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搜狐网刊载了我校文传学院副教授廖卫民的专论,光明网等媒体进行了转载。
原文如下:
基于文化认同的艺术传播及其效果分析
——以“辛亥百壶”两岸交流活动为例
2016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孙中山先生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勋。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尊重崇敬之情,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相通的。在台湾,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设立有专门的纪念馆、研究所,并在中小学开设三民主义课程;在大陆,在各个城市往往都有中山路、中山公园等地名,表示对孙中山先生的永久纪念;每逢国庆节,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竖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有学者研究指出 “中国大陆党政最高层对孙中山先生的纪念,以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都是以最高规格来进行,少有移易。”[1]继承发扬孙中山先生的精神文化遗产是海峡两岸之间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基础,也是两岸之间形成文化认同的一项重要内容。
值此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笔者特别选取了近年来“辛亥百壶”两岸交流活动作为一项典型案例,来探讨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传播活动的内在规律和社会影响效果。
一、“辛亥百壶”两岸多地的系列交流活动概述
“辛亥百壶”两岸系列交流活动,实际上缘起于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当年,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历史,以西泠印社会员为主体的100位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包括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及王伯敏、朱颖人、吴山明、何水法等人)与江苏宜兴100位制壶工艺名师(如中国紫砂制壶大师张红华、吴培林、邵顺生、朱建伟、王福君等)携手进行艺术创作,将浓缩了辛亥革命纪念内容或体现孙中山先生伟大思想和精神传承的共100句名言,以丹青作品与紫砂壶工艺创作联合表现出来,让名言、名人、名壶三者溶于一体,铸成了100把造型各异的紫砂壶。这一艺术作品定名为《辛亥百壶》,其创作过程也被影像完整地记录下来。与此相关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活动,可以概括为“辛亥百壶”两岸多地的系列交流活动。
按照时间顺序加以梳理,这一系列活动的内容主要有:
2011年6月3日由浙江音像出版社筹拍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丹青紫砂宜于兴——当代书画名家、制壶名师珠联璧合同庆辛亥革命百年》在杭州宣布开机。
2011年10月10日至12日,《辛亥百壶》在香港柯达大厦《大公报》报社展出。
2011年12月9日,《辛亥百壶》被送往台湾巡展,并最终被台湾中山纪念馆永久收藏。
2012年12月28日,大型电视纪录片《一片冰心在玉壶》DVD光盘首发仪式在杭州隆重举行,该光盘由浙江音像出版社向海内外发行的同时,浙江电视台国际频道也同步向全世界播出。
2012年12月28日,《辛亥百壶》大陆巡回展在杭州启动。
2013年5月16日,《辛亥百壶》在深圳文博会展出。
2013年12月19日至22日,在庆祝澳门回归十四周年之际,《辛亥百壶》在澳门会展中心隆重展出。
2015年3月31日,在江苏省宜兴丁山举行《辛亥百壶》艺术价值评估会。
2016年3月19日,以《辛亥百壶》的历史价值和跨界文化现象为主题的《海峡两岸学者高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来自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西泠印社、宜兴紫砂研究会、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浙江孙中山研究会、浙江广电集团及台湾的相关学者济济一堂,在多个层面,展开学术交流和研讨。[2]
这一系列的活动,事实上是以孙中山先生伟大思想和精神传承为内容,以书画为艺术表现原型,以紫砂壶为文化器物承载,以实物展出为互动交流方式,以大众媒介为扩大影响的传播机制,创造了一种不断演进的文化交流机会和文化认同建构过程。
二、《辛亥百壶》艺术传播的要素及其互动过程分析
从艺术传播学和文化学的理论视角看,“辛亥百壶”系列活动创造了一个艺术传播建构文化认同的经典案例。
(一)艺术传播要素及其互动过程的理论分析
对于一般意义的艺术传播而言,有学者指出:“艺术传播作为联结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中介环节,它使艺术活动完成了由艺术文本生产到艺术价值实现的完整过程。艺术的目的在于它的传播。艺术传播作为人类艺术信息交流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并非处在一种封闭、孤立、静止的状态,而是由艺术传播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过程。”[3]
