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丽水日报以《村美民富前路村》为题,介绍了我校西迁旧址所在地之一——丽水缙云县前路村,文中也提到了我校西迁旧址恢复重建工程的开展情况。
原文如下:
村美民富前路村
本报记者 胡雪峰 通讯员 夏霞
连片的茭白叶随风起伏,摇曳着绿色的希冀,鼓起茭农的钱袋子;布局合理、整齐划一的新房,承载着人们安居乐业的梦想,展现村庄的新面貌;齐备完善的基础设施,追随着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彰显惬意的乡村生活……
走进缙云县前路乡前路村,迎面而来的乡村新貌欣欣向荣,只见一条条宽敞笔直的水泥路通往村中各家各户,一幢幢崭新的小洋楼呈梯田式矗立在翠绿的山间。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新的前路村由10个自然村组成。坐落在括苍山山脉之中,村庄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前路村农耕文化气息浓厚,自2010年加快开展中心村培育工作以来,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创建热情高涨。”前路村村民委员会主任胡敏孜告诉记者,村里推进中心村培育不遗余力,去年通过了省级中心村建设项目考核验收。今年前路村又获得了全市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称号。
如今,前路村通过对各村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修葺一新的村中亭台、玉砌一般的沿溪护栏、四通八达的平整村道、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青山绿水间,记者在西散自然村看到,这个昔日的偏僻高山小村,通过农民异地转移,如今展露新颜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俨然成了一个“花园式”的美丽新村。
“去年,仅前路自然村就投入100余万元完成了道路硬化、排污设施、垃圾处置等美化工程,还对合并过来的乌弄、上胡、下胡、后青、马飞岭、梅树岙等6个自然村进行了村庄基础设施提升建设。”胡敏孜介绍道,目前,前路村的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了100%,实施了网络畅达项目,全村通了有线电视,全面覆盖电信、移动信号。截污管连接至每家每户,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65%,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初步形成。
“村美添新景,民富乐农家。”一直以来,前路村以茭白种植为主导产业,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和务工收入。近年来,前路村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无公害茭白基地1285亩,水蜜桃基地1048亩,茶叶1681亩。2011年仅茭白一项,亩产值就有1万元左右,农民仅此一项人均收入达6000元。农民忙时下田,闲时外出务工、经商,同时,前路村还大力打造旅游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目前,前路村还在积极打造一张新名片。1937年抗战爆发,浙江理工大学(原名浙江省杭州蚕丝职业学校)易地十处,于1942年辗转到缙云县前路乡办学,前后办学3年,与前路村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前路村党支部书记应伟建说,浙江理工大学想把学校旧址办成学生教育基地,村里也打算把它作为观光景点,作为前路村的名片向外推广。
除了浙江理工大学旧址恢复重建工程之外,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的慕义桥也已修复完毕,为前路村的“美色”增光不少。全村人追求“布局美、环境美、生活美、身心美”的美丽乡村始终坚定不移。
新闻来源网址:http://epaper.lsnews.com.cn/lsrb/html/2012-10/12/content_4589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