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浙江教育报报道了2014浙江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评选工作启动的新闻。我校服装学院教师阎玉秀和校友尹军入选候选人名单。
原文如下:
本报讯2014浙江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评选工作正式启动,请广大读者积极参与,踊跃投票。
经反复甄选,组委会共选出了浙江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候选人30名,并在今日第2版刊发简介。欢迎广大读者登录微信公众号“教育之江”(zjsjytwx)进行投票。投票截止时间为2015年1月13日。在读者投票基础上,将组织复评委、终评委进行评审,终评委主任将由省教育厅有关领导担任。最终评出浙江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和年度影响力人物各10名。
投票步骤:第一步:关注微信公众号“教育之江”(zjsjytwx);第二步:进入“教育之江”微信,点击下方“教育贴士”菜单里的最后一个选项“年度新闻人物评选”进入投票页;第三步:投票。每人可以一次选择多位候选人,但每天仅限投一次,多次提交无效。同时严禁刷票行为,如有发现取消评选资格。
浙江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10届,前9届的评选活动在全省教育系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14浙江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候选名单
1.姚曙
绘就人生绚丽的色彩
2012年夏天,舟山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姚曙从舟山来到新疆阿克苏地区实验中学担任副校长。支教期间,他从教育管理规范、高效课堂教学等方面向学校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并主持制定了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制,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他还组建了舟山援疆教师讲师团,积极开展校际交流活动,并奔赴各县(市)送教下乡,有效推进了受援地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日常工作中,他对师生倍加关心,经常走访民族教师家庭,探望患病教师家属,为促进民族团结发挥了应有作用。他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批优秀援疆教师。
《绘就人生绚丽的色彩》
作者:高春瑞 2014年2月26日第1版
2.程佳丽
坚强的90后女孩
程佳丽,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2012级护理专业学生。她幼年丧母,读大一前夕,父亲突发脑梗塞致使半身偏瘫,失去了劳动能力。从大一第二个学期开始,她带着父亲来到舟山上大学。短短一年时间里,程佳丽做过多种兼职,有一段时间,甚至手头同时有3份兼职。虽然要打这么多份工,但她从不会为了兼职翘课,还是一名小“学霸”——学习成绩排名全班第一,拿到了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等。
《90后女孩带着父亲上大学》
作者:陈位权 袁铁武 2014年2月26日第2版
3.唐晓芳
向着梦想奔跑的快乐女生
我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女子5000米冠军、浙江农林大学大四学生唐晓芳,白天奔跑在上课、打工的路上,晚上在操场上坚持跑步,这个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女生自己解决了学费、生活费,还担任班级团支书、大学生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寝室长。大学3年里,她自强不息,多次获得各类奖学金,屡次刷新学校女子长跑纪录,先后获得大学生女子长跑3000米、5000米、1万米冠军,成为大学校园里的运动健将。
《向着梦想奔跑的快乐女生》
作者:陈胜伟 2014年3月10日第3版
4.邓加富
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课堂
在青田中学做了7年校长,邓加富对教学改革带给学校的变化感慨最深:不管在哪个层次的班级上课,学生们就像换了人似的,学习劲头也越来越足。而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后,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课堂。针对学校留守学生多,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程度等方面差异大的情况,该校尝试实施必修课分层走班教学,关注教学起点,“我们深信,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分层教学用不同标准、不同速度培养每一个学生,让我们能发现学生的潜质,让教学成为促进发展的真正手段,而学生会在此过程中享受获取知识和发现自我的快乐”。
