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经纬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校园经纬 >> 正文

建工学院“送世博文化下乡”暑期实践团走进安徽霍邱

发布时间:2010-07-20 作者与来源:建工学院 吴燕珍 吴丹/文 杨宇靖/摄  浏览次数:
  7月10日,由建工学院分团委、学生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的核心成员组成的“送世博文化下乡”实践团一行17人踏上了前往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潘集中学的征程,拉开了实践团赴安徽“送世博文化下乡”活动的序幕。

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实践团把大学生的朝气蓬勃和社会关注的话题带到农村,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融入农村,同时为霍邱县农村的留守儿童送去关心,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也希望此次活动能呼吁更多的大学生关注农村,了解农村,从而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奉献出一点爱心和力量。

  纪实一:爱心跨越

在经过长达10多个小时的旅途颠簸之后,由火车转乘汽车,终于在 11日中午11时到达目的地,即实践团活动的第一站安徽霍邱潘集中学。刘金英老师一行受到了潘集中学师生的热情欢迎。潘集中学副校长贾宏敏对实践团来到安徽霍邱潘集中学开展暑期实践活动感到非常高兴,他盛赞此次活动将是一次很了不起的“爱心跨越”——浙江到安徽。在此后几天内,实践团将以潘集中学为驻地,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

当天,18:00,副校长贾宏敏、团队成员代表在潘集中学会议室开了一个圆桌会议,会议对几天内要做的工作做了总体部署。

 纪实二:走马观花看世博

7月12日,“送世博文化下乡”实践团得到了潘集中学的大力支持,当晚,实践团有幸邀请到了潘集中学校领导、老师和部分留校同学一起参加了“走马观世博”活动。

活动于晚7时30分在一段世博宣传片中开始,贾校长及刘金英老师分别做了指导。主持人蒋佳宁同学对世博历史特点作了简单介绍之后,由宗洪佳同学主讲。首先介绍了以英国馆丹麦馆为代表的国际场馆,并对中国馆的“探寻‘东方足迹’”、“展开‘寻觅之旅’”、“环保低碳主题”三个展区作了详细介绍。接下来的观众互动环节,将全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为了争取奖品吉祥物海宝,观众们更加认真听讲,仔细品味,全场沉浸在一片艺术欣赏的氛围中。

互动之后,活动进入了第二环节,即介绍国内各省展馆。北京馆的端庄,上海馆的干练,浙江馆的亭亭玉立,博得了阵阵喝彩,而安徽馆的“印象安徽”、“多彩城市”更是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眼球。这一轮的互动环节与第一轮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连老师们都踊跃参与。

此次活动对潘集中学的同学们是一次课外学习、开拓视野、丰富知识的良好契机。而团队的全体成员更是充分利用了大学生的知识优势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关心农村,将世博文化带入农村。

  纪实三:百米长卷绘世博

7月13日,“送世博文化下乡”实践团按照预定的安排于下午3:00开展“百米长卷绘世博”活动。

在实践团和安徽师范大学暑期培训班负责人协调商量后决定,此次活动在培训班所在地的门口举行,同时团队又邀请到了潘中志成画室的小朋友一起来绘制百米长卷。当培训班的同学们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欢悦地跳了起来。他们都纷纷地表示非常想参与这项活动。每个参与到活动中的成员都在长卷上绘画着自己心目中的世博,心目中的海宝。在绘制过程中,小朋友们都画得很开心,很尽兴。潘集中学的副校长贾宏敏为活动题写了“宁静致远”几个非常富有艺术想象力的大字。安徽师范大学暑期培训班的李桂勤老师也为活动送上了祝福——“爱心世界”。活动的最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记录下了他们难忘的爱心时光。

世博也许对于这些乡村的学子们真的很遥远,但是团队希望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拉近城乡之间的距离。上海世博是中国的世博,就算在这个世博气氛不是那么浓郁的潘集,大家也很希望让世博的气息融入到这个乡村的呼吸……

  纪实四:走进霍邱,牵手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7月12日一大早,“送世博文化下乡”实践团分成两个小队独自展开活动。第一小队在刘金英老师的带领下展开了对附近儿童的走访工作,而另一小队则将走访霍邱县媒体、团委、关工委、妇联等社会公共事业机关。

