典语录,其中一条关于合作和灵感的话是这样说的:“我与人合作,通常是要菜籽不要菜。菜吃了就没有了,菜籽却可以种出越来越多的菜。我把与人交流看成是向人讨菜籽,有时别人一句话,就可能让你受益终身。”果然,1993年,他得到了一颗宝贵的德国“菜籽”。

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人。1993年,德国ROKONA公司的代表到已经更名为宏达公司的企业来考察。考察中,这位老外透露,上海大众所用的全部汽车内饰布都是他们公司在德国生产后出口到中国的。老外非常自豪地宣称:“这种布,你们中国人一百年也搞不出来!”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沈国甫马上意识到,随着汽车产业的兴起,汽车内饰布的市场容量将会急剧扩大,国产取代进口将是必然。

在获得上海大众公司“只要有同样的质量,价格上又有优势,愿意试用”的答复后,沈国甫立刻从德国引进了6台先进经编设备,同时征地10亩,投资1350万元,实施技术改造。同时请来各方专家,对汽车内饰面料进行重点研发。一年多的时间里,进行了300多次的试制,宏达生产的内饰布已同时具有防油、防水、耐光照、阻燃等特性,外观质量和内在技术指标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5年,产品通过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公司质量认证,宏达成为中国经编行业第一家自主研发汽车绒并配套国际品牌汽车的企业。此后,他们的产品逐渐为尼桑天籁、海南马自达、凯迪拉克和一汽大众旗下中高档轿车所采用。

从2001年至2006年,仅粗略计算,宏达就承担了40多项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出众的技术水平,使宏达在全国经编行业中独步天下,其国内汽车内饰面料已占国内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其销售收入、利税等指标连续多次在全国针织行业中名列前茅,人均创利税多次排名首位。

2007年,因为汽车内饰面料这一独特的题材,宏达经编在深圳中小板获批上市,成为国内经编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宏达控股集团因此发展成集经编、家纺、印染、教育、投资、环保、市场开发、房地产开发、科技开发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企业,下辖宏达经编股份公司、宏达教育集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中国家纺城、宏源房产等子公司。

所有利润都投入到教育

如果沈国甫仅仅是一位知名的企业家,也许并不能让人在回首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专门把目光投向他。在许村,在海宁,乃至在浙江和全国,人们铭记和传诵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出身的他,在物质条件成熟后,转身对教育的反哺。从1999年到现在,宏达集团在教育产业的现金投入已经超过3亿元。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民办教育,到上世纪末时,已经被不少业内人士惊呼“寒冬来了”。一些民办学校的老师纷纷向公办学校回流。从教育系统出来的沈国甫很清楚教育需要多大的投入才能完美地开展,而他认为自己回报社会的最好方式就是反哺教育,而这些年的创业已经让他拥有了回报的物质基础。

1999年,海宁宏达实验学校成立。要创建声誉好质量高的民办学校,钱有了,硬件设施可以立刻打造成全国先进,但是软件建设显然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沈国甫投资办学的第一个难题正是引进优秀教师从而取信于家长。

“虽然这是个很现实的难题,但是我还是充满了信心,一是我有选择地把企业管理中优秀的管理方式运用到学校管理中,同时吸取公办教育的管理优点,为学生和家长做好服务工作;二是办好教育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投入,我决定在教师待遇上给予保证和倾斜,企业资金率先保证教师薪水,每两年组织教师去香港等地旅游。”

事业的追求高于金钱

他果然把企业运行中的部分先进理念用到了教育管理中,如在2001年7月与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办学,把学校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浙江宏达学校,成为海宁第一所全日制民办寄宿学校。

正是通过这样的“双管齐下”,宏达学校不仅有了一流设施,也有了雄厚师资。2003年1月,宏达学校和海宁市教育投资发展公司共同参股,组建了海宁市宏达高级中学。2004年,宏达高级中学送出了当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状元周之悦,更让学校一下声名鹊起,迅速成为浙江省重点高中。2006年,宏达又与上海同济大学合作,创建了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至此,“宏达教育”已经有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嘉兴市规模最大的民办学校。

“这个社会多一座大楼不算什么,但多一所学校能为社会创造多大的贡献!”作为商人,“企业做每一件事都是讲回报的”,但是作为教师,他又很清楚,“这样的回报有很多种类,有时是金钱,有时是其他。”

改革就是这么神奇!一个当年全部资金不到1万元的校办小厂,23年后,不仅成了上市公司,还有了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教学段的航母式的教育集团。

“作为发展很多年的企业,金钱不是我们最大的追求,事业的追求肯定比金钱的追求更高。我希望宏达这些学校在我的管理下,今后都能成为名校,这是我最大的目标,也是最大的快乐。”如今,在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沈国甫喜欢到海宁宏达学校的校园里随意地散步,那是他最放松和开心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