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1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选名单(教人[2013]1号),我校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陈本永教授获此殊荣,实现了我校在此人才项目零的突破。浙江省属高校本年度仅1人入选,
陈本永教授10 多年来一直从事精密测量技术和微纳驱动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在大范围高精度纳米位移测量和微运动等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提出了激光合成波长大范围纳米位移测量的新方法,攻克了超精密加工、微电子、精密检测计量等技术领域中“毫米量程范围纳米级位移测试计量”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研制出激光合成波长纳米测量干涉仪,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采纳作为我国大范围高精度纳米位移测试计量仪器;提出的基于磁悬浮原理实现大范围高精度空间微运动的新方法,解决了磁悬浮微运动涉及的悬浮力和推力相互耦合等关键技术问题,发明了新型磁悬浮式微动工作台和磁场同步跟随式电磁微驱动器。这些成果对提升我国微纳技术的国际水平,以及对高端制造装备技术的自主创新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制度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1998年8月,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启动实施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包括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岗位制度和长江学者成就奖。从2011年起,教育部实施了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作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共同构成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体系。坚持育引并举,同条件、同平台、同标准,着力培养和吸引学术新锐。
新闻特写:
走在科研的征程,细微处求真知
——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机械学院陈本永教授
人物名片:
陈本永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清华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后,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浙江理工大学教学名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测量技术及仪器、微驱动器与微执行器技术。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参加973计划项目1项和863计划项目2项;发表论文60余篇,被SCI收录20多篇、EI收录3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各1项(排名第一)、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
科研是一段征程,沿途开满奋斗之花。人行其间,须以执著之心做支撑,以热情之火为动力,只有踏实严谨,务实求真,方可春华秋实。这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机械学院副院长陈本永教授为师治学的真实写照。
数载年华尽科研,求真:
“作为机械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这一学科专业的创办人及学院的学术骨干,陈老师务实工作,踏实负责,十分敬业严谨。”正如机械学院党委书记竺志超对陈本永老师言简意赅的评价,科研这条求索之路,陈老师一走便是近二十年光阴。这一路走来,他专心致志,兴趣使然,毫无怨言。多数人一听便觉头疼的精密测量技术和微纳驱动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他却极其自然地将其融进了生活,并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不仅提出了激光合成波长大范围纳米位移测量方法,实现了毫米量程纳米级位移的精密测量,研制出激光合成波长纳米测量干涉仪,还以交直流混合驱动的磁悬浮原理实现大范围高精度空间微运动的方法,解决了磁悬浮微运动涉及的悬浮力和推力相互耦合的关键技术问题,等等。这些成果对提升我国微纳技术的国际水平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和产品的自主创新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所谓“科研”,真可谓是既“苛”又“严”,每一项成果的产出着实耗费精力。反复的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归纳总结,再三的斟酌思考,这些对陈老师而言已是家常便饭,若是一日不如此,他反倒会觉得有点心不安。本着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深刻认识,他时刻提醒着自己要有科研前瞻性和创新性,要敢于挑战,勇于实践,注重点滴。
“一帆风顺的研究是不可能的,科研中有问题出现才更有机会突破。科研的乐趣在于发现并解决问题。”面对如此细致严谨、难度高压力大的科研工作,陈老师有的却是一如既往的喜爱和醉心其中的快乐。在这个快速发展、人心浮躁的时代,有人一部电影都要拖着鼠标半小时内解决,而他却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对科研的热情,要求自己做完更得做好每一个项目。不少学生甚至用“具有可怕的科研精神”来评价陈老师。在他们看来,以务实之心做求真之事已经很难了,但更难的是坚持。而这些,陈老师却始终践行着。当然,他也收获了他值得收获的。陈老师不仅分别以第一完成人和第二完成人荣获2006 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0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更以第一完成人荣获了2007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此外,他凭借着充实的科研经验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所有这些无疑彰显了陈老师优秀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更充分肯定了他的科研热情与执著之心。
