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经纬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校园经纬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重读史量才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踏寻史量才之路 传承“申报魂”

发布时间:2009-07-02 作者与来源:史量才学生记者中心 毛芦琼  浏览次数:
  由史量才学生记者中心、阳光网站、校园广播台学生代表组成“重读史量才”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于6月28日起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我校著名校友、一代报业巨子——史量才调研上海之行。

此次史量才调研在对史量才先生生平事迹进行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参观先生故居和申报馆(目前为解放日报)、走访研究史量才的学者进一步深化对校友史量才的了解,搜集积累相关图文、影像资料,进而推进全校学生对史量才的了解与学习,传承和弘扬其优良精神。同时,“重读史量才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我校的“求知求实、创新创业”的校园精神的内涵。

踏访史量才旧居睹生前物

29日,在研究史量才的专家、史量才的内侄孙女庞荣棣女士的陪同下,小分队来到位于静安区铜仁路257号的史量才故居。故居的建筑为中西合璧式,由一幢欧式三层楼的洋房、一幢古色古香的中式红楼和一幢水泥砖木结构的小楼组成,四周围墙将其围住形成一个花园式住宅。

当日,又恰逢史量才和其二夫人沈秋水的古琴在上海崇源09春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预展,队员们前往上海花园饭店参观了两把古琴。古琴分别有史量才与秋水夫人的上款,其中男琴为清代“耳通”仲尼式古琴,通体漆黑;女琴为民国“海涛”蕉叶式古琴,是一把实用琴。成员们通过史量才实物,体会到了一代报业大王史量才先生“琴棋书画剑”的人生情趣。

翻阅《〈申报〉故事》追忆“申报魂”

在庞荣棣的陪同下,小分队还参观了解放日报社——申报馆旧址和史量才的办公环境,馆中以图片形式陈列了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申报》和《史量才与〈申报〉的故事》。

1912年史量才买下《申报》后,自力更生,锐意改革,把一份发行量仅7000份的“鸳鸯蝴蝶”小报办成了针砭时弊、抨击黑暗、关注民生的大报,发行量猛增至15万份。“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是史量才掷地有声的誓言。史量才坚持“独立之精神”、“无偏无党”、“服务社会”的办报思想,认为“报纸是民众喉舌,除了特别势力的压迫以外,总要为人民说些话,才站得住脚”。他不接受任何政治势力、军阀的津贴,政治上的自主,不听命于任何一个政治集团,不受官方或军阀操纵。《申报》不仅是我国第一张具有近代意义的报纸,而且持续时间长,在其鼎盛时期,《申报》几乎成为当时所有报纸的代名词。

与“草根”研究者庞荣棣交流座谈
29日上午,成员们与庞荣棣进行了史量才精神的交流座谈会。在交谈中,庞荣棣说,研究史量才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并向成员们讲述了史量才的相关事迹。

庞荣棣从1984开始投入到史量才研究中,为深挖第一手材料,她查阅了大量报刊与书籍,跑了许多单位,访问了不少知情人。不避寒暑、不及远近、不惜疲劳,只要有材料她都欣然前往。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找到了数量可观、相当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其中仅照片一项就有2000多幅。

成员们在与庞荣棣的交流中,进一步了解了史量才的办报经历与思想精髓,以及先生对社会教育改良所作出的贡献,感受到先生曾经办报的辉煌和社会影响力。

聆听史量才研究者的“声音”
为全面了解史量才,成员们于三天内走访了一些史量才研究者——静安区文史馆馆长杨继光、复旦新闻学院教授黄瑚和朱春阳、《新闻记者》月刊编辑部副主编刘鹏,他们就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各自对史量才的理解。

杨继光充分肯定了此次实践的意义,他说,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史量才的校友有必要学习史量才的爱国主义精神,将史量才精神运用于教与学之中。黄瑚和朱春阳则分别就新闻发展研究史和新闻媒介管理的角度评价了史量才与《申报》。

据我校信电学院党总支书记葛建刚介绍,史量才作为我校著名校友、报业巨子、社会活动家和爱国人士的思想和经历,深受当时蚕学馆“新学教育”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校历年来所秉承和弘扬的“求是笃实”、“创新创业”校园精神。

与庞荣棣交流座谈

在史量才故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