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教育信息报:栽下梧桐树 引来金凤凰——访浙江理工大学研究员郭玉海

发布时间:2010-04-01 作者与来源:教育信息报  浏览次数:

□本报通讯员 柴 田 记者 王 东
日前,浙江理工大学举行了2009年度教师表彰大会。会上,该校材料与纺织学院研究员郭玉海成为获得“华鼎奖教金”的9名教师之一。对于郭玉海来说,进入2010年以来,可谓是喜事连连。在年初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领衔完成的科技成果“聚四氟乙烯复合膜共拉伸制备方法与层压覆膜技术”还喜获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作为省“重中之重学科”——纺织工程学科的一员,郭玉海说他获得的这些成绩都是基于这个良好的平台。
浙江理工大学的很多教师坦言,郭玉海的获奖又是一个“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典型。纺织工程是该校历史最为悠久的特色学科之一,其前身为“丝绸工程学”。1992年被原国家纺织工业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学科,也是国内该学科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入选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一年后,郭玉海进入材纺学院工作,并成为纺织工程学科的重要一员。郭玉海回忆说:“进入学科组之后最大的感受是,‘重中之重学科’工程为我们这个学科和我的课题组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所以我们开展研究工作一直很顺利。”
利用第一笔资金,郭玉海及其所在的课题组逐步完善了实验室。而借助学科平台,课题组成员紧密配合,技术瓶颈也获得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如在复合膜的结构设计上,陈建勇教授提出了采用热压方式;在减小薄膜弓曲、提高均匀性等方面,张华鹏提出采用冷却方式;冯新星则进行了理论和工艺的比对等。据介绍,聚四氟乙烯复合膜的研究材料费非常昂贵,做一次实验就需要投入2000多元。郭玉海说,没有国家“863项目”、省“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平台等的资金支持,要取得成果是很难想象的。
记者了解到,迄今为止该校纺织工程学科获得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除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外,“丝胶蛋白质结构调控及提高生丝产、质量新技术”还于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省政府和学校积极联系湖州、宁波等地相关企业,为课题组创造了优良的环境,也为实现项目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目前,郭玉海的这项专利技术已在8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利用该技术开发的防护服装于2003年装备小汤山等医院,在抗击“非典”过程中作出了贡献;开发的新型防寒鞋装备了军队和武警,彻底解决西藏等高寒地区部队士兵的冬季保暖问题;该技术还广泛用于空气除尘、空气除菌以及工业过程中高温烟尘的处理。仅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就实现利税1.4亿多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对于纺织工程学科今后的发展,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获得国家科技大奖为起点,争取若干年后列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获得纺织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培养或引进长江学者、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刊载于教育信息报3月30日头版)

新闻来源网址:http://www.zjjybkzs.com:8080/jyxxb/jyxxb_2.jsp?CategoryID1=0002&CategoryID2=00020002&ID=1280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