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温州商报:温企面临“接班高峰”

发布时间:2008-12-26 作者与来源:  浏览次数:

  中新浙江网6月27日电 高考分数公布之后,乐清通达双金属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志亮便开始为儿子的教育问题奔波:儿子的分数是400多分,对于高考录取分数线来说,这个数字有些低,但在郑志亮看来,它并不能说明什么。他认为,对于一个企业的接班人来说,更重要的在于针对性的企业家教育,当然,对于年轻的子女来说,接受系统教育也是必要的。在经过一番选择之后,郑志亮选择了一家由国内著名高校举办的企业接班人研修班,尽管学费高昂,但如果能由此而完成一个合格接班人的基础教育,几十万元的代价算不了什么。

  在温州,如刚过40岁的郑志亮所操心的接班人问题正烦恼着许许多多40岁以上的企业家:该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如何说服子女回来接自己的班、是先到外面历练还是在自己的公司解决经验问题、如何协调子女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浙商研究所所长杨轶清调查说,在浙江,有80%的民企正面临接班问题。在温州,这个数字同样适用。

  大企业的第二代

  对于一个职业经理人来说,担任一家年产值5000万元企业的董事长仅仅只有6万元年薪是无法接受的,况且这家公司在一年前他接手时仅仅只有1900万元的产值。而郑纬宇对此并没有丝毫的不满,因为这是“家族的事业”。郑纬宇的父亲是郑元豹,人民电器集团董事长。

  两年前,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郑纬宇最希望从事的行业是酒店业。为此他和父亲争辩了多次,最后还是服从家族的安排,进入自己最熟悉的人民集团。

  迎接他的是基层车间的半年锻炼。此后是集团下面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助理。2007年,郑纬宇向董事会提出申请,希望能够尝试独立管理一家专业公司,哪怕公司的规模并不大,于是他成了人民电器集团仪器仪表公司董事长。

  对于主业是低压电器的人民集团而言,仪器仪表产品的影响力相对较小。生于1982年的郑纬宇除了抓质量、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之外,他做了一个父辈们都不会考虑的举动——改变传统仪器仪表的外形,使之成为“人民”的特色。

  2008年,郑纬宇用实际5000万元产值的业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曾经的酒店经营梦也放到了一边,与父亲交流得失、四处考察市场了解客户,越来越融入到温州的传统产业中去。

  郑纬宇的接班路线是目前温州民企接班最常见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在温州,在行业颇具地位且家族痕迹较重的企业普遍采取了这样的接班模式。兴乐集团的虞文品、康奈集团郑莱莉和郑莱毅、金田集团的方文彬、华利医疗器械的张蕾蕾、大虎打火机的周小虎等一批青年企业家都是在近几年中以类似的模式崛起,成为独当一面的青年企业家。

  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在引进新的技术、投资扩张、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国际化等进程上积极而大胆,如虞文品近年来大胆向上下游产业延伸,使得企业在原材料涨价等各种不利因素之下依然保持竞争优势。而方文彬则是斥巨资投入到新产业的生产线为企业寻求新的增长点,同时对公司进行规范化管理,积极为企业上市作准备……

  立足于温州的传统产业,而又不失新生代的锐气,这是温州的企业家们心目中最佳的接班人状态,这也还仅仅是温州企业接班冰山的一角。

  不愿接班的第二代

  温州大学对107个属于企业第二代的大学生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37%的学生表示,不愿回到家族企业中工作。做传统产业太累,不愿重复父辈的生活模式,这是一种理由。在当前越来越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传统产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实在太难,这同样也是一种理由。

王学集的父亲是永强一家加工企业的老板,同时还投资矿产。但对于电脑发烧友王学集来说,无论哪个产业都没有吸引力。他喜欢编写软件代码,建立自己的社区网站。在念浙江理工大学期间,他几乎每个暑假都不回家,留在学校编写代码、维护网站。在大二的时候,他就开发出了自己的软件产品,在生活上不再需要家里的支持。2005年,王学集毕业后与他的团队一起直接在杭州成立了德天科技有限公司。他们开发的产品PHPWind被国内大量网站使用,公司因为技术上的领先获得了风险投资。2007年,黑客攻击PHPWind软件的漏洞,结果国内三分之一的网站受到了波及,可见他们今天的影响力。

  往往只有子女充分证明自己在其他领域的能力,甚至在成就上超过了父母,第一代企业们才会放弃子女接班的想法。康尔达集团的翁银巧、胡玲玲夫妇,两个儿子都从小在美国念书、长大。大儿子同样喜欢IT行业,甚至在还没毕业时就赚到了几十万美元。即使如此,翁银巧和胡玲玲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回国接下自己的担子。

  与他们相比,并非所有的企业家子女都这么优秀,并且能够在商海其他领域取得成就。同样还有许多中小企业的第二代更希望过相对稳定和安逸的生活,而不是没日没夜地呆在公司里。

  温州康达包装材料公司老板徐余听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有四个孩子,大女儿和二儿子都在教书,老三大学毕业就到浙江规划院去上班了。老四还在念大学,受到哥哥姐姐的影响,同样也不想继承父业。50多岁的徐余听继续支撑着,同时也继续做着子女们的思想工作。

  事实表明,意愿管意愿,在家族的压力下,多数的企业第二代还是会回到公司,继续父辈们的产业梦想。但是,一方面是产品利润的缩减、外部压力加大,另一方面是父辈们对家族事业的厚望。一些接班人们感到迷茫:高速发展不现实,打包出售也不可能。制革行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第二代企业家对记者说:“我只能逐步地将产业往新的领域转移,慢慢做老爷子的工作。”

  目标:

  不需要第二代来接班

  尽管从重要岗位经理人与董事长的关系来看,森马是个家族痕迹很重的企业,但他们已经明确:以不需要考虑是否由第二代来接班这个问题为目标。森马集团董事长邱光和说:“不能说由谁接班,而是由谁来担当那个角色。”森马集团董事长邱光和表示,今后森马集团必定由职业团队来管理。至于子女,他们作为大股东的身份不会改变,企业岗位则唯才是举。西方许多家族企业的发展轨迹告诉我们,这才是打造百年老店的最佳途径。

  在今年,南存辉的大儿子正式从美国的高校毕业。但是,他并没有让儿子进入正泰。早在许多年前,正泰便着手消除家族企业的痕迹,把能力上名不副实的股东及其亲属从重要岗位上“请”出公司。如今这家企业的关键岗位上还没有一个原始股东的第二代进入。南存辉一直在提一种说法:股东们出资,成立一个由专业人士运作的创业基金,所得用于养那些没有能力接班的第二代。这个设想中的基金被很多媒体冠以“败家子基金”之名。而那些能力出众的第二代呢?“当他们在外面证实了自己的能力,则以类似猎头的方式去聘请。而这时候,亲情就能对公司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了。”

  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与前些年相比,如今明确地提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不需要第二代来接班的企业越来越多。“在西方国家,许多的大公司甚至连董事长都是外聘的,企业的所有者、创业者的继承人只需要以股东的身份坐在家里等待分红即可。对于温州的家族企业来说,这个目标可能有点远,但是趋势却越来越明显了。”他说。

新闻来源网址:http://mba.zj.com/news/2008-06-27/129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