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新华网:周毅:让青春在祖国的西部闪光

发布时间:2010-04-01 作者与来源:新华社  浏览次数:

  新华网北京4月5日电(记者刘奕湛)他叫周毅,2003年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毕业前夕,周毅和杭州一家外贸公司签了约,但在校园里张贴的一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宣传海报,让他重新做出了选择。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与西部有着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几经思考,他放弃了留在杭州的机会,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签订了一年的服务协议。

  2003年9月,周毅奔赴四川乐山市沐川县海云乡担任了乡长助理。海云乡是有名的贫困乡,地广人稀,山多路险,全乡只有7200余人,却散居在19.6平方公里的山区,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到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访民情、察民意、体民生,20天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乡的村村寨寨。

  在同心村走访的时候,他了解到,村民们辛辛苦苦养了一年的猪,由于没有路,要靠人抬下山去卖。每卖掉一头猪,就要多花掉60元运费。他粗略一算,同心村一年要养2000多头猪,光是运下山去就要多花10多万元。公路修不通,村民干啥都不方便,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村民们修条路。听说周毅要修路,村民们都摇着头不屑地说:“喊了几十年,也没见谁把路修好。你一个刚来的学生娃,如果有本事修路,我们把鞭炮从家门口放到乡政府去!”听了这些话,周毅没有灰心,主动向乡政府请缨,担负起公路筹建工作。

  很快,修路工程就正式开工了。缺钱,他把自己的工资垫上作启动费;缺人,他就挨家挨户做工作。白天,他在乡政府上班,下班后就赶到工地干活。村民们慢慢地被周毅的真诚和付出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修路的行列。经过3个月的艰苦奋战,一条4公里长、5米宽的“致富路”终于出现在村民的面前。汽车进村了,村民们再不用肩挑背扛了。乐得合不拢嘴的村民们,当真在新修好的路旁放起了鞭炮。

  “老百姓是淳朴的,只要真心为乡亲们好,为大伙办实事,就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周毅说。2004年10月,海云乡首次实施村支部书记公推直选,几十名党员联名推荐周毅为候选人,最终周毅以高票当选为同心村党支部书记。

  担任村支书后,他反复思考着如何带领村民闯出一条致富的新路子。他自筹资金10多万元,兴建了村里第一个科学养猪场。在他的带领下,多家农户也建起了小型养猪场,改变了传统的养殖方式,一年多的时间,就实现产值近20万元。

  科学养猪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也激发了周毅在基层工作的热情和干劲。2005年7月,已经延长了一年服务期的周毅,决定再留一年。

  要想让农民的收入快速增长,光靠养猪还不行。同心村是以种植玉米为主业,但产量并不高,辛苦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经过市场调查,周毅发现,市场上芋头和玉米的价格差不多,但芋头的产量却是玉米的两到三倍,如果改种芋头,收益就会高得多。在他的反复推荐下,许多村民开始种植芋头。有的村民没有钱买芋种,他就主动为村民们垫钱,为了买到又好又便宜的芋种,周毅自己出路费帮村民们到邻县去统一购买。慢慢的,村民们的“钱包”变得越来越鼓了。

  已经打定主意要长期扎根基层的周毅,2006年7月通过了四川省选调生考试,被派到乐山市金口河区工作。一个月后,他担任了永胜乡党委副书记。永胜乡是大渡河畔、小凉山腹地的少数民族地区,平均海拔2000多米,每年积雪长达两三个月。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他积极推进交通运输、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年内修建了6条村级公路,使全乡8个村都通了水泥路。他还带领村民建立起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增加了名贵药材的种植面积,使永胜乡成了全亚洲最大的曼地亚红豆杉种植基地。

  2008年3月,周毅被调到金口河区机关工作,但基层的生活却令他怀念。一年多后,他再次主动请缨回到基层工作。

  如今,已经在基层工作快7年的周毅深有感触地说:“尽管很忙、很苦、也很累,但心里却感到非常充实,我把青春献给了西部,西部哺育我成长,我还要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让青春继续在祖国的西部闪光!”

新闻来源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4/05/c_12179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