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绍兴县报:一场直击心灵的时空重逢

发布时间:2011-09-30 作者与来源:绍兴县报  浏览次数:

  为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逝世75周年,根据鲁迅先生作品改编的歌剧《祝福》已经公演,9月27日在西子湖畔召开了歌剧《祝福》专题研讨会。与会者认为,《祝福》是我省第一部原创歌剧,具有里程碑意义。

  专家们表示,这次创演的《祝福》是一部与时俱进的成功之作,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创新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舞台表现很抓眼球

  居其宏(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祝福》这个原创歌剧排练时间紧张,但是,演出是非常成功的。故事发展到戏剧冲突最为强烈的阶段,高质量的音乐与演唱也同时对戏剧冲突的发展和升温以及舞台氛围的营造起到了极大的烘托作用。

  在这幕具有极大戏剧冲突的表演中,导演却以一个江南农村、婚庆场景作为开端,以此与之后的激烈场景形成对比,加强舞台表现张力。

  《祝福》的咏叹调、幕间曲、场景音乐,融入了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让人觉得亲切好听。能达到这样的层次,已经非常不容易。在中国,歌剧的观众群体还在培养之中,在目前,好看易懂是非常重要的。

  作品的音乐让人满意

  金复载(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著名作曲家)

  歌剧《祝福》,对鲁迅的作品实质做了深刻的理解和研究。用音乐进行叙事,对象明晰,陈述方法很好。

  《祝福》歌剧创作团队不仅致力于歌剧的创作和演出,同样对于歌剧艺术在大众中的普及也十分注重。《祝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介绍歌剧,让他们能够走近歌剧、了解歌剧、爱上歌剧。

  这部作品的音乐我是比较满意的,包括人物的形象、整体的氛围、合唱等。但是,民族色彩地域色彩得到保持的同时,还应该拉开歌剧与戏剧表演的差距。在排演过程中,要从观众视觉冲击力上加以微调,表现会更加精彩、更加漂亮。

  观众和市场需要培育

  邓一江(国家大剧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就歌剧唱法而言,如果你能够坐下耐心听,仔细地看,单凭词曲及歌唱者的声乐技巧及舞台表现力,就足以让普通听众回味无穷。

  目前歌剧发展存在经典与市场的一对矛盾。因为与通俗唱法等比起来,美声唱法及其严肃音乐的受众群体成长缓慢,广大观众缺乏对这类艺术作品的接触和了解,这样就导致市场拓展非常困难。绍兴县大力支持文产事业发展,跟专业团队共同打造《祝福》这样的原创歌剧,的确是一条比较好的路子,观众和市场都需要培育。

  目前还在调整和磨合阶段,有些场景与人物关联度不高的地方可以进行修改和微调。将剧中个别地方的合唱可以去掉,突出祥林嫂内心的痛苦和呼唤,这样效果会更好。

  舞台设计非常有思想

  廖向红(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歌剧《祝福》在容量、展现、舞美设计等方面都做得非常不错。舞台设计突破了以往的传统模式,运用现代的表现手法,将舞美的作用从提供演出环境,升级到表达作品内涵的新层面,非常有思想、有冲击力。

  该剧的服装同舞美风格一样,将时尚元素融入古典的基调之中,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对其定位为“新古典”格。此次剧中的演出服装不仅在款式上十分特别,同样在材质的选择上也十分特别,强调视觉呈现的肌理感,凸显设计师的独特创作视角。

  祥林嫂形象塑造很具挑战

  蒋力(中国歌剧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央歌剧院创作中心主任)

  一部全新的歌剧,不可能在首演期间就成为完美的作品,除了普遍意义上的音乐剧,目前国内原创音乐剧的确存在另外两种有意思的情况,第一种形式是话剧加唱歌,另一种是晚会加歌舞。《祝福》秉承严肃文化,走经典道路,这点非常难得。

  塑造祥林嫂的形象,对戏曲艺术家来说,更是巨大的挑战。传统戏的主人公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表现手法容易拿捏;祥林嫂这个人物与他们有根本的不同,不能套用传统的表演手法,但又必须运用戏曲的表现手段,在舞台上体现出戏曲的美,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创造和体味。

  文化市场定位准确

  黄大同(浙江省艺术研究院院长)

  《祝福》的成功创演充分体现了绍兴县的开拓精神。

  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坚持弘扬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文化并重,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扎实推进“小百花”、“莲花落”二次创业。绍兴县的这些举措已经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了。广泛开展社会文化建设,是绍兴县软实力的体现。这次跟金永玲歌剧院的联合创演,是对鲁迅先生作品的再理解、再学习、再应用。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祝福》这部歌剧中体现得比较完美。”黄大同说,但《祝福》专业演出和市场需求能否完美结合,这个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祝福》

  要演100场!

  金永玲(国家一级演员、浙江理工大学教授)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逝世75周年。我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崇敬,把他的《祝福》搬上了歌剧舞台。

  我们主要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唤起年青一代对鲁迅的再认识、对封建礼教的再批判。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我们在歌剧中,尽量以还原鲁迅“立人”思想来阐释先生的精神、还原作品的“味道”。但是,时间太短了,仅仅用了一个半月时间排练,经过不断的演出和调整,以后一定会演得更好。我们要演100场!

  (本报记者 戚晓宁 记录整理)

新闻来源网址:http://news.zgkqw.com/news/system/2011/10/02/0101724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