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头版、《科技日报》、《浙江教育报》、【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我校多项发明专利向社会开放

发布时间:2021-11-08 作者与来源: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浙江教育报、【学习强国】  浏览次数:

11月8日,《中国教育报》头版、《科技日报》《浙江教育报》、【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我校多项发明专利向社会免费开放。

原文如下:

中国教育报:浙江高校向企业免费开放首批专利

本报讯(记者 蒋亦丰)日前,浙江省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推进会暨首批免费开放许可专利发布会在杭州召开,会上发布了379件专利向全省企业免费开放许可。这是新专利法引入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并实施后,我国首批免费开放许可的专利。

这些专利来自14所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379件专利均为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近5年授权的有337件,体现出较强的前沿技术动向。在发明专利中,方法专利(包括制造加工、作业和使用方法)有170件,为企业产品生产提供有力支持。专利单次许可期限一年起步,最长的达5年,便于企业有充分时间投入专利二次研发和产品试验,最终形成市场化产品。

浙江理工大学提供的50件专利,不仅涉及纺织、机械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也包含“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浙江理工大学产业技术中心主任杨晓刚表示,高校的科技成果缺乏中试平台,高校教师又不擅长与企业洽谈转化,这就导致以前学校不少专利无人问津,无法发挥真正的价值。而“免费转让”提高了专利供需双方信息透明度,减少专利转化应用的成本,发挥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目前,所有专利已通过大数据精准推送,成功匹配首批6365家企业。

5BF62

新闻来源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10/29/content_601029.htm?div=-1


科技日报:唤醒“沉睡的生产力” 浙江率先试点“专利免费用”

近日,浙江省向社会公布379项免费开放许可专利,企业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就能使用这些专利,使用期限在1年到5年不等。此举是我国自去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后,在引入专利许可制度基础上的一次加码创新。

有意向的企业无需承担任何费用

2020年10月,我国对专利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改,新增开放许可制度。专利权人事先公开许可费,任何第三方只要通知专利权人并且支付许可费,就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得许可。同时,作为对开放许可的激励,该专利可以在年费上获得减免。而此次,浙江省公布的300余项开放许可专利,进一步免去了许可费,有意向的企业无需承担任何费用即可使用到专利。

浙江理工大学产业技术中心主任杨晓刚表示,浙江省率先提出专利免费开放许可,对于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大幅降低许可谈判的难度,减少专利转化应用的成本,促进众多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进一步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赋能产业,更好地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此前,一项专利从“纸间”转化为具有价值的产品并不容易。实践中,绝大多数专利研发人员并不直接接触市场,也没有专利运营能力,手中专利长期处于“沉睡”状态;而忙于市场的企业通常并不掌握目前有哪些新技术和专利可用于生产。专利供需双方信息不透明、议价成本高导致许多专利技术长时间不能实现价值转化。

高校和中小企业双受益

据了解,这批对外公布的“免费专利”来自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1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涉及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目前,通过大数据平台统计,已匹配6000余家企业,预计上述专利项目可惠及潜在意向企业上万家。

受访专家表示,免费开放专利许可是一项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举措。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偏低。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0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4.7%,其中企业为44.9%,科研单位为11.3%,高校仅为3.8%。

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林秀芹介绍,研究人员一般不擅长推销技术,因为种种原因,投入大量研发经费研发的专利缺少在市场上落地转化的渠道,许多专利长期被“束之高阁”,未能发挥价值和作用。高校向企业免费开放专利许可有效促进了专利的应用转化,同时也使不具备议价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杨晓刚介绍,此次浙江理工大学提供的50件专利均为发明专利,领域不仅涉及纺织、机械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也包含“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等浙江省三大科创高地。如:“一种基于高光谱成像的纺织品成分鉴别方法”可用于快速、无损地鉴别分析纺织品中原料成分,并且定量的分析各成分在该织物上所占的比例,从而为纺织中小微企业在原料检测、产品研发等方面提供帮助。

开辟产学研结合新途径

“充分发挥市场化作用,让企业便捷使用专利,将国家投入大量经费产出的专利变成产品,开辟了高校专利转化的有效途径。”林秀芹认为,专利许可免费开放后,企业与高校可后续合作激励政策也应跟上,例如聘请科研人员作为技术顾问,开展指导工作,从而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长远来看,通过高校和企业产学研的紧密联系,可能激发更多科研创新思路,许多技术潜力也有望被发掘”。

