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助学教会我成长,教会我成熟,在勤工的路上我收获了许多,学会了自立、自强,这是我值得一生珍惜的财富!” 经历过在世贸中心顶着烈日做调查问卷,遭到那里保安的追赶,也曾冒着大雨在到处漏雨的帐篷下为别人做宣传,我校材纺学院的王丽同学在谈起自己的勤工助学经历时特别有感受。
王丽,一个来自农村的普通大三女生,父母都是农民,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四人目前一人在读硕士,两人读本科,另有一人读中学,沉重的经济负担过早地压在了她稚嫩的双肩上。刚进大学时她很迷茫,为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而犯愁,勤工助学让她看到了希望。
一晃在勤工助学的道路中她已奔波了两年多,大一时她在校党委学工部办公室勤工助学,负责打打文章,拿拿报纸,虽然单调却乐此不疲。第一次工资只有100块钱,她却激动了好几天。有了大一勤工助学的经验,大二时王丽被推荐为校内勤工助学发展部部长,全面负责校内勤工助学工作。大二那年暑假她留校协助老师具体负责校内外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带领困难学生到处去应聘面试,帮他们一一落实了合适的实习打工岗位。她还两次组织困难学生去校外临时勤工助学,这一个多月的时间给了他们极大的磨练。奔波在勤工与服务同学中,她收获着,快乐着!
在我校,像王丽那样的困难学生基本都参加过勤工助学,获得过帮助。勤工助学是高校助学解困的一条重要渠道,既可以帮助困难学生克服生活及学习方面的困难,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机会,体现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解决公共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近年来,我校把勤工助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不断加强勤工助学阵地化建设,在校内和校外都开辟了勤工助学基地,创新工作载体与方法,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服务机制,努力使每位困难学生都能参加勤工助学。据统计,我校现有在校研究生、本科生17000余人,其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700人,特困生900 人,目前全校共设固定勤工助学岗位1000多个,临时勤工助学岗位每学期近2000个,同时拥有15个校外固定勤工助学阵地。
校内勤工助学阵地建设
学院阵地:情感、思政教育贯穿其中
在校内,我校以各学院为单位建立了勤工助学基地,并配有指导老师和基地负责人。基地负责人每年通过调研向党委学工部申报勤工助学岗位,然后面向学院公开招聘勤工助学学生。指导老师一般为工作表现优秀、富有爱心的干部教师,他们除了安排好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外,还经常与学生谈心,关心其生活、学习和思想情况,并向党委学工部反馈困难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每位指导老师对困难学生的心理思想变化情况心里都有张谱,他们手上有一本“面对面交流”记录本,上面清楚地记着每次和学生谈心的情况。在不断的接触过程中,很多指导老师成为了学生的知心朋友,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与学生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考虑到从市区到下沙的路途较远,校保卫处任玉明老师就经常把在市区勤工助学的学生叫到自己家里来吃饭,收发室马传华老师则不时送一些衣服给困难学生。
与困难学生的谈心工作分三个层次:指导老师与困难学生之间,分管困难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与困难学生之间,勤工助学基地和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的学生干部与困难学生之间。层次不同所谈的内容也有所区别,与指导老师相比,辅导员尤其是学生干部更容易与困难学生沟通,困难学生也愿意向他们敞开心扉,所以后面两个层次的谈心工作很好地配合了指导老师,也有利于党委学工部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困难学生工作。
每学期学校都组织指导老师座谈会和勤工助学学生座谈会,以提高指导老师的工作水平,同时了解困难学生及其岗位情况。我校每学年还组织“优秀指导老师”和“十佳勤工助学学生”评选,通过激励措施加强了指导老师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了勤工助学学生的积极性。从这学年开始,“十佳勤工助学学生”评选改为“感动理工”自强自立十佳大学生评选。在刚刚结束的评选活动中,18位贫困生讲述了自己在勤工助学等经历中自强自立的故事,以自信征服了现场观众。
机关等阵地:结合实际,凸显亮点
除了加强各学院勤工助学基地建设外,学校也不断加强机关、直辅、后勤等单位的勤工助学阵地建设。每年党委学工部分别与校内勤工助学阵地图书馆、体军部、学城有限公司、学源有限公司等签订“浙江理工大学——困难学生社会实践阵地建设协议书”,并在阵地建设中,努力推进“四个结合”:把勤工助学与学生基础文明养成相结合,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相结合,与完善参加学生身心健康相结合,与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为了把阵地建设好,党委学工部指定专人负责参加勤工助学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所在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勤工助学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管理,并定期召开座谈会、协调会,努力做到不同的阵地有不同的亮点。