第一小队把访问的第一站定在了“博艺美术培训中心”。在这里,实践团见到了三位可爱美丽的初一小妹妹以及她们活灵活现的剪纸作业,团队成员对她们精彩的艺术赞叹不已。之后,团队来到了一个高考美术培训班,在这里团队了解到,为了备战来年高考,他们在这里一画就需要画上10多个小时,很是辛苦。他们的学长们在这样的艰苦奋斗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相信,自己也能走向美好的明天。

团队第三站是“安徽师范大学培训班”。在这个同样由大学生实践队员组成的培训班内,大概有30多位小朋友们正在认真地学习。在这样并不优良的环境下,小朋友们的刻苦学习以及师范大学学生们的辛勤工作,令团队成员们感动不已。在征得师范大学学生们的允许后,团员们跟这些小朋友们迅速打成了一片,并对他们进行了一定的了解。一位父母在上海工作,而现在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的小朋友表现最为抢眼,不仅主动配合我们的提问,还向我们讲诉了他的世博之行,十分可爱。

告别师大的同学和小朋友们,团队成员们又走访了附近的几家儿童。交流中团队发现大多数儿童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他们和祖父辈们生活在一起,而这些孩子们往往表现得比较内向、害羞。而且学校和家庭给于他们的教育并不完全,他们渴望父母、社会的爱,渴望一个完整的家。因此,对于这种情况的儿童们,团队呼吁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更加地关注他们,在生活及精神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7月13日,“送世博文化下乡”实践团来到了六安市霍邱县临淮中心学校。此次活动是与该校开展的全县“万名教师访万家”的活动相结合,在该校校长李德国和实践团领队老师刘金英以及该校8位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当天的活动——访霍邱县留守儿童。早上8时,团员们和老师们组成了四个小分队,朝着四个不同的方向开进……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学习、情感方向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或偏差,特别是在学习方面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选择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而选择外出打工。为了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和成长以及将来的前途发展,劝导他们继续学习提升个人层次成了团队的主要任务。

访问中,团队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或视野狭窄,因成绩差而放弃学习选择外出打工;或思想迷茫,对未来缺少计划缺少打算;或迷恋游戏,成绩下降。因此,团员们采用了与孩子们面对面的交流,打开孩子们的内心,进行心理辅导,挖掘他们自卑心理,帮助他们克服厌学心理,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当然,团队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希望通过此次宣传访问能为留守儿童带去关心和关怀,让这些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也能呼吁社会上更多有爱心的人能为留守儿童做更多的奉献。

  纪实五:爱心支教活动

7月12日,实践团另一小分队搭上了前往霍邱县的客车。

上午9:00整,小分队来到了县委大楼。首先,作为浙江理工大学的一个实践团,小分队采访了当地的团委。团委的宋主任很热情地接待了队员们,他细心询问了团队的活动安排并表示将积极支持配合团队的计划,将给予实践团最大的帮助。紧接着,小队来到了霍邱县妇联,在介绍了实践团的主要活动之后,妇联帮助我们联系到彩虹家园,同时在霍邱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的大力协助下,小分队联系上了临淮乡的彩虹家园。在彩虹家园,家园的李校长为队员们详细介绍了霍邱县留守儿童的近况,原来临淮属于新区,留守儿童占了一半以上,儿童们被搁置在家里,或由祖父母们看管,缺少必要的关爱和照顾,因此往往性格孤僻内向,不易与人交流,且教育难度大,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由此而成立了彩虹家园。在这里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供孩子们学习,也有必要的体育设施供孩子们进行身体锻炼,先进的互联网,为孩子们更多的了解外面的世界提供了有利条件。之后,队员们在李校长的带领下与彩虹家园内的孩子们进行了交流,并教导孩子们学习。起初羞涩的孩子们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带动下慢慢地打开了心扉,开始主动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这样,队员们就有机会与孩子们进行心跟心的交流,帮助孩子们走出自卑心理,走出自我的封闭世界,看到更多的世界的美好。此次活动让队员们实地了解到当地一些留守儿童的近况,走入到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并将世博的知识带给了孩子们。

