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经纬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校园经纬 >> 正文

[新闻特写]艺术与科技交织多彩人生——记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艺设学院院长李加林教授

发布时间:2007-08-27 作者与来源:艺设学院 潘云华  浏览次数:

李加林 男,1961年生于北京,教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现任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家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

  1983年毕业于浙江丝绸工学院纺织品设计专业,主要从事纺织产品设计、数码纺织工艺技术研发与教学工作。作为纤维制品先进制造技术方向带头人,已先后主持完成2001年国家火炬项目、2002年国家技术创新项目、2002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等6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编著)5部,发表论文10篇,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0项。作为第一完成人其主要获奖成果有:200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2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3年度德国纽仑堡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2002年桑麻纺织技术一等奖和2005年中国首届发明创业奖等。目前主持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与企业合作主持的浙江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家用纺织品集成技术研究中心”已被确立为省级产业区域服务中心。


  1897年,我校前身蚕学馆在杭州创立,揭开了我国近代纺织丝绸教育的帷幕,百年学府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经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纺织丝绸人才。

  光阴荏苒,百年之后,古老的学府又出现了一位中华织锦的新传人。他就是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李加林教授。

古老的织锦焕发青春

  2004年2月20日,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李加林登上了领奖台,温家宝总理微笑着亲自为他颁了奖。这一时刻见证了百年学府增添的一项新荣誉——由李加林主持完成的“高密度全显像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荣获200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中国现行所有的科技奖项中,技术发明奖是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的。而且由于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已连续6年空缺,因此该奖项的含金量极高,成为共和国历史上丝绸行业所获得的最高奖。

  该项技术创造出了一种新型丝织工艺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将仿真彩色技术应用于纺织领域,突破了世界各国沿用了100多年的传统丝织图像的表现方式,用红、黄、蓝、黑四色丝线为纬线,以白色丝线为经线,通过这5种颜色的色丝交织,幻变出4500种色彩,解决了图案变化少、精细度不足、色彩表现不丰富这一困扰传统丝织业的工艺难题,可谓是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成功典范。

  之前所有的教科书上都认为丝织设计的色彩与组织必须对应,而李加林勇于创新,最终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他利用有限的色丝、色相在经纬交织时所产生的空间混合效果,创造性地提出了“仿真彩色丝织技术理论”,同时结合现代计算机数码仿真和图像处理等高新技术,使丝织产品色彩层次丰富,质地细腻,逼真地再现所要表达的图形图像,达到了丰富织物色彩的目的。这是色彩学、丝织学、织物组织与纺织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技术综合运用的创新成果。

  我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杭州作为丝绸之府,也是中华织锦的故乡。中华织锦曾以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而今,因注入了尖端的数字技术,中华织锦再一次笑傲世界,古老的艺术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现在,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已成功运用于现代纺织业,在高档装饰物和服饰面料的设计与生产领域大显身手,增强了我国纺织面料的国际竞争力,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浙江巴贝服装服饰有限公司将这一技术运用于丝织领带和装饰面料的开发和生产,仅一年就新增税利840多万元。为了加快技术推广和产业化的步伐,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李加林与嵊州、余杭等地的政府和企业合作,致力于提高我省传统丝绸产业的科技含量。

  同时,由于该项新技术织出的数码织锦画画面精细、色彩丰富,效果似油画、山水画般逼真,使一些艺术名作和国宝得以以真丝织锦的形式重新向人们展示它们的风采。这些数码织锦名画投放市场后也大受欢迎,为高雅艺术的传播找到了新的途径。于是世界上第一幅丝织长卷《清明上河图》于1998年8月在杭州问世,世界上第一幅仿真彩色织锦《富春山居图》于2001年6月在杭州问世,世界上第一部真丝织锦图书《孙子兵法》于2005年1月在杭州问世。

  这三个“世界第一”都是艺术瑰宝,是这项技术的杰作。其中的《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先后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并在2000、2001、2002年三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荣誉总是追随成功者。现在的李加林可谓是光彩夺目,除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之外,他还获得了“2002年桑麻纺织科技一等奖”、“2002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浙江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一系列荣誉。2006年,李加林又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然而,“梅花香自苦寒来”,李加林作为丝织专家和工艺美术大师,其成功源于他不懈的追求和生活的磨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寻访他的成长历程。

