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经纬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校园经纬 >> 正文

史量才学生记者中心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寻申报世博之路,探世博新闻之旅

发布时间:2010-07-21 作者与来源:史量才学生记者中心 徐寅超/文 钱云飞/摄  浏览次数:
  2年的申办、8年的筹办,终于在2010年5月1日8点10分,上海世博会在黄浦江隆重开幕,江畔绽放的璀璨焰火也预示着中国之花绚丽绽放。为调研上海世博会新闻报道的影响力,由史量才学生记者中心、阳光网站、广播台的学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小分队于7月7日起在上海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实践活动。

此次调研活动在去年“重读史量才——‘寻足迹,访校史,学精神’暑期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围绕上海世博会的新闻影响力展开,通过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调查分析上海世博会如何通过媒体吸引到更多的参展国家和参观者、把上海和中国推向世界、使世博会倡导的时代主题和精神深入人心等,同时调研史量才的《申报》对往届世博会的宣传报道情况及世博会对《申报》人新闻思想的影响。

走访古籍部 查找《申报》世博报道

7月5日,小分队前往位于孤山路上的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查阅《申报》资料,搜集针对历届世博会的新闻报道。队员们用相机记录下了很多珍贵的资料,也让队员们对世博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

据记载,《申报》早期社评的不少内容是:倡导建铁路,造轮船,兴机器,开矿山,办银等,其中就包括一组倡导办博览会、盼世博会的新闻报道。此外,《申报》还曾经采写了世博归来的《申报》总编辑——王韬、“写字先生”成为第一人、《申报》世博的特约记者——李圭等《申报》人与世博的故事。

发放调查问卷 调研世博新闻影响力
7月6日起,实践小分队就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分别通过网上填写、世博会现场发放等方式,调研国内媒体对世博会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据统计,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98份。从调查数据中得出,有17.1%的人通过报刊了解世博会,有24.5%的人通过电视途径,而21.1%的人通过网络渠道。41.2%的人认为世博会的相关新闻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他们会时常主动地通过媒体了解世博新闻,说明本届世博会的媒体宣传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

采写现场新闻 体验当一天世博记者

  为了使此次调研活动更加全面,7月7日,实践小分队进入世博园区内进行实地考察,并开展了“我当一天世博记者”的新闻采写活动。

目前,世博园区内已有24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预计届时将有7000万中外宾客参加,平均每天40万人,高峰时可达60万人。在世博会活动期间,除了博览会的展示和文化演艺活动,还将举办1个高峰论坛、6个主题论坛和若干场公众论坛。

随后,实践小分队参观了中国馆、德国馆、意大利馆等将近30个场馆,队员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采写心目中的世博会,先进的科学技术、悠久的传统文化、优雅的艺术魅力都让队员们们感受颇深。

为了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游客、工作人员对于世博会新闻媒体报道的评价,队员们还对有关游客和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

走访复旦大学 专访新闻学院专家
7月8日上午,小分队来到复旦大学,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陈建云教授进行了实践主题交流。

  陈建云对小分队此次上海实践调研活动的主题表示了认同,觉得选题抓得非常准确,与盛会紧密联系,并且与我校校友史量才有必然的联系。他认为媒体对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比较大,宣传力度大,尤其是上海当地的媒体,如《东方早报》开出了持续的世博专题,并开展世博常态报道,让市民关注世博、了解世博。《解放日报》则更侧重上海世博会的前期宣传,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主要是以现在的视角回顾以往的世博。

建立实践基地 与文史馆人员交流座谈
7月8日下午,小分队在上海静安区文史馆建立了“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学生记者中心社会实践基地”,同时双方进行了座谈。文史馆馆长杨继光、副馆长钱玮、党支部书记府伟国,中国史量才研究会副会长庞荣棣和史量才学生记者中心指导老师陈萍出席活动。

在交流会上,举行了“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学生记者中心社会实践基地”成立揭牌仪式,由府伟国和陈萍共同揭牌。文史馆还向小分队赠送了庞荣棣的著作《申报魂》。

据悉,社会实践基地建立后,今后史量才学生记者中心将以基地为中心每年开展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