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新华社报道艺术家韩美林带领“艺术大篷车”走进我校陶艺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1-11-01 作者与来源:新华社  浏览次数:

11月1日,新华社报道艺术家韩美林带领“艺术大篷车”走进我校陶艺工作室,展开一场集教学与创作并举的现场课堂。

原文如下(节选):

85岁韩美林倾力艺术大篷车:“与传统共命运是艺术家的终极使命”

85岁能干的事情有很多,

行走,在路上,

理想,和远方。

85岁能创造的价值不可估量,

埋头,搞创作,

艺术,新能量。

他用超越常人的专注与坚持,竭尽全力地为作品赋予灵魂。每刻一刀都咬着牙暗自发力,手臂青筋绷起,抬头时却带着孩童般的笑容,风轻云淡地说一句:“不好,坯子太硬,刚刻时牙咬的太紧了,半颗快掉了。”

创作现场是怎样的“狼狈”呢?一路跟随“艺术大篷车”采风的韩美林夫人周建萍,用手机记录下了这样的一幕:被陶土覆盖一身的韩美林。她开玩笑说:“能完成今日的创作任务,你的皮鞋和裤子就没有白白‘牺牲’”。

“85后”韩美林又出发了!

9月27日早上8点,北京韩美林艺术馆。

近四米的宣纸在画案上铺卷开来。笔晕浓墨,韩美林挽起袖子,挥毫题字:“大篷车出发了”!

▲韩美林挥毫题字:“大篷车出发了”

早上9点,“85后”艺术家韩美林带领“艺术大篷车”再次启程,前往宜兴、杭州、上虞,开启了为期17天的艺术创作之旅。

▲大篷车出发了

这一次,他将带着几十年来累积的“美林密码”深下基层,深入民间,为年底在故宫举办的“韩美林天书艺术展”创作陶瓷作品。

韩美林与“艺术大篷车”

说起韩美林,就不得不提到“艺术大篷车”,这是韩美林汲取创作灵感、保持不竭创作力的法宝。1977年,韩美林的“艺术大篷车”开始行走于文化艺术的“三江源”。初成立时,几辆破旧的摩托车带着韩美林艺术工作室的团队行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随着国家腾飞、经济发展,高铁与飞机的普及加快了“大篷车”前行的脚步,走向世界的五洲四海。

2021年,“艺术大篷车”已走过四十三个年头。近半个世纪以来,始终不变的是韩美林艺术大篷车“同人民在一起,与传统共命运“的坚持,不变的是韩美林向民族民间艺术致敬、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初心。

                         杭州站:为师之道

10月3日,“艺术大篷车”抵达杭州,来到了浙江理工大学陶艺工作室。韩美林的清华博士生熊开波在此任教,因而今天的创作对韩美林而言,将是一场集教学与创作并举的现场课堂。

书写。手腕悬空,下笔有神。不同于宣纸上写书法,瓷罐上的用笔也是有些讲究。凹凸不平的瓷面,尚未干燥的浮土,将天书描绘于罐身,一笔一画极具耐心。

▲手腕悬空,下笔有神

雕刻。粉末纷飞,刻刀有力。飞白的效果在这一步得到了体现,运用泥土可塑性强的特质,勾勒出天书书法潇洒地走笔,下刀要准,力量要稳。

▲粉末纷飞,刻刀有力

边创作,边教学。至今仍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韩美林,面对学生,从来都是毫无保留地展示创作思路和技巧。今天的现场教学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一位艺术家埋头苦干的“工匠精神”,和认真求索的艺术初心。

▲毫无保留地现场教学

对于韩美林的刻盘艺术,其博士生、浙江理工大学陶艺工作室负责人熊开波老师感触良深:韩美林老师常年写字画画,锻炼出了雄浑厚重的腕力,才能打破纸笔和刀土的界限,将书法和绘画技巧运用到刻盘中,随心所欲地在陶瓷艺术中呈现出书画水墨酣畅、线条潇洒的美感。亲眼目睹这些神奇作品的诞生,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结语

17天,1273件作品,韩美林收获满满。

作为“学徒”,他不断学习,虚心受教,紧跟时代潮流;

作为老师,他毫不保留,倾囊相授,不遗余力;

作为艺术家,他不忘初心,扎根传统,85岁的韩美林仍然走在中国传统艺术的最前沿,与人民在一起,与传统共命运。

韩美林,一位一直在路上,不断给人惊喜的艺术家。

▲勇攀艺术高峰的韩美林

1273件作品,无论是精神上还是体力上,对这位“85后”艺术家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但为了一次又一次攀登艺术高峰,韩美林不断地在挑战自我。他深情表示:“与传统共命运是艺术家的终极使命,因为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人文之根,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活水源头,也是文化艺术的出发点与目的地。”

原文链接: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0360252?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