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杨的“兼职中介”微博。 |
本报记者 杨影
小杨,广西人,浙江理工大学大一的学生,还是班里的团支书。
不过上课的时候,他偶尔会把手机掏出来,看看自己的新浪微博上,他发出去的岗位信息,有没有人感兴趣,还时不时要回复一下那些“是不是骗人”的疑问。
小杨的另一个身份是下沙的大学生职业中介。他说,从12月2日开始,他在新浪上开了一个兼职中介的微博。让他得意的是,其他中介代理还在发传单。
“兼职中介”微博开张半月,有近2000人点击,粉丝已超过300人,做了两单生意,这个男孩子觉得蛮开心。
一个大学生兼职中介的典型“微生活”
小杨的新浪微博名字就是“下沙大学生兼职”。“家教、兼职服务一年130元,两年180元,三年240元,四年260元。签合同,工资有保障。”小杨说,他为下沙一家兼职信息公司做代理,这些都是包年服务费,缴纳了服务费后,就可以获得兼职信息,如果不满意,可以换,没有次数限制。
小杨的兼职微博是今年12月2日晚上7点55分正式开张的,发布的第一条微博是:大学生微博求职中介的典型一天,欢迎杭州下沙各大高校的学生前来报名兼职,改变自己人生的第一步,从大学兼职开始!
12月3日9点04分发布第一条信息:蒙牛、伊利促销,90元/天;17点55分,发布了一条4元/小时的餐饮公司服务员信息;20点48分,发布了一条7.2元/小时的餐饮公司服务员信息;20点49分,发布了一条800元/单的平面模特信息……一直到晚上,90元/天的促销收到咨询16条,大多是问是否要收费,如何联系等,他全都回复了。
有人还通过私信的方式,询问800元/单的平面模特的业务。对方表示,有同学关注了他的兼职微博,并把这个消息转给了她。
双方在QQ上聊了一阵,答应面谈。
第二天,小杨骑着自行车来到浙江传媒学院,见到一个蛮漂亮的女生。
他和女生一起到兼职中心的办公地点,签了协议。
这是他成功接的第一单生意,不过不是都这么顺利,毕竟很多人害怕网络信息有水分。
12月16日20点07分,小杨发布心情:“我很痛心一次又一次不被信任,为什么我付出的真诚换不回应有的回报呢?但我还是会做好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20点45分就有人回应了:“因为价格实在太贵(指中介费)。不是不信任你,而是需要考虑,这很正常,加油吧!年轻人。”
发传单哪有微博日久见人心
小杨说,自己来自农村,不过他还在高三的时候,就接触了微博这种玩意,还在网吧里给自己注册了一个。“当时加关注的,全是明星。”他觉得这个很有趣,可以扩大人的社交圈。
刚上大一的小杨是个兼职狂人,自己很爱做兼职。有家中介公司就问他,能不能做兼职中介的代理。
小杨问,怎么代理。对方就给他一叠传单,作为广而告之的手段。
发传单什么的,最讨厌了。他说,要站在学校的食堂门口、大马路上,拦着同学发,一句两句说不清楚,有时候还会被人鄙视一下。
于是他想到了开一个微博。“开博的三天内,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关注,一般都是理工大学周围高校的学生,这样方便洽谈、见面。”他说,有2000多人。
当然微博上也不全晒兼职信息,还晒心情。
“做生意就是做个诚信,日久见人心嘛。”小杨的想法是,找兼职的学生,可以先从微博上了解他的生活和为人,觉得相信他了,再加QQ,看他QQ空间的内容,或打电话,怎么也比他拿着传单游说强。
微平台很给力,也要多个心眼
在新浪微博里,打入“招聘”二字,跳出来的微博有500多个,最显眼的是“智联招聘”和“泉州人才”。
不过“智联招聘”更多的是在做造势宣传,“泉州人才”倒是每隔数分钟就在更新招聘信息。
“微博上发布招聘信息是免费的,通过微博招聘可以节省成本。”当记者在新浪微博上问及一些发布招聘信息的网友时,得到最多的是这样的回答。
开设“泉州人才”的“泉州人才网”事业部一名姓高的总监表示,一年前微博还没开始火的时候,他们就注意到这个平台了。“我们可以说是‘微博招聘’的几个鼻祖网站之一了。”这种形式学生比较喜欢。
浙江传媒学院的大学生甘居鹏说,自己现在在一家媒体实习,能获得这样的机会,其实就是因为今年6月通过媒体的微博看到招5个实习生的信息,自己立刻又用微博“毛遂自荐”了。“招聘形式很有意思,就是看看你微博做得怎么样。我平时就转载一些有趣的视频、图片,还发表一些时评。跟那边的招聘人员交流了一下,就被录用了。”
当然,也有人对微博上的信息真实度提出了异议,猎头网的负责人就告诉记者:“网络招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有一批具有公信力的机构或者个人来认证招聘单位的资质,并由他们发布相关的招聘信息。”
新闻来源网址:http://jrzb.zjol.com.cn/html/2010-12/20/content_64948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