在交流中,李校长坦言,留守儿童的生活其实是很艰苦的,即使学校搭建了这么一个彩虹家园,留守儿童还是需要更多的关心,当地需要的不仅仅只是资金设备的支持,更需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一种重视与帮助,希望更多的团队与集体可以多来看看这些孩子,看看他们的未来。

7月16日,实践团积极配合霍邱县潘集中学高二全体教师进行了学校的“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以不同的方式重点走访了有潜力的学生、特长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学困生、农村“留守儿童”和有辍学倾向的学生,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给予学生极大的鼓励。

在家访的过程中,各带队领导、高二全体教师、团队成员向家长们介绍了潘集中学近几年的发展变化和学生在校的情况,鼓励学生要好好学习、自强自立、多参加社会活动、锻炼自我、增强各方面能力,特别是利用假期多做些有益于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事,将来回报家庭、社会。有效的家访活动使得家长们对国家、学校通过奖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资助贫困生的政策有更深的了解,也为那些走访的孩子点燃了继续读书的星星之火。另外,去走访过的各位家长对潘集中学家访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并承诺今后将积极配合学校将学生培养成才。

7月11日到7月15日,潘集中学的同学们和队员们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队员们为同学们进行课程指导学习,并将自己在高中时获得的减压经验、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介绍给同学们,帮助同学们将来更好地学习。对于高三的同学们以心理辅导为主,针对许多同学的不同状况向他们介绍相应的解压方法以及学习方法。

  纪实六:团队成员心得感悟

经过此次实践,队员们都有所收获,首先是安徽人民的热情,相关政府机关和媒体的支持,为团队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让队员们感受到了自身的朝气,潜在能力,奉献的快乐和团队的力量。

同样,队员们感受到留守儿童是孤独的,他们缺少一个完整的家,缺少父母的谆谆教导,缺少被关心被关注的感觉,因此养成了孤僻的性格,任性,内心自卑,惧怕与外界交流。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比较严重,留守儿童缺少关爱而养成了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能做的只是尽量的帮助他们走出内心的阴影。在交谈中,我发现孩子们都是很可爱的,如果能够接受足够的教育和指导,将来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队长陈苏琪在活动结束后感触颇深。

世博是个全世界的活动,即使远离喧嚣的城市,勤劳的农民也是有权利来认识和了解世博会,因此将世博带入农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活动。队员李丹栋满怀自信地说:“世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只有让农村不停地发展,缩短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才能真正符合世博的主题。而这一系列的活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学习机会,更是一次和安徽人民的交流机会。”

大学生是一个极富朝气的群体,代表的是一种精神面貌,只有以身作则,深入实践,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素质水平才能不断地成长。指导老师刘金英也在活动结束后发表了自己的感受:“大学生代表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名分,更是一种使命与责任,缺乏锻炼的大学生是不会成长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大学生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通过这次实践可以提高我们学生的社会经验,也是他们履行社会职责的一次良好机会。”

  纪实七:实践团活动效果

此次实践活动得到了各级政府机关的支持,同时也获得了群众的欢迎,活动一开始就吸引了不少学生和民众,随着团队挨村挨户走访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群众赶来参加活动,在霍邱县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甚至骑了半小时的自行车,为的就是在百米长卷上画出心目中的世博场馆。

副校长贾宏敏对团队几天来开展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团队在安徽霍邱进行的爱心传递、世博文化的宣讲、科学知识的传播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本次活动不仅点亮了留守孩子的心灵之灯,而且对大学生了解中国偏远地区的发展状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明确大学学习的宗旨和方向,以及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步入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生徐倩很开心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之前由于没有时间,缺乏时间关注,对世博的了解很肤浅。这次实践团的活动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机会来承载自己的梦想,将自己心目中的世博场馆绘制出来,也让我们对世博活动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以前我们没有什么机会了解世博知识,这给了我们一次很好的机会。而且这些哥哥姐姐们对我们很关心,他们告诉了我们很多的信息,增强了我以后继续上学的信心,真的很感谢他们。”学生赵国辉在结束后对实践队表达了自己深深地感谢。

至7月17日, 2010年建筑工程学院“送世博文化下乡”实践团已结束在安徽霍邱的所有活动,圆满完成本次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