个人能力突出的陈老师如今依旧保持着一份难能可贵的谦卑之心。采访中,他首先表示由衷地感谢学校和学院给予他科研的大力支持,同时一再表示:“现在高新技术在快速发展,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科研项目学科综合性很强,团队协作对于科研而言十分重要。不同的老师、学生的学科背景不同,专业特长可以互补,因而分工协作十分重要。”说起自己与同事周砚江、傅景礼、李超荣和董文钧等教授们的愉快合作,陈老师很是感慨。他和傅景礼教授一起采用Lie对称性理论解决磁悬浮微运动的机电耦合问题,与李超荣教授和董文钧教授一起合作纳米位移测量与纳米结构材料的相关研究……在各自学科背景下,他们有效协作,共同致力于传感器元件和精密系统的研究,等等,这样的时光充实而愉快。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团队围绕“超精密测量与微纳驱动技术”展开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形成了3个富有特色、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纳米测量与微纳驱动技术、微纳驱动应力调控有序结构加工、纳米生物传感技术及器件组装。团队以这三个核心研究问题为基础,带动着不同研究方向的交叉与协作,不断整合研究队伍和资源,优化和完善学术梯队的建设,培养了众多青年骨干人才。在多年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团队在精密测量与控制、机电耦合动力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十尺讲台铸师魂,立德:
科研成果已然十分突出的陈本永老师,在教学工作方面也兢兢业业。从教至今,他始终强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点陈老师恪守在心,并希望学生应当如此。在承担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和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教学工作中,陈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充实理论。为使教学生动深刻,陈老师会适时地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讲解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们纷纷表示:“陈老师的课听来感受深刻,他总能根据近期课程内容及社会现状布置相关课题作业,鼓励我们查阅文献,注重实践,他的课真的蛮受用的。”“又敬又怕”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学生对陈老师最多的评价。在他们看来,陈老师是个真正做学问搞研究的人。虽然科研任务繁重,教学工作繁琐,但针对研究生的两周一次、每次长达三小时的学术研讨会,陈老师却始终坚持着。二十几个人围在办公室,悉心交流彼此的课题进展、科研思路、所见所闻,在会上相互点评商讨。在陈老师看来这样的方式和氛围更利于学生成长。“每个科研人员都要有发现问题的敏锐,要具备科研的创新意识,每个人在会上都应主动积极发言献策。”因而,无论再忙再累,陈老师都把学生的事揣在心上。如此严谨的科研态度、扎实的专业素养、真诚的待人之心,不得不让学生对之打心底里敬爱。
为人师表的陈老师严于律己,也对学生高度负责。在本科教学过程中,睡觉或走神的学生会被批评,上课迟到进教室要喊报告,从后门溜进去被看到亦会被批评。他要求学生要懂得注意细节,同时,他也要求学生要善于把握大局。陈老师说:“在大学学习,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学习的主线得有,知识的融会贯通很重要,本科生、研究生学会如何完整地做好一个课题,就是一条很好的学习主线。课题可大可小,但都会涉及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对其所指导的研究生,陈老师则要求其每周只能单休,对自己却苛刻到单休都难以保证。“陈老师很以身作则,我们也甘愿单休,毕竟老师比我们辛苦多了。”研三学生章淼凌说,话语间满是对老师的心疼。其实,与陈老师稍加接触的学生总会发现,这个老师严谨之余,不失幽默。他会在师生聚会上,展示一下他的沂蒙山小调,活跃气氛;他会经常夸身边的学生长帅了,变漂亮了;他会督促学生去吃饭,总是问“吃饭了没”,以真心待人,以实力服人,亦师亦友。研三学生张世华笑着说:“我们的陈老师真的挺好的。”学生们敬他怕他也爱他,受其指导的研究生们会自发地组织起来,为他庆生,师生间流淌着满满暖意。早在2008年,陈老师就因教学认真、待人真诚被评为我校的教学名师,在各项工作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百态生活皆本色,尽责:
科研的路途,艰辛与荣誉并存,数十载的光阴,沉淀的是一份对科研的深情,编织成的是科研的荣誉光环。面对陈本永老师众多的省级、国家级荣誉,记者深为折服。但陈老师只是淡淡地说:“这可不是我一个人努力的结果,这是属于我们团队的。”“团队”一词是他一直挂在嘴上的,在他心中,他始终是团队的一员。陈老师一再强调只有协作互助,才能不断进取,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新高。此刻,陈老师的话语里深刻地传递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一为人处世理念。对于科研,他满心喜爱。
科研实验俨然成了陈老师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难以割舍、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他享受这样的生活,打趣道:“实验室和家庭,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其实也不错的。”所幸,家人都很支持他的工作;对于家庭,他亦满怀感恩。
科研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急不得,慢不得,正确的心态很重要。工作时,全身心投入;劳累了,适时放松。在实验研究的疲惫期或者瓶颈期,陈老师善于预留部分时间和同事们打打球,抽空和家人、朋友去爬爬山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运动亦是灵感的源泉。陈老师懂得劳逸结合,要提升工作效率,保持健康体质是关键。对于生命,他珍惜善待。
陈老师感恩在心,在学校关怀中懂珍惜、知满足;他执著奋进,在艰辛科研路不抱怨、不诉苦;他珍爱生活,在漫漫人生路勤耕耘、正心态。
一个以数载年华在科研路上求真,以十尺讲台在教学工作中立德,以本色姿态在生活中尽责的人,爱生活爱科研,这就是陈本永,一个依旧奋斗在科研路上并乐享生活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