成功源于不懈的追求

  出生于1961年的李加林是我校土生土长的优秀人才。我校深厚的纺织丝绸教育基础和优良的办学传统,为其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1979年,李加林毕业于我校首届丝绸美术品种与设计专业。这个专业依托学校的工科背景,艺术类学生按工科生培养,重视丝绸纺织的相关工艺与技术的教学。艺工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其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他又来到基层生产厂家——杭州丝织试样厂从事产品设计。在当时,该厂的技术设施、人才素质属全国一流。在工厂的近3年时间里,李加林获得了设计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做人与做事共同进步的宝贵实践。1986年,有了生产实际经验的他又回到母校任教,并在学校科技处从事科研管理工作;后又到校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任副总经理,从事校办企业的技术开发管理工作。

  1997年,李加林开始潜心研究“现代工艺织锦”织物。当时,传统的工艺织锦和相关丝织工艺品品种少,生产周期长,精细度不足,色彩单调只有几十种,工艺又缺乏创新,题材也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市场前景暗淡。对此,李加林暗下决心:一定要发明一种新的织锦工艺,让中华的传统瑰宝重放异彩。

  在研发过程中,李加林遇到了种种困难。资金的、技术的、设备的,乃至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然而,他总是用当时流行的刘欢的歌《从头再来》来激励自己:“我不能随波逐流……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的眼神。”

  为了攻克难题,李加林舍弃了数不清的休息时间;为了掌握计算机这一现代工具,他又当起了学生,苦心研究相关的设计和生产软件;为了调配一种颜色,他把自己“关”起来,苦思冥想了几个月;为了寻找一种理想的设计方案,他每年都要前往意大利、法国等世界知名丝织制造技术基地与设计大师们交流探讨。知难而进、百折不回的性格帮助李加林闯过了一道道难关。

  与此同时,多种岗位的丰富实践经验和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使李加林具备了较高的协调、开发、组织以及学科交叉运用的能力,这种能力为他的成功增添了有利因素。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98年,随着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纪念品试样成功,“高密度全显像丝织技术”的系统组织结构组合方式原理基本确定了。接着,世界第一幅数码丝织长卷《清明上河图》试制成功,在“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成就展览”上,作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范例参展,江泽民同志观看了该作品。同时作品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献礼工程之一,并破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发仪式。这一作品的诞生,业内专家惊呼:这是艺术与科技最完美的结合之一,对丝绸工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科研同时不疏于人才培养

  作为一名高校科技工作者,李加林主要从事现代装饰纺织品设计及数码纺织工艺技术的开发,他的科研任务是繁重而有成效的。近年来,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完成企业新产品设计开发近百项,并获得10多项国家专利。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李加林还肩负着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任。他常说,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这是高校教师的三大任务,缺一不可。他这样说,也这样努力地实践着。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李加林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他注重培养宽基础的复合型人才,认为人才的培养“启发慧眼胜于培养巧手”,“慧眼”是高瞻远瞩,是高屋建瓴,是登高望远,是高层次把握宏观大局,而“巧手”则很有可能仅仅是匠人而已。当今世界很多领域都是集科学、技术、艺术等为一体的综合体,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人类有综合创造力,拥有多种技能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会具有无限的创意和无穷的创造力,才有可能以知识产生资本,成为未来的“知本家”。因此,他要求他的研究生在一年级时就定下明确的研究课题,二年级时必须实际动手,参与课题研究,从中培养综合创造能力。

  对于本科生的科学研究,李加林也同样倾注了满腔热情。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之余,他亲自担任了2004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指导教师。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学生的“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作品荣获了银奖。


  创新是一种境界,它属于勇者、智者,更属于勤奋者。

  李加林是奋进的。在成功之后,他的目光始终放在远方。他说:“奖状是一张印着花样的纸,我只把它作为已经过去了的一个符号。”他也不断地告诫自己,“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

  是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相信,在艺术与科技的舞台上,李加林将继续用尖端的、前沿的科学技术来演绎精致的艺术和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