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教育频道杭州5月12日讯(通讯员 朱茹华 高丽 俞汶汶 记者汪群芳)大学四年父母投入在自己身上的费用,要多少年才能还得清?近年来,大学生的学费情况、对薪金的预期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近日,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在杭州七所高校大学生中,进行了《亲情收支对比家乡旧貌新颜》的消费对比调查。这是该学院第四次开展此项调查,从问卷统计数据发现:与三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今天的大学生们在消费来源、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及与家人沟通方式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
5-10年还清学费薪金预期有所上升
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将来就业后工资水平的期待普遍较高,还清父母对自己大学期间支出所需时间较之以前有所缩短。比如通过调查发现,需要20年以上才能还清的比例四年逐年下降,而预计需要5-10年的人数百分比从三年前的9.1%上升至今年的37.9%。
通过计算,有37.7%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总花费为40000—60000元, 24.4%的学生为60000—80000元, 13.1%的学生为30000—40000元,150000元以上的为3.8%。30.8%的学生预计自己毕业后工资为2000—3000元,18%的学生预计为3000—5000元,而选择5000元以上的占有8.1%,
另外有3.8%的学生选择了1000元以下,在此基础上,除去自己的日常消费每月交给父母的以300-500元居多,占有24.9%;其次是800-1000元,占有22.9%;而1500元以上的仅有9.7%,300元以下的占有3.1%。学生们根据上述数据推算还清父母对自己大学期间支出的时间,认为自己5-10年还清父母的学费投入,比例最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自己的薪酬预期值有所提高。
学生自立能力增强消费仍居高不下
自国家奖(助)学金实施以来,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生活费来源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在手机、网络等通讯工具普及的今天,学生们与家庭沟通的次数普遍增多,他们对父母亲人的养育之恩、祖国社会的培育之恩心怀感激。
在第一部分算算亲情账的对比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通过自助和他助获得经济能力的比例有所增长,如三年前有88.3%的学生选择了父母,而今年只有72%;三年前只有5.3%的学生选择自己打工赚取,而今年已经上升到13.9%,选择奖学金或者外界补助的人数从三年前的6.4%上升至今年的14.1%。这些数据差异表明:大学生经济独立方面相比三年前发生了较大改变,虽然父母还是经济的主要来源,但是比例已经将近降低两成。四年对比数据详细见图1。而信用卡等新型消费方式开始兴起,如有7%的学生选择使用银行信用透支卡,相比去年3.5%有所增长。
其次,大学生的消费总额仍居高不下,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学分制制度和菜单式选课的情况下,大学生有较多的自由来现在自己的课程和学分,由此也使家境不同、能力有异的大学生在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方面出现分化。如四年前大部分学费仅在5000元、17000元和20000元中选择,而现在学费却在6500、8200、16200和21200等之间浮动。除基本的伙食费外,今天的大学生在交友、旅游和休闲等方面的费用也日益增高。此外,大学生在月平均伙食费也较四年前有较大增加,如今月消费700元以上有20.6%,高于前年14.6%的比例。
改革开放三十年学生感受强烈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对比调查中得出:约85%的家庭表示基本可以支付子女读书的全部费用,仅有14.8%的家庭对支付子女读书的全部费用表示有困难,与三年前76%和19%的比例稍有差异。
在被问及家乡30年来最大的变化时,大部分的人认为是道路状况,其次是思想观念,住房条件等,还有一些人认为环境、外来人口等较之以前也有很大变化。大部分城镇同学认为现在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商品房成为居民房主体,高档商品房从原来的1.4%上升至如今的15%比例,发展速度提高较快。
学生们普遍认为:如今通讯工具都大大拓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90.7%的同学在谈到家乡的交通状况时认为很便利;现在家庭拥有四部电话的人占25.4%,三部的占21.9%,每家至少有一部电话。而在十年前,没有电话的却占有52.9%。另有98%的学生回答记忆最早时家里的交通工具均为自行车,而如今已经有18.4%的家庭拥有了私家车。74.4%的人认为认为自己家的生活水平比记事时有提高; 54.9%的人认为家乡的医疗卫生条件较记事时有很大提高。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同学们认为人们的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精神世界也日益丰富。
该次问卷调查是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在每年母亲节来临之际,举办“感恩?成长”系列活动的项目之一。该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它由“算算亲情帐”问卷调查、改革开放三十年图片展、开展一次感恩主题演讲、播放十部感恩影片、学唱十首感恩歌曲等系列活动组成。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同学们的感恩之情,认识到父母的养育之恩、祖国社会的培养之恩、社会他人的关爱之恩是多么可贵,在“感恩教育”中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不良思想行为。
新闻来源网址: http://edu.zjol.com.cn/05edu/system/2008/05/12/0095067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