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杭州日报:杭州作家5年发表文学作品9000多万字

发布时间:2010-06-26 作者与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在昨日召开的市作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余华、麦家当选为市作协历史上最年轻的名誉主席。荣誉,代表了杭州市作协会员对他们的接受和认可。事实证明,余华、麦家的回归,以及一批青年作家和文学新人的集聚,大大激发了杭州作家群的创作热情,活跃了杭州文坛的氛围。杭州文坛,开始迸发新的力量。

  在这座城市,有这样一群又一群的写作者,他们怀抱着对文学的热爱,对故乡的情结,日复一日地书写理想,书写传奇,书写属于这个城市的动人故事。
五年间,杭州市作协会员共创作出版各类文学图书600多部,平均每年120余部;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共计9000多万字,平均每年1800余万字。有近220人次荣获市级以上各类文学奖项。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杭州市文联、市作协的努力。五年来,杭州市文联、市作协坚持文化人才的引进、发现、扶持、培养战略布局,大力引进文化名人,努力发现文化新人。形成梯队的作家队伍,使杭州文坛步入活跃期。

文学旗帜回归 引发杭州作家重新思考
2005年,余华落户杭州,同年,《兄弟》(上册)成为年度最热的畅销书;
2008年,麦家落户杭州,同年,《暗算》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曾经一度有人认为,杭州引进余华和麦家,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不过事实并非如此。
市作协主席嵇亦工用“回归”代替“引进”的说法。他认为,作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作家,余华和麦家的回归大大提升了杭州文坛的整体水平,对于杭州作家群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曾任市作协秘书长的文学评论家夏烈说,《兄弟》、《暗算》的大热,实现了纯文学和畅销书的完美融合,“对杭州作家而言很有借鉴意义。”
夏烈甚至认为,余华和麦家的文学,或多或少引发了杭州作家的思考。“不少人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写作方向。比如我是搞文学评论的,关注的对象已经从原先的纯文学扩大到了网络文学、类型文学。”
另一方面,余华和麦家已经较多地融入到了杭州地方的文化活动中。余华设计了旨正宣传杭州的“作家访问计划”,还也杭州引入了宏梦卡通;麦家也积极介入地方文化事业,参加演讲、签售等各种活动。
这也意味着,杭州作家开始踱出自己的圈子,主动介入到地方文化发展乃至文化产业发展中去。

解决后顾之忧 最大限度激发创作热情
受到市作协关注的,不仅仅是余华、麦家这样的大腕作家。
“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关怀和指导下,五年来,杭州市作协致力于发现并扶持新人新作。”嵇亦工说。他们的名字或许并不为人熟知,但或许某一天,他们的作品突然吸引了你的视线。
 长期默默耕耘的朱晓军就是一位。他的报告文学《天使在作战》以全票的通过率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票数位列五部获奖报告文学作品之首。“朱晓军的获奖,是杭州市作协会员第一次获鲁迅文学奖,这个奖项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嵇亦工介绍。
几年前,朱晓军来到杭州,进入浙江理工大学任教。当时的他,业余时间勤奋写作,获过不少文学奖项。来到杭州后,他一个小小的遗憾便是“暂时没找到组织”。“朱晓军刚刚来杭州工作的时候,各方面的原因,没有能够及时和作协联系上。”经过熟人的牵线,朱晓军2006年加入了市作协。杭州市作协也成为了朱晓军至今唯一加入的作协机构。
市作协在执行和落实人才政策时,始终坚持做到不唯身份、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只要是优秀人才,就一定唯才是举,唯才是用。吴玄原是“北漂”一族,引进后就委以重任,担当《西湖》杂志副主编;夏烈调入时尽管只是初级职称,依旧任命他为《西湖》办公室主任、市作协秘书长;青年作家方格子长期工作没着落,为了让她有个更好的学习创作环境,市作协经过多次联系协商,最终为她解决了工作;顾艳、卢江良、陆亚芳等十多位中青年作家的职称问题,也在市作协的努力下得以解决……
没有了后顾之忧,创作热情自然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目前,朱晓军的中篇报告文学《“水鬼”的天下》、孙昌建的散文集《向来风花雪月》、陆春祥的杂文集《病了的字母》、卢文丽的诗集《我对美看得太久——西湖印象诗100》等作品,已被浙江省作协推荐参加全国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选。

纳入主流文学 让散居网络作家找到家
南派三叔、沧月、陆琪、曹昇、流潋紫,这些原本散居的网络作家们,慢慢让外界感觉到了一种杭州作家群落的味道。
2007年之前,他们还以网络作家的面貌出现在公众面前。2007年2月,市作协成立类型文学创作委员会,沧月任主任。“所谓类型文学,就是指时下比较流行的玄疑、武侠、历史类文学作品。这类作品在网上拥有大量受众,却一直鲜有主流文学圈的关注。”夏烈说。
将网络类型文学纳入主流文学圈的视野,传统作协介入网络类型文学创作,在文学性方面给予交流、批评和指导?当这个“破天荒”的想法还在全国各地召集专家开会讨论的时候,杭州市文联、杭州市作协率先将其变成了现实。类型文学创作委员会也是全国首个纳入作协系统、纳入主流文学圈范围的类型文学创作团队。2007年5月,浙江少儿出版社出版了由市作协主编的“青春类型小说文库”,由杭州发往全国各地,市场好评如潮。类型文学引领文化创意,而文化创意又带来了成功的产业尝试。
“年轻人会受到感召,像他们这样的畅销书作家会越来越多。”出版人沈浩波觉得,这种城市作家群落的现象会从杭州蔓延到全国。

新闻来源网址:http://hzdaily.hangzhou.com.cn/hzrb/html/2010-06/27/content_892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