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浙江群众路线网报道我校材料与纺织学院从招生、就业、人才培养三个方面着手实施改革,希望为纺织行业培养得心应手的人才,为国家纺织事业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原文如下:
浙理工提升纺织类人才培养质量助产业转型升级
纺织行业是一个与人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行业之一,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民生行业。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以培养传统产业所需的纺织类人才为主,在服务和推动纺织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冲击和国内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典型——纺织产业遭遇了发展所带来的阵痛。部分规模小、资金周转不畅、技术水平不高的企业相继倒闭。这样的背景促使我国纺织行业必须通过改革创新来实现转型升级。同时,高校纺织类毕业生就业难与纺织类企业招人难所形成的结构性矛盾,给高校纺织类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高校如何改革纺织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作为现实课题摆在了纺织类教育工作者的面前。经过前期走访企业、访谈专家师生,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从招生、就业、人才培养三个方面着手实施改革,希望为纺织行业培养得心应手的人才,为国家纺织事业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一是结合学院传统纺织类专业招生一志愿率低、专业调剂率高的情况,调整招生方向。学院在学校招生办的建议下,通过各专业教师反复思考和论证,结合学院现有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先后设立了“纺织类”、“材料类”大类招生专业,在专业容量范围内给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的自主权。同时结合轻化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向,将轻化工程从原有的染整和造纸两个专业方向扩展为“染整工艺与设计”、“生态纺织化学品”、“纺织贸易与检测”和“制浆造纸工程”四个专业方向,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就业或研究方向的知识需求。在实施大类招生的同时,学院也积极响应学校“三位一体”招生政策,逐渐将纺织类和轻化工程专业的部分或全部招生计划在浙江省内实施“三位一体”招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有意就读纺织类专业的考生志愿。实践证明,“三位一体”录取的纺织类学生的专业思想相对比较牢固。此外,学院每年积极落实“3+2”招生计划,满足纺织类专科生对学历提升和专业学习的需求。经过以上校院联合的招生政策改革,学院近两年的招生情况稳定,学生的专业归属问题有所缓解。
二是结合纺织类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研,明确不足,积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从2010年以来,学院每年都开展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工作,主要调研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的人才满意度。每年学院领导、专任教师和学生线联合开展该项调研活动,从中发现学院人才培养的不足。从调研可知,毕业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较扎实,综合素质较强,大部分毕业生踏实认真,吃苦耐劳;但同时也存在对行业情况不熟悉,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动手能力欠缺,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不足等方面问题。学院及时将调研情况形成总结材料反馈给各个专业,让各专业老师结合毕业生实际,主动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学生行业情况不熟悉的现状,学院通过增设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多组织学生赴企业参观学习、组织“我与教授面对面”、“纺织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多了解行业信息,多参与实践动手方面的训练。2013年,学院与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即SGS)联合开展“职场预备役”项目,从60多学时纺织领域的理论实务课程教学到持续一个月的夏令营顶岗实践,真正使学生在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蜕变,获得成长,取得了项目的预期成效,深受师生好评。
三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实践创新平台。材料与纺织学院一直以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形成了富有专业特色的“艺工结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学术和工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为使这些人才培养模式日趋成熟,学院积极搭建平台,采取措施。首先,完善优秀生培养工作。学院根据学生主观需求,扩大优秀生培养数量,使更多积极进取的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中能获得导师的辅导和指点。鼓励专业兴趣浓厚的学生早进实验室,参与导师科研活动。鼓励专业竞赛机会多的纺织包装类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各类学科竞赛,在竞赛中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学院还通过开展纺织类专业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专业学习的氛围。其次,完善激励政策,鼓励师生积极开展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学院支持专业教师参与校外教学培训或学术交流会议;支持师生参与科研活动,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并给予经费资助,对指导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授权专利的老师给予一定奖励。轻化工程专业为激发大学生勤奋学习和潜心研究的热情,设立《轻化工程国家特色专业本科生教育及培养基金实施条例》,对优秀本科生及在本科生培养中付出辛勤劳动和成果突出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2012年,学院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励20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EI收录论文7篇、核心期刊论文18篇,授权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80余项。再次,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育的轻化工程和纺织工程专业,通过选拔优秀学生成立“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班”,大力开拓学生实践基地,暑期开展专业教师全程指导工厂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行业信息和实践能力。为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毕业生,轻化工程纺织贸易与检测方向以全英文授课模式开展教学工作,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听说读写能力。
工程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工程技术与企业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实践是工程专业的根本,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工程教育的核心。高校纺织类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是为我国培养纺织领域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渠道。我们应该搭建更多平台,创设更多机会让大学生参与实践,有效提高广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使我们的纺织类大学生能更好更快地适应我国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
新闻来源网址:http://qzlx.zjol.com.cn/system/2013/12/19/0197680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