目前各勤工助学阵地都创出了自身特色。在校体军部勤工助学的学生可以接受体军部老师针对其特点安排的身体素质训练,免费参加体军部举办的各类体育培训班和教练员培训班。此外,体军部每学年组织两次贫困生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保卫处勤工助学阵地组织学生成立了勤工助学巡逻队,加强日常校园安全管理,护送学生平安进出公寓。校保卫队还多次对贫困生开展义务消防员培训。校图书馆勤工助学阵地的学生每月都能读一本由图书馆推荐和提供的好书。学生还直接参与图书馆学风建设工作,他们按照文明读者的规范,阻止学生在阅览室打手机等不文明行为。去年,图书馆还和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合作经营了一个休闲吧,服务人员为勤工助学学生,所得赢利全部作为阳光助学金资助困难学生。在学城有限公司食堂勤工助学的学生,公司为他们提供一日三餐和每人每学年1000元的资助金,另外,党委学工部每月给予他们100元生活补贴,还给他们配备了英语“小老师”和心理辅导员。学源公司勤工助学阵地把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贯穿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文明素质,学生所在寝室卫生必须达标,激励学生努力争创寝室文明。
辅助阵地:学生自主化岗位涌现
近年来,不断有学院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开辟学生自主化岗位,勤工助学学生也开始主动寻找为同学服务的空间,使勤工助学不再停留在帮助教师做事的层面上。有些学院学生开始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配合学校学风建设,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个性服务,开创助学解困新途径。如外国语学院、理学院学生创造性地利用专业优势开办了英语、高等数学等学习辅导班,即在贫困学生中间选拔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充当其他学业成绩较差学生的小老师,对他们进行小班和一对一等多种形式的辅导,并逐步把帮教范围扩大到全校学生。辅导费用以勤工助学的形式开支。这种辅导方式学生归属感强,学习氛围浓厚,效果明显。目前我校有60多名学生在从事“小老师”工作。信电学院的学生则利用网络优势开设了家教网,艺术学院的学生利用设计优势成立了“彤学”服务社,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目前该服务社已有文印部、设计部、文化用品部等多个服务实体。另外,学校也加大了对困难学生的培训和投入力度,给学生购置了修车、修鞋、缝纫等必备的工具,并安排修理熟练工给他们培训技能,让困难学生用自己的双手为同学服务获取报酬。目前,我校有30多位勤工助学学生在生活区、校区为同学提供定期服务。这些勤工助学学生不仅得到了相应的报酬,同时,通过这些帮教和服务措施,学生自身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校外勤工助学阵地建设
在建设校内勤工助学阵地的同时,学校也利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开拓勤工助学渠道,加强校外勤工助学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浙江省纺织行业优势,积极与有关企业联系,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到企业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实现勤工助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目前,我校已与香港(国际)真维斯服饰有限公司、浙江巴贝集团公司、浙江麦地朗领带有限公司、杭州白天鹅床上用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签定了社会实践暨困难学生勤工助学基地协议书,共拥有15个固定勤工助学阵地。在安排勤工助学时学校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长,尽量安排相关专业的大三、大四学生到企业开展勤工助学。此举不但获得了企业的好评,而且还为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受过社会实践的同学普遍受招聘单位所青睐,其中有许多学生毕业时直接被勤工助学的企业聘用。
去年暑假,我校十几位困难学生以勤工助学的方式到浙江麦地朗领带有限公司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他们在公司完全跟普通工人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岗位不固定。学生通过在不同岗位流动,参与公司整个纺织作业流程,不仅下生产车间,还直接介入公司的管理。实践结束后,这些学生以局外人的眼光向该企业提交了长达15页的管理意见书。在这过程中,企业也全面考察了我校学生,据反馈,该企业对学生的实践十分满意。今年,浙江海盐某个企业给予我校20位贫困生每月400元的资助,并且这些学生随时可以去该企业社会实践,我校则聘请该企业老总为他们的指导老师。该老总通过座谈会、电话、网络等与学生保持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思想。前不久,香港(国际)真维斯服饰有限公司提供了33.9万元助学金资助我校困难学生,并组建了“真维斯大学生助学基金”公益社团,社团成员周末去真维斯打工可获得每天30元的报酬。
为强化勤工助学阵地建设,我校设有专门的组织——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负责全校勤工助学工作,中心分为校内发展部和校外拓展部及办公室三部分。校内发展部负责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考核等管理工作,特色岗位委托学院进行特色经营,如颇具特色的服装学院的“彤学”服务社、机控学院的自行车维修队、建筑工程学院的运动场服务队等。校外拓展部负责与企业联系,组织衣服义卖,开展培训等。办公室负责宣传工作、党建、监督等工作,办有报纸《常青藤》和《雨露》文集,将优秀困难生的事迹见之笔端,以鼓励更多的困难生成才。
另外,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对困难学生的勤工助学工作实行严格的工作证管理制度、岗位公开招聘制度、工作业绩考核制度、工资定期发放制度和校外勤工助学登记审核制度,使勤工助学阵地不断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我校在《浙江理工大学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实现了勤工助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勤工助学与心理解困相结合,勤工助学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勤工助学与学生全面成材相结合,努力把困难学生群体培养成优秀学生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