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钱江晚报》报道我校退休教授朱晓军新书《中国农民城》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2-05-29 作者与来源:  浏览次数:

5月29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报道我校退休教授朱晓军新书《中国农民城》研讨会。

原文如下:

记录龙港奇迹,展现浙江人奋斗史,《中国农民城》新书研讨会在浙江理工大学召开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宋浩 通讯员 张若娴

5月27日,浙江理工大学退休教授、一级作家朱晓军教授新作《中国农民城》研讨会暨创作图片展开幕仪式在浙江理工大学举行。本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被改编为36集电视剧《造城者》。

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从记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书写人民奋斗的史诗等角度对这部作品的文学性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解读和阐释。

中国城建史上有两大奇迹,一是广东深圳,二是浙江龙港。朱晓军报告文学新作《中国农民城》以龙港的发展为主线,全面讲述了几个小渔村成长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真实历史。一群浙江温州龙港的普通农民凭借智慧和勤奋,在短短40年内不但实现了农民进城的梦想,而且创造了农民造城的奇迹。这座“城”改变了几十万农民的命运,使他们在多年以前就实现了共同富裕。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作为第一部全面揭示龙港发展的报告文学,这是一部折射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奇迹和中国农民命运的力作。在书中不仅能看到浙江温州龙港的巨大变化,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由此看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在人民中、农民中,所迸发的一种巨大的创造历史的激情和力量。

大家高度肯定了朱晓军历时两年的深度采访和调研,行文中对事实的反复核实和记录,肯定了他以扎实厚重的文笔、细腻真挚的描写,在记录宏大历史的同时,深情讲述了时代大潮中生动丰富的人物故事。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良好表示,自己就是龙港人,书中的场景、人物和历史自己很熟悉,他个人的成长史也伴随着龙港从农村变成城市的历史。书中的苍南机械厂是他父亲曾经工作过的,书中采访到的很多人物,是他的亲戚、同学、同学的父母、老师……

“这本书带我重访了少年的记忆。”孙良好表示,这本书生动记录了龙港近30年的历史,作为一个切片,也折射了近30年的浙江经济史。

中国计量大学文学系教授蒋进国表示,《中国农民城》与当代文学史中的农民叙述形成了一种呼应,从山药蛋派文学到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再到他老乡梁鸿的“梁庄”系列、作家李娟,都形成了“中国当代农民非虚构叙事的接续关系”。不同的仅仅是,梁鸿、李娟写的是河南、哈萨克地区农村的阵痛、怀旧、感伤,朱晓军则书写东南沿海农村商业文明的崛起。

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许慧霞,钱塘区委宣传部部务委员、社科联主席贺学兵,法政学院、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宫富,教授陈改玲等20多位学者也参加了研讨会,就这部报告文学进行了深入交流。

最后,朱晓军介绍了《中国农民城》的创作过程,谈到了创作报告文学中的体会,并向参加会议的领导、专家和师友表达了感谢。

朱晓军是当代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长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著有《一个医生的救赎》《高官的良心》《快递中国》(合著)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全国报告文学奖项。

据悉,朱晓军文学创作回顾(图片)展,近期将在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展出。

新闻来源网址:

https://www.thehour.cn/news/520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