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杭+新闻报道我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丝绸学院)毕业展。
原文如下:
“四年”布局一场毕业展,件件作品都有时代故事
记者 王泽英 通讯员 方平 周皓荻/文 周皓荻 顾越桦/摄
“这种布料设计出来的脊椎养护型趴垫,不仅外观美丽,也非常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原理,读研之后,我想继续将这块趴垫进行优化完善,争取能够投入量产”。这一段自信又大方的解说词,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丝绸学院)毕业生邓倩囡。
这些天,邓倩囡正在参加纺织(丝绸)学院组织的“纺织‘三创’人才优秀作品展”,而像她这样的“纺织代言人”绝非个例。在学校25号楼一楼大厅内,177名本科毕业生的作品展面前,都站着作品的创作者为来访的师生进行讲解,三天展览迎来数千次人次驻足参观。
对于这些学生而言,毕业设计展上的作品并不是大四下学期突击完成的“布料拼凑”,而是从大一开学之后便根植于心的科研目标和奋斗方向。在此次毕业展中,有八成毕业设计作品的灵感来源和创作思路,来源于学生自己曾经参与过的课题项目和学科竞赛。“多年磨一剑”的知识积累,使得每件毕设作品既有着扎实稳固的专业理论作为支撑,又饱含了青年一代对纺织学科发展的用心思考。得益于此,据了解,学院有75%的学生选择在研究生阶段继续攻读纺织相关学科,为该学科输送了大量研究型人才。
不仅如此,毕业展上的作品,还个个都是“时代热词”,件件都有时代故事。有的毕业生关注当前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现状,从实时监测足部健康信号起步,开发设计治愈系纺织品——智能针织鞋垫,以青年学生独特、时尚、充满科技内涵的思路进行创作,引来不少师生驻足体验;有的作品紧扣纺织科技的社会应用,围绕“安全生产”“双碳”“疫情防护”等主题,从纺织材料、工程架构、外观设计等方面加以作品诠释;还有的学生聚焦“帐篷”经济,研究帐篷新材料的防热防辐射功效,为文旅行业提供动能。
在场师生纷纷反映,“琳琅满目的设计作品,概念超前的文化内涵,科技赋能的有效应用,让人不禁赞叹这竟是一场工科学院的作品展。”
新闻来源网址:
https://apiv4.cst123.cn/cst/news/shareDetail?id=716022041425215488&ic=v97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