《让学习成为愉悦而独特的成长体验》
作者:高亦平 詹鑫 2014年3月28日第1版
5.尹军
背篓里的创业梦
尹军在2013年“国家资助助我飞翔”全国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典型评选活动中,入选为优秀学生典型。这位浙江理工大学江西籍大四学生说,比起其他同龄人,自己只是多了一份成熟和自信。因为自主创业,他比别人走得更远,也离自己的梦想最近。24年前,尹军刚出生就被父母抛弃,养父母用一个大竹背篓将他背回农村抚养。从小他就告诉自己,要走出大山,去大城市求学,改变自己的命运。高考两次落榜、大学首次创业失败,都没有将他压垮,凭着坚持不放弃的信念,目前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家简符号”服饰设计有限公司,担任法人代表和公司CEO,主营家居服。最近,公司入驻浙江理工大学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并获得杭州市政府下拨的15万元无偿创业资助金。
《背篓里的创业梦》
作者:柴田 2014年4月28日第1版
6.王莉春
爱与感恩支撑生命奇迹
龙游县实验小学五(1)班学生小芃,7个月大时就被医生诊断为进行性脊髓肌肉萎缩症,到目前为止医药无能为力,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班主任王莉春用母亲般的关爱守护轮椅上的小芃——为他设计特殊课桌椅,在全班开展帮助小芃始业教育……全班在她的影响下都把顺手帮助小芃当作自然而然的事。王莉春的温暖之举使小芃内心坚冰融化,学会尽己所能感恩,报答社会。
《爱与感恩支撑生命奇迹》
作者:叶青云 2014年4月30日第4版
7.李永刚
最后一课升华爱与责任
2014年5月7日下午,李永刚像往常一样在学校田径场上上体育课。快要下课的时候,他发现有位女生身体不舒服,出于对学生的关爱,李永刚马上送这位女生去学校医务室。电瓶车刚骑出没多远,这位女生因为肚子太痛,晕了过去。李永刚见状立即背起女生往医务室跑。途中,他步履有些不稳,明显感觉到体力不支,但仍然坚持把学生背到了医务室楼下。就在别人帮忙给女生挂号时,李永刚突然晕倒。不幸的是,虽经医院全力抢救,还是没能挽回李永刚的生命。
《最后一课升华爱与责任》
作者:于佳 2014年5月16日第1版
8.奉化培智学校“爱心送教”团队
为折翼天使打开“另一扇窗”
有这样一群孩子,因为天使的嫉妒,他们带着遗憾来到人间;有这样一群教师,他们以特有的爱与温暖,浇灌“迟开的花朵”,许给孩子一片阳光。他们是奉化培智学校“爱心送教”团队的成员,他们风雨无阻为重度残障儿童免费送教上门,3年来从未间断。以他们为原型拍摄的微电影《一切都是因为你》在网络爆红,看完视频,网友最多的评论是“感动”,最多的动作是“点赞”,最多的姿势是“致敬”。
《为折翼天使打开“另一扇窗”》
作者:胡梦甜 2014年5月16日《教师周刊》第1版
9.林建锋
在农村学校书写人生的精彩
他教的是科学。科学课要做许多小实验,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以及结果都是充满未知和挑战的X。他说,自己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教学生写精彩这个X。他是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至今,已在那里待了7年。7年来,他倾心耕耘,默默奉献。对许多人而言,他图的是什么,是一个无法理解的X。他说,这个X,就是把学校发展好,把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培养成有爱、有梦、有才的人。他叫林建锋,省优秀教师、绍兴市上虞区盖北镇中心小学校长。
《在农村学校书写人生的精彩》
作者:陈蓓燕 2014年6月13日第1版
10.严冬根
学生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他不曾站在讲台上,但学生们说他是生活上的老师;他不曾上过一节课,但对杭州师范大学2010级的许多学生来说,回首4年大学生活,心里最先想到的总是他。在寄给省教育厅、有杭师大280个学生签名的联名信里这样写道:“我们联名赞扬杭州师范大学后勤服务集团下属公寓服务中心职员——严冬根……他常怀一颗无私奉献的心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学生,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63岁的严冬根,2005年进入杭师大后勤集团工作。2010年9月,他被杭师大后勤集团分配至文一路校区14号宿舍楼,做清卫员。自到那里后,他一周只能回一次家,一次只住一晚,其余时间都留给了这幢楼和学生。
《把学生的事当自己的事》
作者:于佳 2014年6月23日第1版
11.陈竹根
教学生“先做人后做事”
在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校长陈竹根看来,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在教育人心中,教育的核心价值永远是德行第一,学识第二。从教32年,陈竹根身体力行,把“人为本,德为首”作为自己育人实践的两颗“定准星”,在办学实践中坚持“先做人后做事”的教育思想,提出差异发展的课程观念和育人模式。在他心里始终有这样一个朴素的念想:即使孩子读不好书,起码也能做个劳动光荣的自食其力者。作为学校“一把手”,每天各种事务缠身,但陈竹根并没有放弃寻找“做老师的感觉”。每年,他都会在全国范围内承担20多次德育讲座与公开课,用自己的道德行为引领教师,用实际行动感染教师。
