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新华社原副总编辑、欧洲总分社社长刘江应邀来我校讲学指导,为师生们做了题为《把握全球大势,讲好中国故事——全球热点问题及中国的外交》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外国语学院院长蒙兴灿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和文化传播学院约二百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
报告会前,党委副书记程刚、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杜兰晓亲切会见了来宾,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和现状,并代表学校对刘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
报告中,刘江首先简述了当前的国际形势,认为战后世界经济经历了三轮重大发展模式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处于第三轮调整期,而这一过渡阶段的诸多变化方兴未艾。全球化在继续深入发展,经济在缓慢复苏,但仍然很不稳定。同时,全球政治安全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在全球的霸主地位进一步削弱,单边主义、干涉主义遭受重大挫折;乌克兰事件使美俄关系陷入冷战结束后的最低谷;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中东北非地区的动乱、伊斯兰国兴起、乌克兰事件、俄中关系加强等因素有力牵制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实施。刘江认为,分析国际形势是为了深刻理解中国(尤其是十八大后)的外交及安全战略。他进而分析了习李外交的鲜明特点及中国的安全战略:北联、南下、西进、东防。他深刻指出,做好对外交往和对外传播,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跨文化交流的特点,熟悉对方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以及话语体系,学会用外国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采用一种兼顾理性、知性、感性的方式,采取热情真诚、直率坦诚的态度与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打交道;要力争将各方共同点最大化,将差异点最小化,在突出共识中增进了解、加强互信、深化友情、促进合作。刘江还结合自身的职业经历,剖析了新闻记者在应对涉外传播时采取的策略。互动环节中,广大师生踊跃发问,刘江一一给予了中肯而独到的回答,并应邀谈及了自己在索马里担任战地记者并身负重伤的传奇经历。
整个报告会中,刘江以其连珠妙语及睿智幽默博得了现场听众的阵阵掌声。广大师生开拓了视野,并深受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的熏陶。
人物名片:
刘江,笔名春江,高级编辑。原新华社副总编辑、欧洲总分社社长。1985年进新华社后担任过编辑、国际部编辑室副主任、国际部发稿中心主任、国际部副主任、非洲总分社副社长、华盛顿分社社长、新华社副总编辑、欧洲总分社社长等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荣膺新华社首届国际新闻“十佳”记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等称号,获中组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发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新华社“社长、总编辑奖”。
1993年初,在索马里战地采访时遭武装分子袭击腿部受重伤,受到新华社通报表彰和嘉奖。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撰写发表了近百万字的消息、通讯、特写、评论以及调研文章和业务论文,其中一些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国际新闻奖以及新华社和其他省部级优秀新闻作品奖。出版的作品有《两面镜子看世界》,译著《权力的转移》(托夫勒)、《90年代大趋势预测》(奈斯比特)、《挑战与机会—从现在到2001年》(迪孜伯格)、《太阳也会西沉》(埃莫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