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进入“死亡之海”——罗布泊的女科学家、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地质学家王弭力研究员将来我校做讲座。
主题:罗布泊钾盐探寻及人生感悟
第一场:
时间:12月13日9:20
地点:行政楼二楼报告厅
第二场:
时间:12月13日14:20
地点:活动中心小剧场
欢迎老师同学参加,请相互转告!
党委学工部、研工部
王弭力个人介绍
王弭力研究员,女,1941年1月生,北京人,汉族。1990年加入九三学社。
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十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国土资源部侨联副主席
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
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
北京市第十二届西城区人大代表
1959年至196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1965年至1969年任大庆油田开发研究院技术员。1969年至1977年任汉江油田地质研究院技术员。1977年至1983年任化工部化学矿山地质研究院工程师。其间,1981年至1983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英语。1983年至1994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所副研究员。其间,1985年至1986年在美国休士顿大学进修。1994年至今任中国地质科学院会研究员。
她致力于国家紧缺矿种钾盐地质研究近35年。作为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参加和组织实施国家和部门重点科技攻关10项,探索出一套科学的找钾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发表论文50余篇,专著3部,技术报告12件。
20世纪70年代(早期阶段):
——参加江汉油田油盐(钾)兼探找钾会战
“七五”、“八五”(中期阶段):
——参加柴达木盆地盐湖钾盐攻关
1995年以来(现代阶段):
——主持罗布泊盐湖钾盐十年攻关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及地方政府的表彰奖励等,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相关链接:
罗布泊: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得意的100年。在这100年里,人类不但把地球上的事搞得风风火火,人类还抽空把几只脚踏上了月球。有幸踩过月球出足了风头的,也就是那么几个人。当几十亿地球人用极为羡慕的口气询问月亮的时候,登上月亮的科学家却埋怨人类语言的贫乏。一时怎么说也说不清楚的时候,有个科学家灵机一动:谁到过中国的罗布泊?月球表面就和罗布泊一样!
罗布泊啊,罗布泊是月球留在地球上的一个展览馆!只是门票太贵了。
绿色的希望:罗布泊——“死亡之海”,到处都是无尽的荒漠、干涸的河床,可是就在这个神秘而孤寂的荒滩戈壁上,却蕴藏着“绿色的希望”。
原子弹:罗布泊真正被中国百姓所关注,应该说有两次。第一次是1964年的一天,中国在这一天街上到处都在卖号外,罗布泊地区爆响了一颗原子弹!
彭加木:第二次是1980年,有一个叫彭加木的科学家,第四次闯进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不幸失踪。新华社播出这条消息后,中央电视台一天3次在新闻节目中追踪。那时,有电视机的人还很少,人们恨不能把脸贴在电视上找出他们并不认识的彭加木。
王弭力:10年前,王弭力带着车队第一次踏上了挺进“死亡之海”罗布泊的征程,赴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约会。一群科学家的到来,惊醒了这里的沉寂,一条红丝巾飘动在罗布泊的2万平方公里漫漫黄沙之上,戈壁也第一次印上了女地质学家的脚印。10年间,王弭力带领团队,6进罗布泊,终于发现了特大钾盐矿。
新疆十大迷之罗布泊之迷:
http://www.xj.xinhuanet.com/sdzm/lbpzm/lbpzm.htm
赴罗布泊之约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罗布泊,曾经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面积达五千多平方公里。它的东北部凹地,虽然十万年之前就干涸了,可它的西边,却是大沙漠中一块罕见的绿洲。本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驾着木筏在湖中漂游。到了1958年,总参的战士们也还要挽着裤腿才能淌过湖面。可是,时间仅仅过去了十几年,罗布泊就一滴水也没有了,成为一片死海。
1980年6月,中国人开始关注罗布泊这个神秘沉寂的地方,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长、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地区考察中失踪。这个消息在国人中激起前所未有的躁动,人们在认识了罗布泊凶险的面目后,提出了一个疑问:在这个无人、无鸟、无水的荒漠里,有什么科学考察的必要?实际上,彭加木是奔着一个大项目去的,罗布泊极可能有丰富的钾盐矿!
钾盐,在我国属紧缺矿种,每年进口5亿美元的钾肥,仍难以满足农业需求。从50年代起,我国的地质工作者就开始寻找钾盐了。彭加木四进罗布泊,出师未捷身先亡。找钾的事业就落在了王弭力的肩上。
王弭力,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1995年,54岁的王弭力着手向地矿部申请立项。“那时候,部里领导都躲着我,一方面是罗布泊太危险,另一方面也是资金问题。我最后急了,对他们说:罗布泊再经不起等待了。如果我们这代人再不去找,罗布泊地下的宝藏也许会被后人遗忘。我们终于拿到了十万元。”就是凭着这笔少得可怜的资金,王弭力他们在罗布泊外围地下找到了大型富钾卤水矿。
1996年,经部领导和王弭力的多方奔走,国家将开发罗布泊列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并给予了资金上的支持。就这样,1996年秋,王弭力踏上征程,赶赴罗布泊腹地。
闯入“死亡之海”
要去罗布泊探险这件事,王弭力没敢告诉家里人实情,只说她要去的地方是库尔勒。在机场,女儿拉着她的手说:“妈,求求您答应我,千万别进去……”女儿话没说完,眼泪就掉了下来。丈夫无语的眼神里流露出的是支持和理解。王弭力觉得欠家人的太多太多,但作为钾盐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她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一望无际的戈壁盐壳上不见一棵草、一滴水;天上无飞鸟,地上无走虫。1996年10月,一群不要命的科学家,惊醒了罗布泊,罗布泊的盐壳上,破天荒第一次印上了一位女性的脚印。
王弭力不会忘记开拓者艰难的第一步:“罗布泊自然条件恶劣,白天的地表气温高达70度,太阳一落山很快就变冷了。风力总是在5—6级,按野外工作的惯例,3—4级风就不能工作了,因为在钻塔上工作会很危险。我们带进去的鸟儿也死了。在沙漠上行车很危险,我们的车很破旧,经常会在半路出毛病。一天工作结束后,不得不在狂风中背着水样,扛着标本踏上归途。”
勘探队的生活条件也很差,他们的车是老解放30和212吉普车,住的帐篷四面漏风,顶不住零下20度的风寒。“晚上刮起大风来,我感觉帐篷就要被刮到天上去。我们一星期才能吃一次羊肉,我尽量把肉分给那些年轻人吃。我们早上的稀饭里米很少,先去的人总是把下面的米留给后来的人。我们最常吃的是方便面,用开水一泡就吃。在城市里,人们一说做什么就要钱,而在罗布泊,谁也离不开谁,大家亲密无间。”王弭力说起这些很动感情。
工作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艰苦并没有消磨王弭力找钾盐的信心。“这里太穷了,但是钾盐能让这里富起来,罗布泊有的是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