《教学生“先做人后做事”》
作者:胡梦甜 2014年6月25日第1版
12.陈泾霞
一次及时“家访”挽救学生生命
6月17日上午,新昌县城关中学七(8)班班主任陈泾霞发现班上学生粟禹没有到校,细心的她在联系上粟禹后,趁着还有些空余时间,前往粟禹家里查看情况,及时救下了煤气中毒的他。在新昌县城关中学,说起陈泾霞,大家都对她交口称赞,同事们夸她“做事特别心细”、“对学生特别爱护”,学生们都说她“像妈妈一样”。陈泾霞今年41岁,做教师已有20个年头,并且一直担任班主任。进入城关中学之后,她年年都被评为“校十佳班主任”,并先后荣获“新昌县先进班主任”、“绍兴市十佳智慧型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一次及时“家访”挽救学生生命》
作者:魏斌 何海玲 2014年6月30日第1版
13.周学东
愿为一盏“充电式照明灯”
地理专业出身的他教历史、政治本不足为奇,偏偏他又教起了数学,还成了绍兴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他投入大量精力专攻信息技术,成为浙江省唯一一个信息技术特级教师;他上课不带教科书,只带一部手机就能“high”翻整个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眼里,他堪称教学界的“全才”。他是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教师周学东。他说,教师就应该成为充电式照明灯,既照亮学生,又充实自己。
《周学东:愿为一盏“充电式照明灯”》
作者:胡梦甜 2014年7月4日《教师周刊》第1版
14.凌霭如
亲情助湖南父子团圆
6月24日22点38分,在央视一套由倪萍主持的寻人栏目《等着我》中,记录了湖南湘西老汉向兴全寻找智障儿子的故事。在这长达3年的寻找中,让向兴全满怀感激的一位姑娘,是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编辑部教师凌霭如。2012年10月,在江苏镇江街头,凌霭如被向兴全的故事感动,辗转捐赠1500元;考虑到向兴全奔波各地找儿子,凌霭如每月帮他充手机话费,时时鼓励他不要放弃。原本寡言的她不断联系自己的同学,也关注各类寻亲节目,买火车票陪着向兴全同行,不错过任何一线希望。《等着我》播出的第二天,接到山东临沂救助站的电话,向兴全终于找到了儿子。
《好人凌霭如》
作者:于佳 2014年7月14日第1版
15.叶进明
廿年充满爱心的家访路
宁波市鄞州区横街镇中学外来教师叶进明,1994年来到横街担任教师,20年来无数次进出山区,足迹遍布每个山村,走访学生家庭。他学会说当地方言,对人口分布“门儿清”。他爱生如子,孜孜哺育,帮助了一大批困难学生;他坚持每年带两个班,潜心育人,尽心育人,得到家长的一致公认。叶进明还曾被评为“宁波市十佳师德楷模”。
《叶进明的廿年家访路》
作者:麻万掌 2014年8月20日第4版
16.施佳
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跑人”
施佳,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他是一位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者、指导者,也是一位校园文化活动的继承者、创新者,他风暴的头脑能产生很多新奇的想法,他激情的语言能激励很多年轻的心灵。他通过活动与学生紧密联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给他们。他在思想引领、学生社团、创新创业、寝室文明、职业规划、校园稳定等方面都开展了大量扎实的工作,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案例——“生存训练”和“36.5爱心希望通道”。
《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跑人”》
作者:武怡晗 2014年8月29日第1版
17.蒋军晶
“能师”+“人师”
蒋军晶,杭州市天长小学语文教师,省特级教师,他特别擅长上课,执教的“月光曲”、“麋鹿”、“趵突泉”、“‘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等都是在全国有着较大影响力的经典课例。从教15年,他致力于实践、研究、总结和推广以“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项目作文”为核心的完整课程体系,并围绕“多面向的阅读教学”专题开展课例研究。因为在阅读教学方面的深入研究,“中华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组多次邀请他参与教材、教参的编写工作。
《蒋军晶:“能师”+“人师”》
作者:张莺 胡梦甜
2014年8月29日《教师周刊》第1版
18.郑小侠
深受学生喜爱的“魅力男”
“魅力男”郑小侠是温州市瓯海中学的一名历史教师。工作15年,他一直担任班主任,其中有11年坚守在高三阵地。他是个有激情的人,对班主任工作特别热爱;是个有境界、爱奉献的人,把一天2/3的时间献给了学生;是个有特点的人,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面旗帜。“教育的精髓在垂范,不在管理”,这是郑小侠对德育工作的理解。为了把勤奋、上进、诚实、善良、责任这些优良品质自然而然地烙印在学生心中,郑小侠凡事亲力亲为、以身作则。
