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兴 男,42岁,理学博士(浙江大学),工学博士(日本信州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校党委委员、材料与纺织学院院长。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纺织工程”学科带头人和教育部“先进纺织加工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一直从事于蚕丝蛋白质结构、功能性纤维和酞菁催化等的研究工作。已主持承担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近30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授权3项国家发明专利。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
他总是习惯地把头发整齐地梳向一边,走路时踏着有节奏的步伐,炯炯有神的眼睛里迸射出智慧的光芒。他遇到同事、学生,总是亲切地打招呼,他的一言一行感动和温暖着周围的人。他,就是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校党委委员、材料与纺织学院院长陈文兴教授。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乐作舟
从学生到教师,陈文兴坚持不懈地追寻着自己的学习梦想。对知识的渴望激励着他不断地追寻,对世界、对生命的探索驱使着他不停地前进,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激越着他不断地去征服。在这段旅程中,陈文兴从来都是把自己放在学者的位置上,而不是授者。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从陈文兴丰富的学习经历中足以看出这点。他于1984年7月毕业于浙江丝绸工学院制丝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2月他又获得浙江丝绸工学院丝绸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任教期间,陈文兴始终在学术研究上不懈努力。1992年,刻苦学习带来的卓越研究成果让他获得了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并赴日本信州大学功能高分子学科进修。语言的障碍、异乡的孤独都没有碍阻他学习的脚步,反而激励着他向科学的前沿更大步地迈进。从日本信州大学进修回国以后,陈文兴更热衷于功能高分子等学科的研究,但他深知,学习是互通的,要钻研好自己的领域必须强化相关学科的学习研究。于是,他又于1996年3月至1999年3月在职攻读了浙江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并于1999年晋升为教授。1992年的日本进修并没有让陈文兴满足于此,艰辛的求学也没有让他退缩。2000年陈文兴获得日本国际教育基金会资助再赴日本信州大学求学,并获得生物机能专攻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1月至6月,陈文兴三赴日本,这次他是作为客座教授赴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先端纤维学科从事研究工作。
人们常说“学海无涯苦作舟”,陈文兴却认为是“学海无涯乐作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他孜孜不倦的学习旅程中,他从来没有抱怨过学习的艰辛,也没有厌倦于研究的苦闷,更没有丧失过探索科学的激情与动力。他总是行走在功能性纤维、功能高分子材料、蚕丝蛋白质等高新科技研究领域的前沿,他总是欣喜于不同领域汲取的知识,为研究有所进展和突破而兴奋,为攻破一个个难关而快乐,为他的研究和学术被大家、被社会肯定和应用而欣喜。在不断享受学习乐趣的同时,他不断激发继续学习的动力,并以更积极、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研究中。
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再学;能不断地探索,才能有所创造。”陈文兴就是一个一直在这个无涯的学海中不断地探索并不断地创造的优秀青年学者。他说,我们应趁着年轻的时候,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多学习,不要自以为学了很多,所谓“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蚕丝吐尽结硕果 滴水之恩涌泉报
投身科研教学的几十年,艰辛的付出带来了丰硕的成果,陈文兴在所研究的领域独领风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他多年来致力于专业研究,现已主持完成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录5篇,ISTP收录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陈文兴为第一完成人)、200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1年度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和桑麻纺织杰出青年学者奖,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他的研究成果社会影响广泛,其中在2004年度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课题“丝胶蛋白质结构调控及提高生丝产、质量新技术”的研究成果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许多企业。我国是蚕桑大国,纺织是我省的传统产业,陈文兴领衔的课题组早在15年前就瞄准了蚕丝蛋白质这一复杂的天然高分子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并在世界上首次发明一种高温水蒸气预处理技术和工艺,在蚕茧加工成生丝的过程中从此多了一道工序——将待加工的蚕茧放在一定温度和湿度的水蒸气里蒸,以此改变蚕茧的分子结构,从而大大改善蚕茧的加工性能和蚕丝质量,如今全国已有近四分之三的蚕丝生产企业应用这项技术,近8年每年新增利税约2亿元。
成绩属于过去,陈文兴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果,种种成就成为他更加专注地进行科研工作的新动力。今天,他依然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工作,让他执著而快乐的科研工作。同时,对于今天成就的取得,他始终认为母校功不可没。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陈文兴是土生土长的理工人,从16岁进大学到硕士、博士毕业都是学校一手培养的,所以他对母校有着更为深厚的感情。他说,当年16岁的他离开农村走进浙江丝绸工学院,一脸的懵懂和无知,是学校灌输了他知识,是学校改变了他的命运,在母校即将迎来110周岁生日之际,他衷心地祝愿母校明天更美好。同时他寄语当代大学生:“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的转折阶段,希望同学们在享受丰富生活的同时抓紧自己的学习,不管学什么专业,都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学好它。”
严谨治学育人才 春风化雨润人心
教师不仅是指导学生增长知识的学者,也是促进学生取得思想进步的向导。渊者,深也;博者,广也。陈文兴治学,既刻苦,又严谨,而在育人工作中他也一如对待学术研究毫不马虎。如何给学生指引一条光明的学习道路,如何教导学生做有用之人,这也是陈文兴研究的“课题”之一。
陈文兴平时工作繁忙,除了担任校党委委员、材料与纺织学院院长经常处理日常事务以外,还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他总是认真备课,刻苦钻研教材。为了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工作,陈文兴不顾自己工作的繁重与艰辛,经常放弃休息时间带领他的硕士生、博士生在实验室里潜心研究。他还常常带着他的学生们进工厂、下车间、深入企业,让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需求及最新科研动态,使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对科研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他们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陈文兴认为,学生选择他为师,就是对他的信任,他不能辜负这份沉甸甸的信任。
陈文兴总是以朋友的身份去关爱他的学生。除了在教学中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力,他还常常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尽心尽力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用真心和热忱为学生服务。他带的研究生说,陈文兴老师总是把自己看成是他们中的一份子,融入进他们这个团体中,并以他的独特魅力感染着周围的人。
像陈文兴这样在学术领域颇有建树、治学又严谨的教师在生活中似乎本应是不苟言笑的,可是生活中的他却待人随和,完全没有领导的架子。在采访陈文兴的时候,他总是很有礼貌地与人交谈,嘴角总是扬着一丝微笑,让人完全忘记了他就是那个获奖无数、拥有双博士的院长。
“获奖,是对我们青年科技人员的鞭策和鼓励。”记得陈文兴在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时曾这样说,那时他刚过完40岁生日不久。从199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开始到获国家奖,陈文兴用了12年的时间,这还不包括此前读硕士、读博士期间的更长时间的研究准备工作。陈文兴就是这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着对知识的追求,对世界的探索,同时也坚持着对朋友的真诚,对生活的热爱。“除了长时间的积累和坚持,成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秘诀”。科研就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做科研可能一辈子也难以取得成功,此时的坚持就意味着对科学精神的坚守、对世俗名利的淡泊。”陈文兴以这句话作为此次采访的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