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钱江晚报》报道我校就业平台

发布时间:2022-05-28 作者与来源:  浏览次数:

5月24日-28日,《钱江晚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报道我校就业平台。

原文如下: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浙江理工大学推出云就业服务

首创“大学生就业数据监测”平台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郑琳 通讯员 张若娴

近日,在浙江理工大学的报告厅里,大四毕业生王匪席正在代表2022届毕业生分享自己的求职经历和感受。今年年初,她通过学校的就业平台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在求职的过程中,她经历过情绪上的起伏,王匪席说:“特别感谢学校的就业平台,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最终拿到心仪的offer。”

“为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学校的就业平台构建了跨校企、跨学院、跨层级的在线治理多跨协同模式。从而使学校的招聘服务更便捷、就业服务更智能、就业帮扶更精准。”浙江理工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处长梁琳介绍道。

据了解,浙江理工大学从2017年开始探索建设“互联网+就业”模式。五年来,学校对就业平台进行迭代升级,逐步形成了“就业行为数据库”+“简历优化AI实验室”+“大学生就业数据监测平台”的智慧就业新模式。

浙江理工大学通过唱响就业“三部曲”,有效破解了就业信息匹配难、简历指导难、就业帮扶难等痛点问题,助力毕业生快就业、就好业。让今年因为疫情“足不出校”的准毕业生们都相继收到了offer。

信息量身匹配,唱好就业“精准曲”

一直以来,招聘信息被哪些学生关注、是否被精准接收、学生是否有简历投递意向等问题困扰着用人单位和高校就业管理部门。

针对这些问题,浙江理工大学形成了一个实时的就业行为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雇主端的招聘行为和学生端的求职行为。在浙江理工大学首创的“大学生就业数据监测平台”上,可以看到用人单位需求专业情况、就业职位发布、就业帮扶进展、招聘会、宣讲会举办情况等数据的实时分析和监测。

“相较于传统的线下流程,我们的就业行为数据库会运用大数据算法,深入分析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和学生的求职意愿,双向量身推送信息,从而达到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信息的精准匹配。”浙江理工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副处长丁宁解释道。

在校友企业专场的网络招聘会上,宁波银行杭州分行HR王海晶收到了70余份简历。她表示,相比去年秋招季时的传统线下模式,这次通过学校就业数据库的匹配,简历收取量多了三倍。“最重要的是,收到的简历和我们提供的职位匹配度非常高,这就极大的提高了招聘的效率。”王海晶说到。

通过数据库的比对,学校能实时关注到企业的招聘进度以及学生的求职进展。“这样的就业数据库,更注重就业流程的实时响应,大大提高了就业招聘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丁宁表示。

简历个性化指导,唱好就业“智能曲”

简历是大学生求职的敲门砖,也往往是摆在毕业生面前的第一道难关。

“我想去实习,需要制作一份简历,但一直无从下手。”正在寻找实习机会的该校大三学生张汉丽感叹道,网上的简历模板质量参差不齐,而且还要收费。

针对毕业生在求职就业时简历制作无从下手的情况,浙江理工大学推出包含在线制作、诊断、优化等功能的“简历优化AI实验室”。

“简历优化AI实验室”会根据AI算法模型,科学量化评价简历的质量,针对问题点逐项提出修改优化建议。同时,简历完成后可以主动邀请在库企业HR和学校老师点评简历。

“老师说好的简历是改出来的,简历内容要多体现与岗位相关的经历。”王匪席深受启发,她通过学校的“简历优化AI实验室”不断的进行修改,最终制作出一份精美的、有针对性的简历,让她成功进入面试环节并求职成功。

简历优化AI实验室不仅做到了手把手教毕业生制作简历,还可以直接在线实现简历“一键投递”。一年来,学生在线上生成简历6315人次,邀约企业HR点评简历5805人次。