《郑小侠:“垂范”魅力》
作者:张莺 胡梦甜
2014年8月29日《教师周刊》第1版
19.张雪良
新疆孩子的浙江爸爸
“张爸爸”这个称呼,在海宁市第一中学人尽皆知,那是学校新疆部的学生对教师张雪良的昵称。2011年,海宁一中开始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以下简称内高班),学校要抽调一批精兵强将从事内高班的教育工作。当时,张雪良的女儿正读高三,但他没有犹豫,毅然挑起了新疆部主任这一重任,对新疆学生付出了较之于对自己女儿多出数倍的艰辛努力。女儿备考期间,教数学的张雪良没有时间给予辅导,女儿甚至经常连父亲的身影也看不到。张雪良明白,新疆部的工作责任重大,这些不远千里来异地求学的新疆孩子更需要他。
《张雪良:“父爱”无疆》
作者:张莺 胡梦甜
2014年8月29日《教师周刊》第1版
20.周丽娟
以真心换真心
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作的16个年头里,周丽娟已送走了4届毕业生。在工作中,她相信自己用一片真心待学生,学生必会还报以真心。为摸清学生的情况,让每一分助学金真正发挥作用,她深入寝室、食堂,学院里有多少贫困生,贫困生来自什么地方,她都了如指掌。她认为,经济上的资助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但更重要的是想办法帮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信心,她通过组织“绿色反哺”志愿活动,让学生们学会感恩,也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学生遇到困难会向她诉说,而她也会耐心地为他们出谋划策,学生们称她为“周妈妈”。
《陪伴学生度过精彩的大学岁月》
作者:陈夏蕊 2014年9月1日第1版
21.李伯耿
“首席科学家”的讲台情缘
李伯耿,浙江大学教授,拥有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多个头衔。多年来,他坚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年均授课100学时以上,且一直致力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他主讲的“高分子化学”先后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他率领的“工科高分子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团队”于2009年入选省教学团队。他自己主持编制的PPT课件、教辅资料和习题库等公布在“爱课程”网上,迄今已有6.75万余人次在线学习。
《“首席科学家”的讲台情缘》
作者:李平 2014年9月5日第1版
22.阎玉秀
无愧于自己的选择和学生
“人们对服装这一人类‘第二皮肤’的期望是没有止境的,我的工作就是设法将新材料、新技术运用到服装设计,让服装更舒适,同时具备不同的功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在省优秀高校教师阎玉秀看来,学术研究应以推动行业、经济发展,改善人类生活为宗旨。作为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创始者之一、系主任和专业教师,阎玉秀想方设法让教学、科研实践能够和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作为学生海选出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之一,阎玉秀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激励、引导学生,教他们为人之道,并指导他们少走弯路,取得成果。
《这里有我所珍爱的一切》
作者:高亦平 2014年9月15日第1版
23.温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群体
传承特殊教育的情缘
78岁的老人池曼青如孩童般欢喜得双手飞舞,尘封的往事在她的指掌间静静流淌。她是温州聋哑学校(温州特殊教育学校前身)的第一名学生,也是该校培养出来的第一位聋哑教师。爷爷是温州聋哑学校的创办人之一,奶奶、妈妈和叔叔都是这所学校的教师。这样的接力,让这个家庭的第三代成员张沁丛渐渐领悟了这份爱与责任。第30个教师节,刚刚成为教育部医教结合示范校的温州特殊教育学校的退休教师们,在崭新、现代化的校园内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特殊教育。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从历史深处走来,一个个特殊教育的话题在老中青三代特教人之间“交锋”、共鸣。
《有一种情缘叫传承》
作者:黄莉萍 2014年9月15日第4版
24.任胜南
带着奶奶去教书
20出头的任胜南,在东阳千祥镇中心小学任教。她从小失去父母,由外公外婆带大。当她知道奶奶无人照顾时,毅然负起责任。为节省生活开支,任胜南每天都要为老人做饭。去年12月,奶奶不慎摔倒,导致右侧腿部骨折,需要住院开刀治疗。每天,任胜南都要坐大巴车到城区的医院照顾奶奶。为了省钱,她舍不得坐出租车或公交车,愣是从大巴车终点站——汽车东站走到汽车北站附近的医院。那时,她的脚常常磨出血泡,走路一瘸一拐的。奶奶心痛地抱着她说:“明天你不要来陪了。”任胜南总是笑着回答:“没事的,这点小伤不算什么!”
