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浙江日报》、《都市快报》、浙江新闻客户端报道我校胡旭东教授团队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原文如下:
浙江日报:“一键打印”出成衣
(本报记者 纪驭亚 通讯员 石丛珊) 熟悉针织制衣流程的人都知道,从丝线经面料再到成衣,要经过编织、裁剪、缝合等多道串联工序。但浙江理工大学胡旭东教授团队历时十余年研发,让原材料到成衣实现“一键打印”。
这项“高性能无缝纬编智能装备创制及产业化”成果,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浙理工23号楼的“针织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实验室,记者看到几台两米多高、上部有着圆形轨道的机器。操作者只需在电脑面板上输入参数,按下机器按钮,各路丝线从机器的一端进入,另一端就能织出完整的毛衫、内衣或袜子。织出来的衣物不但没有接缝,通过连续变换参数还能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改变颜色、花样。
项目组成员,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教授吴震宇介绍,随着人们对服装个性化需求的加大,越来越多企业倾向于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的纺织品。但传统的多设备配合的三段式工艺生产流程长,综合效能低,无法响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胡旭东团队采用变轨式无缝纬编成型的研发思路,研制的全成型纬编装备,不仅大大节省设备、简化流程,也更能适应市场个性化的需求。
但一台全成型织机上有几百到数千枚织针同时运行,一旦其中一枚织针动作错误,就会导致纺织品出现次品。为此,胡旭东团队研发了具有共位侦错能力的选针驱动器,该系统的动作失效漏判率低于百万分之三。团队还研制了分布式控制器,通过“控制器”这个“最强大脑”,使线路串扰率降低了95%。“采用这套装备,企业将再也不用依赖人工检修,理论上可以实现7×24小时不间断运行,大大提升了运作效率。”胡旭东说。
据悉,这一系列成果现已被纺织龙头企业推广应用。数据显示,无缝纬编装备及智能控制系统等产品近3年新增产值19.1亿元,利税1.3亿元,企业综合效能比原来提高了39.7%。
新闻来源链接:http://zjrb.zjol.com.cn/html/2021-11/04/content_3488229.htm?div=-1
都市快报:从原材料到成衣,一键打印!
“天衣无缝”说的是神话里,仙女的衣服看不到衣缝。浙江理工大学胡旭东教授团队的一项发明,真正实现了“无缝制衣”,只需在电脑面板上输入参数,按下机器按钮,从丝线到成衣便一气呵成,这项“高性能无缝纬编智能装备创制及产业化”成果,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熟悉制衣流程的人都知道,从丝线到面料再到成衣,要经过编织、裁剪、缝合等多道串联工序。工业时代前,人们需要先纺纱织布,再量体裁衣,根据每个人的身形裁剪出衣服的前片、后片、领子、袖子等部件然后缝合到一起。即便到了高速织机普及的今天,一件成衣的出炉也逃不出这几道工序。
而在浙江理工大学23号楼的“针织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实验室,衣服却可以像“3D打印”一样被机打出来。这得益于团队历时十余年研发的“变轨式无缝纬编成型”技术。
胡旭东实验室有几台两米多高、上部有着圆形轨道的机器,从机器的一头送进各路丝线,另一头就能织出完整的毛衣或内衣、袜子,这样织出来的衣物不但没有接缝,而且通过变换参数,还能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改变衣服的颜色、花样。
“传统的三段式工艺不仅生产流程长,综合效能低,也无法响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全成型无缝编织技术改变了全球纬编织物长期以来的缝接成衣的生产模式。”项目组成员、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教授吴震宇介绍。
胡旭东团队的成果现已被纺织龙头企业推广应用,并历经十余年的市场考验,圆形纬编针织机产品、电脑横机控制器等产品在行业内同类产品销量居前二,提高了企业的效能。
胡旭东说:“中国纺织行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我们以智能制造为手段,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纺织业融合的创新发展,推动纺织产业向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等方向发展。”
新闻来源链接:https://hzdaily.hangzhou.com.cn/dskb/2021/11/04/article_detail_2_20211104A044.html
浙江新闻客户端: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布 浙江38项科技成果获奖


新闻来源链接: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75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