对于信息传播过程中涉及的诸多要素,早在1948年,美国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脍炙人口的“5W”传播模式,在描述传播行为的过程中要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4]由此归纳,主要有五大传播要素:传播者、信息、传播媒介、受传者(受众)、传播效果。这一经典模式,在后来的传播学者看来主要是一种单向传播模式,在现实社会当中,还存在着双向传播模式和整体互动模式。整体互动模式包括了三个系统,即人际传播系统、大众传播系统和网络传播系统。整体互动模式还包括了构成传播活动的四大圈层因素,即核心要素、次级要素、边际因素和干扰因素。[5]在当今媒介环境下,人们的信息交流、传播的时空范围已经大大延展了,在传播的各种环节中都存在着非常活跃的互动机制。当然,在传播过程当中,最为核心的还是无法跨越哈罗德·拉斯韦尔当年所界定的五大要素。
就艺术传播而言,在有些学者看来,它本质上是一个“艺术传播信息(艺术作品)的流动过程,即艺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迁徙、变动、蔓延,达到公共化或社会化的过程。”[6]“艺术传播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系。艺术从诞生到展现再到接受,它所涉及的领域(或称部门)至少有以下几类:创作、欣赏、扶植、评估、流通、领导。就局部而言,它的最突出的两极——即创作与欣赏,是最具研究潜力的。”[7]艺术传播,具有符合一般信息传播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具有其需要发挥艺术家创作创新的特色,需要欣赏者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和本质理解,才能形成艺术上的鉴赏共鸣和审美愉悦,才能形成艺术传播的深远影响和文化积淀。因此,艺术传播既具有最核心的五大要素:传播者、信息、传播媒介、受传者(受众)、传播效果,同时,在其次级要素层面强调艺术审美的互动,强调编码译码的互动理解与反馈,在其边际因素中强调传受双方是否具有共同共通的经验系统(思想意识、文化体验和价值认同等)。
(二)《辛亥百壶》艺术传播要素及其效果分析
由此,笔者进一步考察分析《辛亥百壶》这一作品和“辛亥百壶”系列艺术传播活动这一文化现象。
首先,从传播者的角度看,一百把艺术化了的紫砂壶,作为一个文化纽带,其背后的艺术创作者有百名中国当代书画篆刻艺术家,有百名宜兴紫砂艺术家,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艺术传播者的阵容。创作者能够全情投入,这一点让人非常感动,也特别值得研究分析。例如,《辛亥百壶》总策划、出品人黄明先生给笔者讲述过当时他们邀请吴山明先生画孙中山先生像的故事,说是在大年三十那天,他们一行驱车从杭州赶赴海南三亚,请在哪里度假的中国人物画家吴山明先生,为《顶天立地》壶创作孙中山先生肖像。后吴山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黄明当时风尘仆仆的样子感动了我。所以,就在大年三十晚上,我就帮黄明完成了心愿。
其次,从传递和承载的信息内容看,至少有以下一些层面:
一是100句孙中山先生的箴言警句。这些话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思想理念,有的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有的具有人生智慧,有的具有人文精神,有的蕴含着远大理想。这些话对于两岸同胞来说,都非常熟悉,具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共通的文化意义。
二是对于这些箴言警句的艺术性的书写和表达,分别由各具艺术家人格特质的书画家完成,主要是西泠印社的社员,有的人在当时还不是西泠印社的成员,但是由于其出类拔萃的成就,后来也被增选成为西泠印社社员。
三是这些书写,有的还配有相应的绘画作品,共同展示了孙中山先生伟大的精神情怀和深邃思想的内涵,通过紫砂陶刻艺术家之手,呈现在一个个的紫砂壶上,这是更进一步的艺术创作和再现。
再次,艺术传播渠道,主要是现场展示,也有大量的影像作品加以更丰富的呈现,以及相关的新闻报道、文字、图片及书籍。
第四,从受众角度来看,有无数人欣赏到了这一伟大的艺术作品。从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开始筹划到制作完成,再到两岸多地多城市巡回展出、学术交流、艺术评估等,一直到2016年,五年间参观欣赏的普通大众不计其数,其受众面非常广泛。
第五,从传播效果分析,这一作品让专业人士赞赏,让一般受众关注。对于一般的展览参观观众,他们的感受主要可以通过现场采访和事后访谈的方式直接了解,可以通过网络论坛上的讨论内容加以分析,还可以从一些客观事实加以判断。
笔者在网络上搜索“辛亥百壶”这个关键词,可以查到百度百科的词条,还可以看到一些微博发布和转发的信息,以及一些博客文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顾建余先生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来的一篇文章,题目也叫《丹青紫砂宜于兴》,里面说:“2010年我参加大型纪录片《丹青紫砂宜于兴》拍摄活动,我做了一款《洋桶壶》,今天拿到了书,整理了几张照片,拿出与朋友们分享。”[8]主要是列出了壶的照片和证书,朋友有不少跟帖和回复,例如:“恭喜顾老弟又取得好佳绩!”、“恭喜建余兄技艺精进!又创佳绩!”从这个例子也能看出,创作者本身也分享了自己的快乐,将其当作一个荣誉。
参照传播模式中的整体互动模式可以看到,《辛亥百壶》在传播过程中体现了人际传播系统、大众传播系统和网络传播系统的有机统一。
三、“辛亥百壶”系列交流活动的文化认同建构分析
整体互动模式还包括了构成传播活动的四大圈层因素,即核心要素、次级要素、边际因素和干扰因素。对于核心要素,上面已经作了简要分析。对于次级要素,在本案例中主要强调艺术审美的互动,强调编码译码的互动理解与反馈;对于边际因素,在本案例中主要强调传受双方是否具有共同共通的经验系统(思想意识、文化体验和价值认同等);对于干扰因素,则需要研究分析是否存在信息的噪音及其干扰原因何在。
《辛亥百壶》的创作创造过程中,有着非常多的艺术家之间的互动交流。有着艺术家与专业赏玩者、一般受众的互动。以《辛亥百壶》中的一件造型独特的《中华龙鼎壶》为例,这把壶的打造者是出身宜兴紫砂世家的周古梅女士,她曾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研修班”学习深造,并于2003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颁发的“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艺术职称资格。多年来,各地的紫砂玩家和藏家都非常喜欢周古梅制作的紫砂壶。
