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浙江教育报以《艺工结合 校企联动——记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为题,全面介绍了我校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情况、培养理念、专业特色、就业创业情况等。
原文如下:
艺工结合 校企联动
——记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艺术设计专业
□本报通讯员 柴 田 寿萌吉
喝喝咖啡聊聊天,这样就能物色到中意的工作,你相信吗?日前,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将就业预定会办到了学校旁边的一家咖啡馆里,这种新颖别致的模式吸引了该系125名学生和来自全国40多家企业的代表参与。
“咖啡馆所营造出的轻松舒适氛围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展示自己,也有利于学生和企业双方展开更深入的交流。”该校服装学院教师夏帆表示,举办这种形式的就业预定会,除了展示教学成果外,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和企业深度互动,将毕业和就业“调序”,找准市场定位,实现由作业到产业再到事业的转变。
让学生懂设计,更懂销售
叶佳琪是该校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她和另外6名学生创立的“呱呱呱”工作室在就业预定会上成功吸引了前来招聘的企业老总的目光。攀谈之下,企业老总们发现这些学生不仅是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更是服装销售的一把好手。“我一直强调我的设计师不仅要会设计衣服,更要懂销售,这些学生恰恰具有‘实用’这个特点,他们不但懂设计,还会成立工作室将产品推销出去,真不错。”海宁塞纳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平甚对他们赞不绝口。
从半年前成立“呱呱呱”工作室,到如今能够设计出被市场认可的服装作品,叶佳琪等7名团队成员除了平时上课学设计之外,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服装陈列知识上下苦工,以便于更好地推广他们的设计作品。
作为浙江理工大学的拳头专业,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十年来稳居中国时装院校专业排行榜前三甲,该校师生已有10多人次斩获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颁发的“新人奖”,连续多年捧回全国服装教育“育人奖”。成绩背后,是该校师生的努力与专业,更是育人理念的卓尔不群。“不但要让学生懂设计,更要让他们懂销售,对内能有独特创意,对外具备营销实力,这才是我们要培养的一流服装设计师。”夏帆如是说。
正是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成就了“杭派女装”的“浙理军团”。目前,在浙江既有的5000多个自创女装品牌中,有70%左右的品牌都由该校校友创建或担任主设计师,在服装行业刮起了遒劲的“浙理旋风”。
坚持艺工结合,理实并重
季晓芬是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她从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进修回国后,在学院开设了全英文授课的课程——“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让她没想到的是,学过这门课的几届服装设计学生毕业后特别走俏。杭州汉帛集团更是直接打电话给季晓芬,要求提前预聘修读这些课程的学生。
原来,该专业在课堂教学中,一贯秉承“艺工结合”理念,使艺、工、文相互渗透,强调艺术创意与艺术设计表现相结合、艺术设计与工程应用相结合、设计品格特征与市场相结合的“三结合”教育创新模式。专业教师把行业品牌运作中的宝贵经验和技能带到教学中来,从学生小组协作的创作模式到命题形式的创作要求,从限定时间内完成再到创作过程中节点和控制能力的把握,无不体现着服装行业的特点,以及行业对设计协同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严苛要求。
服装艺术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广泛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课业压力大。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毕业设计汇演这一大考,学生作品从构思到设计,从选料到打版,从裁剪到缝制,每一个环节都得亲自完成,在设计室里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服装艺术设计系主任赵卫国在接受中央电视台4套《中国新闻》栏目采访时曾说,汇演作品要求毕业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自由组合团队,完成从选料、设计到制作的过程,并进行动态展示,这是对学生在毕业前的强化训练。
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设计水平,该专业的教师还出了一招“妙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更多地接触市场,学生才能提高自己的兴趣,确立将来的发展方向。”如今,该专业已建立了10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一线接受实践锻炼。此外,该专业亦规定可以以实践换学分,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新闻来源网址:http://www.zjjyb.cn/jyb/zkjy/4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