同时,该系统会将历届同类职位就业学生优秀简历作为模板,根据求职意向自动筛选推送给对应学院、对应专业的学生。“经过实践检验的优秀简历才具有学习价值。”吉利控股集团HR甘晓霞说到:“这样有针对性的制作和修改出的简历,往往更容易在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

全过程监测与帮扶,唱好就业“温暖曲”

浙江理工大学辅导员林国庆每天都会多次打开“大学生就业数据监测”平台。实时查看有哪些学生的就业遇到困难,有哪些学生的就业需要帮扶。

“大学生就业数据监测平台”结合学生就业行为进行大数据分析,对存在无就业意向、未上传简历、无求职行为等不同就业困难程度学生分为三个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等级。“大学生就业数据监测平台”还会自动生成“一生一策”的精准服务单。“每一位同学的整个求职过程、老师的帮扶过程都会记录在其本人的服务单里。”林国庆一边翻看预警名单,一边联系就业困难学生了解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帮扶。

“有的同学语言表达不好,我会推荐他去做讲解员或志愿者锻炼沟通表达能力。”林国庆讲述自己的帮扶案例:“因为学校有了大学生就业数据监测平台,我不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在用Excel统计学生信息上,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就业困难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翻看林国庆的帮扶记录,发现他对负责的就业困难学生们进行的帮扶次数超过1000次。正是像他这样一次次耐心、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浙江理工大学大四毕业生们在各自辅导员的帮助下最终陆续成功求职。

据统计,目前浙江理工大学通过“大学生就业数据监测平台”,已累计开展岗位推荐、咨询指导等帮扶11721人次。

新闻来源网址:

https://www.thehour.cn/news/519529.html

钱江晚报:4个班137位同学的就业调查

本报记者郑琳陈素萍

2022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达到1076万人。浙江省2022届高校毕业生39.16万人,较2021届增加6万余人。受毕业生规模创新高、疫情多点散发、经济下行压力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复杂。

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从政府到学校都推出了各种举措。教育部从5月开始到8月中旬,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系列活动;5月9日,教育部启动了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专场招聘和供需对接等活动;5月12日,人社部副部长俞家栋表示,推出一系列关于稳岗就业最新措施,预计总共释放4500亿元政策红利。

“千方百计拓岗位,攻坚克难促就业”成为这个毕业季的主题。浙江的高校和企业也都拼尽全力。5月24日下午,10余家企业负责人走进浙江传媒学院4K演播厅,通过直播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招聘岗位,吸引近6万人观看参与。

而高校毕业生们也在自主寻求出路。除了参加企事业单位的招聘,考研、自主创业的人数也逐年增加。

在这个毕业季,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走进省内各大高校,对137位毕业生进行了入班调查,他们的选择,也代表了当下青年人的心声。

53%考研“延缓就业”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的四个毕业班进行了入班调查,137名毕业生中有53%考上了研究生,31%已经或者正在签订工作意向,有3人自主创业,5人想继续考研,有14人还在找工作。

考研依然是毕业生的最热选择,有的班级超过半数学生考研,还有的学生今年没有考上也要准备“二战”,考研成了“延缓就业”的一种选择。浙江工商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王忠华透露,今年该校目前为止选择继续深造的应届毕业生约1200人,深造率超过30%。每年,这个数字都在上升。

电信专业遇IT裁员潮

记者采访发现,毕业生规模创新高、疫情多点散发、经济下行压力等多重因素叠加,对学生的就业心态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

首先是毕业生规模创新高。大学生就业是一个老话题,但2022年有新的内容,之前每年高校毕业生增长不过三五十万,2022年一下子增长接近170万,增量是之前的四五倍,这就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

其次,学历焦虑的现象在扩大。去年,我省某职校专升本的比例在40%左右,今年已经涨到53%,通过摸底调查,明年这个数字预计会飙升到70%。这种焦虑也在本科生和硕士生身上发酵。2022年考研人数高达457万,创历史新高,比2021年增加了80万,我们的入班调查也显示,考研率超过五成。

一位省内重点高校电信专业的硕士生告诉记者,他原本踌躇满志想进大厂,结果遭遇互联网裁员大潮,达不到预期,一下子迷茫了。老师的建议是:要不还是考个博?

