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座落西湖畔的蚕学馆旧址。
中新浙江网6月8日电(记者 江耘 通讯员 柴田)“西子湖,美天下,金沙港,颂风雅。丝路花雨,翩翩霓裳飞天舞;姹紫嫣红,巍巍学府景更佳……”6月7日,在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国家一级演员金永玲嘹亮的校歌声中,浙江理工大学前身——蚕学馆旧址纪念碑在杭州西子湖畔曲院风荷风景区内正式落成。
蚕学馆印记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杭州知府林启创办蚕学馆(浙江理工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浙大前身)、养正书塾(杭高前身)这三所学府。在西子湖畔金沙港创立的蚕学馆,揭开了中国近代纺织、农业教育的帷幕,有力地推动了浙江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清末,杭州乃至整个浙江省的主要经济来源为蚕桑业。然而,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农民养蚕连年歉收,而日本在改进育蚕方法后,蚕丝价廉质优,且大量充斥中国市场,使得我国蚕业出现了严重危机。
时任杭州知府的林启,认定“振兴浙江实业,就以蚕丝业为重”,遂创办蚕学馆。其培养的毕业生除兼顾本省外,还应邀分赴四川、湖北、山东、安徽、江苏、陕西、山西、云南、贵州等省办学,成为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批蚕丝实业、科技、教育的骨干。蚕学馆的创办不仅挽回了浙江省的蚕丝危机,也为中国蚕丝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0余年来,学校几度易名,数迁校址,历经磨难,但始终坚持办学,不仅在理、工、文、经、管、法、教育等学科建设上硕果累累,更为社会培养了10多万名高级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实业家,如史量才、夏衍、朱新予、查济民、都锦生等。
进入新时期后,浙江理工大学对于长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业贡献日益增大。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杭派女装”中有200多个品牌,其中一半以上是理工的毕业生自主创立,其中薰香、红袖、秋水伊人、可可尼、蓝色倾情、水芙蓉、女性日记等,都已具一定规模和影响。
而学校的整体实力也进一步提高,近五年获各类科研奖励2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鲁迅文学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省部级奖励80余项。各项综合指标一直稳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
诚如浙江理工大学校长裘松良揭幕现场所诵读的纪念碑碑文所述:“昔蚕学馆创新农学,务实育人……今理工大学秉承先贤,顺应时势。”蚕学馆的创办证明了我国最早的蚕桑专业教育是从杭州起步的,学校百余年来传承的历史文脉和办学历程、创新成果不仅是杭州蚕丝业发展的重要注脚,更为西湖历史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建碑历程
为了能更好地传承杭州西湖历史、弘扬历史文化,2009年2月,杭州市政协委员、浙江理工大学吴微微教授在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提交了提案《关于对西湖风景区内浙江理工大学办学旧址立碑说明、更换林社图文资料的建议》,并于当年8月得到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的书面答复,园文局表示要在曲院风荷公园设立“蚕学馆旧址纪念碑”,并由学校协助提供“蚕学馆旧址”的相关文献、图片资料和版面陈列图文等。
在对“蚕学馆”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考证,并参佐了西湖景区内一些纪念碑的基础上,学校本着简朴、庄重的原则,出资在原办学旧址(现曲院风荷公园内)设立办学旧址纪念碑,由青年艺术家、浙江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周景崇主持纪念碑的设计制作。
落成的纪念碑高1.5米、长4米,占地面积4平方米,以历史时间顺序为主线,表现出了蚕学馆——浙江理工大学的历史变迁。设计采用多样化的艺术形式,由圆雕、浮雕、镂雕、地面线雕构成一个和谐整体,来表现蚕桑学堂的历史渊源、文化博大精深这一主题。整组浮雕具有写实的严谨与细致,同时有具备现代审美的神韵。
创新创业基地
正如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褚子育在讲话中所说,“蚕学馆旧址纪念碑在曲院风荷的落成,为园区美化、文化遗址发掘,增加了新的亮点和看点。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彰显浙江教育的历史文化印记,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他希望学校充分发挥蚕学馆办学旧址纪念碑的功能和作用,把它建设成为一个有特色、有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文化教育基地,将“求是笃实 创新创业”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斯诚言也,林启创办蚕学馆时,“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倡导“求是笃实”,研习蚕科新术,以利民用。林启教育学馆的教师和学生勤奋学习,踏实工作,学以致用,讲求实效,首开笃实、创新之风气。
在新时期,浙江理工大学注重这一价值取向的深化和发展,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求是笃实的校风,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把握规律;同时敦厚朴实,勤奋努力,发扬创新创业精神,涌现了一大批创新创业学子。
2009年、2010年的“中国大学生创业富豪榜”上,浙江理工大学毕业生金津、吴立杰、王学集、尚贞涛等四人登上百强名单,数量和创富总产值均位列浙江省高校首位,在全国能独中四员,也是屈指可数。金津更是以10亿元的创富成果,连续两年荣登富豪榜首富。
风荷腾龙,百年思源。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费君清在致辞中,表示蚕学馆旧址的立碑建设,也为市校双方秉承历史渊源,推进互动合作,再续不解之缘,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希望蚕学馆的旧址立碑,能与园区开发、生态保护、文化教育、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为杭州市进一步凸现文化氛围,更好地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发挥积极的作用。(完)
新闻来源网址:http://news.zj.com/detail/13432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