专家学者表示,我国引入专利开放许可制度的初衷是以开放使用降低交易成本,以专利许可推动价值实现。而引入制度仅仅是开始,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好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提升专利落地转化质量,激活创新创造活力,仍是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的重要命题之一。

新闻来源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10/21/content_523562.htm?div=-1

浙江教育报:浙理工“专利免费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本报讯(通讯员 石丛珊 银姣阳)近日,浙江理工大学在浙江省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推进会暨首批免费开放许可专利发布会上,对外发布了50项发明专利许可,供企业免费使用,使用期限在1~5年。这是新专利法引入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并实施后,我国首批免费开放许可的专利。

此次浙理工提供的50件专利,不仅涉及纺织、机械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也包含“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如“一种基于高光谱成像的纺织品成分鉴别方法”可用于快速、无损地鉴别分析纺织品中原料成分,并且定量地分析各成分在该织物上所占的比例,从而在中小微纺织企业的原料检测、产品研发等方面提供帮助。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2020年我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8%。“以前学校不少专利无人问津,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浙理工产业技术中心主任杨晓刚表示,首先,高校教师往往不擅长与企业洽谈转化,即便找到了意向合作企业,也可能因为没有专业的第三方技术经理人介入,导致校企双方缺乏足够的信任,合作难以深入推进;其次,高校的科技成果限于人力、物力、财力,缺乏中试平台,而中试恰恰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必经之路;再次,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高校在专利质押、资本化运作方面缺乏资金及专业人才支撑。种种原因,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并不顺畅。

“免费专利”将苦于创新无门的企业和高质量专利无法落地的高校串联起来,打造了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一方面,提高了专利供需双方信息透明度,进一步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赋能产业,更好地实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幅降低许可谈判的难度,减少专利转化应用的成本,促进众多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这对于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意义重大。

在此次浙江省专利转化专项计划中,除浙理工外,还有300余项“免费专利”已通过大数据平台,推送给全省适用的中小微企业,目前已成功匹配6000余家企业。

原文链接:http://www.zjjyb.cn/html/2021-11/08/content_34431.htm

学习强国:观·有闻丨浙理工:“专利免费用”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石丛珊 银姣阳) 近日,浙江理工大学在浙江省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推进会暨首批免费开放许可专利发布会上,对外发布了50项发明专利许可,供企业免费使用,使用期限在1年到5年不等。这是新《专利法》引入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并实施后,我国首批免费开放许可的专利。

此次浙江理工大学提供的50件专利,不仅涉及纺织、机械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也包含“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如:“一种基于高光谱成像的纺织品成分鉴别方法”可用于快速、无损地鉴别分析纺织品中原料成分,并且定量的分析各成分在该织物上所占的比例,从而在纺织中小微企业的原料检测、产品研发等方面提供帮助。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8%。

“以前学校不少专利无人问津,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浙江理工大学产业技术中心主任杨晓刚表示。

杨晓刚认为,一方面,高校教师往往不擅长与企业洽谈转化。即便找到了意向合作企业,也有可能因为没有专业的第三方技术经理人介入,导致校企双方缺乏足够的信任,合作难以深入推进。其次,高校的科技成果限于人力、物力、财力,缺乏中试平台,而中试恰恰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必经之路。再次,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高校在专利质押、资本化运作方面也缺乏资金及专业人才支撑。种种原因,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并不顺畅。

此次开放“免费专利”,将“苦于创新无门的企业”和“高质量专利无法落地的高校”串联起来,有助于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一方面,提高了专利供需双方信息透明度,进一步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赋能产业,更好地实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幅降低许可谈判的难度,减少专利转化应用的成本,促进众多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这对于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意义重大。

在此次浙江省专利转化专项计划中,除浙理工外,还有三百余项“免费专利”已通过大数据平台,推送给全省适用的中小微企业,目前已成功匹配6000余家企业。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7963056083228248031&cdn=https%3A%2F%2Fregion-zhejiang-resource&item_id=17963056083228248031&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636018198227&showmenu=false&ref_read_id=a0cdd711-d0f1-4ec2-9d8b-d9d2bc3109b5_1636428165326&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