据报道,她的祖父周谟(1907—1986)是宜兴“陶艺名人纪念堂”里的人物,曾为宜兴青瓷的恢复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周谟对宜兴陶土和釉的研究达到了无出其右的水准,成功恢复了失传近千年的宜兴青瓷。家学渊源的周家,在紫砂壶用料上别有创新,周古梅与父亲周平一共创的“黄金周”紫砂壶,原料为独家研制的“黄金锻泥”,品色与众不同,呈现出“粗而不糙、砂而不涩、光而不亮、细而不腻”的艺术品质,恰似古玉生辉。但鲜为人知的是,周古梅祖父是黄兴的侄女婿。因为有这层历史渊源关系,居于上海的西泠印社资深社员、著名篆刻书法家吴承斌知道后,高兴应邀,为《中华龙鼎壶》作壶面装饰,他虔诚而激动地挥笔书写了孙中山当年赠黄兴的名言:“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而后,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宏林用老辣的陶刻技艺镌刻于壶上,壶底还钤有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当代著名篆刻书法家刘江先生“丹青紫砂宜于兴”的印章。经烧制,一段融百年前辛亥巨人之间的革命情谊、孙中山箴言、当今顶级的西泠名家书法篆刻艺术及壶艺,就传奇般地凝固在这把用黄金锻泥精心制作的《中华龙鼎壶》上。[9]这段造壶的艺术佳话,可以看作是两位艺术家的欣然互动,可以看作是两位彼此之间对于革命先辈孙中山和黄兴的敬仰之情,促成了两位艺术家的合作。同时,这种对辛亥革命志士、革命领袖的敬仰,也应该成为能够理解欣赏这一作品的传者、受者及更多鉴赏者、评价者之间共通的文化经验和价值认同。
据报道,2011年12月纪念辛亥百年之际,周古梅女士也是大陆护送《辛亥百壶》去台的“两岸文化交流参访团”成员之一,她将自己精心制作,并包含着对辛亥先烈及祖先浓浓敬意的《中华龙鼎壶》亲自送到台北孙中山纪念馆。[10]周古梅女士护送自己创作的《中华龙鼎壶》(《辛亥百壶》之一)去台湾的过程,也是海峡两岸交流的活动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具有一种典型的文化认同建构的意义。对于孙中山先生,两岸之间可以避免政治隔阂,轻松愉快地交流,彼此可以建立共通的文化情感和价值认同。孙中山先生的话语,成为凝聚两岸共识和增进两岸情感的纽带。“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体现了革命战友之间需要安危共济、需要互相扶持、需要同甘共苦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当年孙中山和黄兴之间,可以做到彼此心领神会,在今天,尤须遵从,尤其需要发扬光大。
像上面这样的例子,在《辛亥百壶》的创作中还可以列举很多。对于文化认同的力量及其意义,《辛亥百壶》的创作团队具有一种强烈的共识。作为《辛亥百壶》在大陆的保管者、总策划、出品人黄明先生说:“在辛亥革命105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有理由相信,诞生于2011年的孪生兄弟《辛亥百壶》同室相聚、同台亮相的时机定会到来,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的‘中国梦’终将会实现。”[11]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在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认识上有基本共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点上具有共同愿景,在推崇孙中山辛亥革命的先行者、领导者这一点上是具有同样的深厚感情和文化情怀。因此,通过艺术交流,能达成文化认同和情感沟通,在文化交往仪式中增进了解和彼此关切。
总体来看,“辛亥百壶”所推动的一系列文化交流和艺术传播活动,形成了一个开放性、互动性的信息传受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在文化交往中和认同仪式建构,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笔者对“辛亥百壶”所推动的一系列文化交流和艺术传播活动进行了粗略的事实回顾和理论分析。值得肯定的是,“辛亥百壶”系列活动选取了最为生动鲜活的孙中山先生的话语作为艺术表达的内容,从而建构了一个两岸交流的文化认同价值平台。这一活动主要来自民间力量的推动,这也说明两岸交流的文化认同基础是广泛而深厚的,这一基础源自于孙中山的话语及精神所建构的文化影响力。对于孙中山先生的纪念,在大陆是具有深厚传统和历史渊源的,在此顺便提及一下,毛泽东早在1956年就写下一篇短文:《纪念孙中山先生》。毛泽东在文中写道:“孙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毛泽东在文中回忆,“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毛泽东还写道,“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情况方面,知道他是很虚心的。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2]
总之,继承发扬孙中山先生的精神文化遗产,包含着海峡两岸人民的深厚文化情感。孙中山,作为一个富有魅力、蕴含深意的文化传播符号,将赢得更宏大更广泛的时空影响力。今后,希望还将能涌现出更多类似“辛亥百壶”这样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活动。(此文摘自《辛亥百壶主题文集》作者:廖卫民 统筹:李政)
新闻来源网址:http://mt.sohu.com/20160926/n469189716.shtml?qq-pf-to=pcqq.c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