《带着奶奶去教书》
作者:吴国平 2014年9月22日第4版
25.鲁玲华
做一条幸福的鲶鱼
绍兴市越城区学科带头人、越城区教坛新秀、越城区卓越教师、越城区课堂教学比武一等奖获得者,绍兴市教改之星。2012年,身为绍兴市少儿艺术学校骨干教师的鲁玲华成了越城区首批城乡教师交流中的一员,奔赴当地农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绍兴市群贤小学任教。如今,她正致力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习作教学的研究。其教改项目“借下水文激发农民工子女习作欲望的探索”在市里获奖后,延伸课题“农民工子女走班式习作教学的探索”还获得省级立项。
《做一条幸福的鲶鱼》
作者:鲁玲华 2014年10月13日第4版
26.朱道鸿
“跨界”局长
朱道鸿,大半辈子都与法律打交道,直到7年前转任台州市椒江区教育局局长。第一个任期结束时,椒江教育多次揽获省、市、区先进。2012年,椒江在全省率先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评估,也正是在那年,朱道鸿当选中国教育学会理事,成了一名“跨界”的教育专家。“跨界”让朱道鸿“跳出教育看教育”,他领导的椒江教育也呈现出了法治的亮色。2014年,椒江教育又赢得“满堂彩”,不仅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而且高中特色办学也领跑台州市。他治下的台州一中成为全省首批省一级高中特色示范校。
《“跨界”局长朱道鸿》
作者:王东 2014年10月27日第1版
27.胡小丽
尽心尽职至生命最后一刻
胡小丽是瑞安市民办风荷幼儿园的教师。10月1日上午,胡小丽抽空带女儿出门游玩时发现一名8岁男孩在玩耍时忽然踩空落水。对孩子有着特殊感情的胡小丽不顾自己不会游泳,第一时间跳入水中抓住孩子,将他用力托起推向岸边,而自己却被潮水越冲越远。胡小丽舍身救落水男孩的事迹成为佳话,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联合发文,追授她为“省级优秀教师暨省中小学师德楷模”,并号召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她学习。
《她尽心尽职至生命最后一刻》
作者:于佳 朱海燕 2014年11月3日第1版
28.任桂荣
关注民生和创新的教育局长
这些年,德清教育很“火”,从国家到省里的每项重大改革似乎都有这座小县城活跃的身影。从学生接送车到校园直饮水,再到特殊教育全覆盖……很多个“首创”与“第一”把德清推到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对此,德清县教育局局长任桂荣说,与其说创新,不如说做好服务,德清发展教育就是坚持满意导向,瞄着师生和家长,把教育真正办成一项惠民工程,如果有“德清模式”,那也是“民生模式”。
《教育创新 民生起步》
作者:王东 2014年11月7日第1版
29.潘小慈
把每个学生都当成是自己的孩子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烹饪学院教师潘小慈,总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她不顾身患癌症,坚持来校为学生技能等级考核把关,并在重返工作后牵头完成实训大楼实训室建设。其工作室入选2013年省第三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她指导的教师作品获第十届“花之舞”大赛宴会花艺最佳创意奖,指导的学生作品屡获全国赛事一等奖。2008年,她被授予“改革开放30年功勋人物”、“中国饭店业服务大师白金奖”等称号,在北京钓鱼台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颁奖。
《一副担子两个心房》
作者:张燕峰 2014年11月24日第3版
30.王汉清
靠田里的微薄收入助学兴教
他是一个普通农民,很节省;他是一个有梦想的农民,建立教育基金,帮助贫困大学生。19年来他共捐出10多万元,用于奖励学生。他就是金华市金东区曹宅镇的王汉清,是“金华市首届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也是“浙江省首届道德模范”候选人。想到不少很有潜力的孩子因父母不重视教育或家庭贫困而辍学,他在3个女儿都曾就读过的金东区曹宅初中设立“珏玫琼奖学金”。19年来,曹宅初中已有近千人次因此受益。
《农民王汉清的教育兴国梦》
作者:程振伟 华加荣 朱小倩
2014年12月1日第2版
新闻来源链接:http://zjjyb.cn/jyb/yaowen/8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