再次,因为国际形势复杂动荡,叠加疫情,毕业生更加追求稳定性高的岗位。

据国家公务员局数据,2022年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200万大关,达212.3万人。

浙江省某高校招就处负责人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很多应届生求职时更多考虑大企或国企,不愿去中小微企业,就担心不够稳定。同时,来学校招聘的企业虽然数量上没有明显减少,但他们能提供的岗位质量,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却在下降,“之前,招聘单位可以和学生签订正式合同,保障五险一金。但今年,很多小微企业降低用人成本,达不到这个要求。”

学校想尽办法搭建平台

最近,在宁波财经学院的就业推介直播中,校长王云儿来到直播间给毕业生们当起了“名企好岗推介员”。

今年,亲自带队访企拓岗的高校校长不止王云儿一位。两个月前,教育部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重点对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高校提出明确要求,每所高校领导班子新开拓用人单位不少于100家。

某高校招就处老师说,各高校都在动足脑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云走访”相结合方式,主动走访用人单位,开展社会需求调查,进行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深化校企合作、供需对接,大力开拓高质量毕业生就业市场。

在浙江理工大学,毕业生王匪席通过学校的就业平台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浙江理工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处长梁琳告诉记者,这个“大学生就业数据监测平台”依托的是浙江理工大学打造的实时的就业行为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雇主端的招聘行为和学生端的求职行为,平台上可以看到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情况、就业职位发布、就业帮扶进展、招聘会举办情况等。

比起各类线上招聘,线下招聘面对面交流的体验依然是无法替代的。浙江农林大学想了个办法——微型招聘会,化整为零。根据学生诉求,浙江农林大学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从4月份开始,有序恢复举办小规模线下微型招聘会。

5月23日,在浙江农林大学微型线下招聘会上,该校应届毕业生小魏经过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最终与湖州德清一家公司达成了就业意向。“一开始,我们以为受疫情影响,学校不再举办招聘会了。没想到现在学校化整为零,每周都举行微型招聘会。”小魏说。

“因为微型招聘会规模小,来的企业、参加的毕业生不多,所以看上去并不热闹,规模跟以往的大型招聘会的签约情况根本没法比。但微型招聘会针对性强,每场都有两三名甚至更多学生正式签约就业,从效果来说还是很好的。我们通过多方努力,哪怕多帮助一位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也是好的。”浙江农林大学就业中心的何晋花老师很是感慨。

技能型人才就业“逆袭”

记者在高职院校采访时发现,职业化教育在就业上起到关键作用。

在前不久举行的“彩虹桥”就业指导教育活动启动仪式上,浙江金融职院面向2023届毕业生发布了60余家金融单位提供的2911个优质订单培养名额。而2022届毕业生,早在去年就已经被金融单位“预定”。

“2911个优质就业岗位,经过报名、笔试、面试等环节,大二学生就可以提前签约订单班,实现提前就业、优质就业。”该校招就处副处长、就业指导教研中心主任陈民说。

为何60多家金融单位愿意与学校开展订单班合作?杭州银行萧山支行办公室主任助理俞蕊表示,“因为我们发现浙江金融职院的毕业生技能过硬、成长很快,不少人已经成为各支行的中高管。”这次,她带来44个合同制的营销培训生岗位,“这在以前都是给本科生准备的。”

除了订单班选拔,生涯共创营也是就业“彩虹桥”的重要内容。学生提出职业发展方向,学校按需选聘导师,帮助学生提升各项专业技能。结营后每位学员都可以获得一份认证证书,表现优异的学员还有机会直接被企业录用。

新闻来源网址:

http://qjwb.thehour.cn/html/2022-05/28/content_401950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