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是打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最后一公里的有效举措,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我校青年师生高度重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各学院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着力开展文明宣讲、弘扬传统文化、帮扶弱势群体,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实践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开展文明宣讲,共建和睦邻里
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进一步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各个学院积极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马克思主义学院“红信讲习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杭州市丁兰街道勤丰社区、丁桥苑社区、长睦苑社区、华鹤社区等12个下设村社,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红信讲习团”成员致力于向社区居民倡导新时代文明生活风尚,为居民进行交通安全、防诈骗和垃圾分类宣传;带领小朋友制作主题为“建党一百周年”的创意绘画个性书签;帮助居民在“浙里办”APP建立档案,助力新冠疫苗全民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法新学院党建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杭州清泰门社区疫苗接种点和望江街道疫苗接种点,开展了为期三天的防疫志愿者服务行动。团队成员拨打电话登记居民疫苗接种信息,引导居民线上预约建档和线下接种疫苗,全力配合医务人员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为疫苗接种保驾护航。理学院“科技+”红色科普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果岭,带领小朋友们体验精彩的科普之旅。小朋友们通过体验转盘、辉光球、可乐喷泉等科普仪器和道具,了解到其背后的物理和化学原理,学到了有趣的科学知识。团队成员一行让科普走入社区,让科学走入人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

法政学院、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

理学院
弘扬传统文化,凸显“浙理”特色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不是“一阵风”,要着眼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按照项目化运作、规范化管理、常态化开展的思路,对志愿服务作出制度性安排。为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受欢迎、能持续,各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充实服务内容,弘扬传统文化,凸显“浙理”特色,开展实践活动。在城市和乡村进行服饰表演、优秀文化宣讲、国学传承教学等志愿服务活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服装学院“锦绣中华,文明亚洲”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浙江展览馆南广场举行的“国际奥林匹克日·杭州亚运服饰秀”中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服饰表演,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服饰和礼仪文化之美,传达杭州通过亚运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搭建平台的美好愿景。团队成员跨专业通力合作,展现出了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使命感,在诠释奥运精神、杭州气质等方面加入了鲜明的“浙理”标签。科技与艺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祝温村开展暑期“国学流动班”,带领村里的小朋友学习国学知识、领略国学魅力。从诗书礼乐到琴棋书画,从传统服饰到演讲技巧,国学班课程内容丰富、形式有趣,小朋友们积极参与课堂的互动游戏,课程取得了圆满成功。

服装学院

科技与艺术学院
帮扶弱势群体,传递温暖关怀
当代青年不仅要有敢于冒险、矢志不移的魄力与坚持,更要有扎根祖国、心怀天下的使命与担当。我校青年师生开展各类社会扶助志愿服务活动,为基层百姓送去帮扶与关爱、为社会献出赤子之心。外国语学院流浪动物救助与保护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临平“马阿姨三姐妹”救助基地进行义工志愿活动。团队成员体验了工作人员日常救助和保护流浪动物的不易,以及长期坚持的难能可贵,从而更加坚定了呼吁社会“关爱流浪动物、理性养宠、负责养宠”的决心。信息学院大学生助残扶心手语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残疾人之家,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团队成员教残疾人之家的学员们打手语国歌、打基础词汇手语、剪纸窗花、折纸,大家互相帮助,在活动结束时把作品赠与彼此,用最纯真的方式展现真诚而美好的爱。

外国语学院

信息学院
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正处于深化拓展的关键阶段,志愿服务工作的成效是衡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我校青年师生积极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围绕开展文明宣讲、弘扬传统文化、帮扶弱势群体三条主线,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实里走、往深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