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城市经济导报》报道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中医药成果转化

发布时间:2025-08-01 作者与来源:  浏览次数:

8月1日,《城市经济导报》报道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中医药成果转化。

原文如下:

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陕西旬邑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之路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旬邑中药与健康产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成为县域产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连续三年领跑县域经济增长赛道,成为驱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深入剖析其发展模式,中医药健康产业升级驱动路径,构建起多元协同、创新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革命老区振兴与陕西省渭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旬邑样本”。该县打造了覆盖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销售的完整主导产业链,形成省级重要健康产业园的产业集群集聚效应。依托资源优势,推动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健康产品研发等环节协同联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附加值。同时,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引进高效团队提供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实现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共享,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其成功经验表明,革命老区可通过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引入高水平团队,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

旬邑县位于渭北黄土高原南缘,这片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厚土,凭借独特的地貌特征与生态禀赋,谱写着新时代的产业传奇。该县县域面积18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0万,境内森林覆盖率达58.73%,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貌与温带半湿润气候,塑造了中药材生长的天然生境。据普查数据显示,该县域内中药材种类多样,可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达420余种,其中柴胡、黄芪、黄芩等道地药材品质尤为突出。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中药材产业正成为撬动县域经济的新支点。全县近三分之二的镇有药材种植,培育形成连翘、柴胡、黄芩、丹参、金银花等优势品种,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3.5万亩,亩均综合收益突破6000元。特别在旱作农业区,创新推广“粮药间作”“林药套种”模式,使中药材种植与粮食生产形成良性互补,年产干药材8000吨,产值超1.5亿元,中医药工业产值达到30亿元左右,近三年保持年均20%的增速。

当前,旬邑正以建设\"渭北道地药材示范基地\"为目标,依托旬邑县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建设,推动中药材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随着陕甘中医药产业集群建设的推进,这片曾经“靠天吃饭”的黄土地,正在书写“土里生金”的产业新篇,为黄土高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着独特的旬邑方案。

坐落于旬邑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园是陕西省政府批准的首批100个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之一,也是2024年年底陕西省认定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通过科学规划、资源整合、创新政企协同的\"三单制\"服务机制,推动中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产业链布局聚集企业发展良好,已经成为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板块的代表性园区。

这座新兴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区位于工业欠发达的渭北地区,处于黄土高原地区的陕甘交界处,原有水资源短缺、交通不便,区域信息交流不发达,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经过不断努力,旬邑县四座大型水库修建成功,解决了工业、城市生活的用水,高速公路开通,物流与信息不畅通的问题彻底有了改变。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如何实现现代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成为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充分论证和考察,提出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路。旬邑县委书记师虎同志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十年磨一剑,在县域经济发展转型期,谋划了旬邑中医药健康产业园。

旬邑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的前身为太村产业园,最初设立旨在改变旬邑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以无污染加工制造业和物流业为主,涵盖多个产业片区。2017年,基于旬邑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园区更名为旬邑中医药健康产业园,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园区围绕医药和食品主导产业重新布局,划分出生物医药、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研发三区,承接产业转移,走集群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在要素配置上,园区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成“三纵五横”交通网络,配备日供水6450吨的自来水厂、日处理8000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110kV变电站、双回路供电供水及集中供气供热中心,还建成研发大厦、创智中心与多期标准化厂房。同时,成立专业化分局(所)及管理公司,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园区在产业聚集方面成效显著。目前已签约入驻40多家企业,其中20多家医药企业,涵盖植物提取、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等领域;14家食品企业;6家配套服务企业。确立了以“中医药大健康、绿色食品”为两大主导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产业的“2+1”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明确了经开区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使其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

一、旬邑特色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之路的探索与实践

(一)更新发展思路,做好顶层设计

近年来,旬邑县委、县政府始终紧跟党中央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探索乡村产业振兴路径,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明确提出了“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的发展战略,重点打造以苹果、中药材、畜牧养殖为核心的特色产业体系。同时,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目标,先后制定出台了《旬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旬邑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这些文件的实施,不仅体现了“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发展理念,也为全县特色产业的健康高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二)探索旬邑特色发展路径,中药材全产业链的构筑:从田间到终端的价值提升

全产业链构筑中医药健康产业园,打造服务型产业生态。

产业定位清晰,集群效应凸显。园区立足全省唯一的中医药提取加工专业园区定位,构建“医药+健康”双主导产业体系,同步发展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标准化厂房、研发大厦、创智中心、药膳街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为产业发展提供硬支撑。以陕西海天制药有限公司、陕西一方平康制药有限公司等链主企业为核心,带动中药材种植、提取、配方生产及康养业态发展,初步形成全产业链布局。园区先后获评“陕西省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陕西特色专业园区”,并成为咸阳市500亿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板块。园区2024年产值近70亿元,稳居咸阳北部中医药经济板块核心地位。健康食品加工区开发养生饮品、药膳零食等特色产品,年产值超10亿元;医药生产区集聚海天制药等3家规上企业,四季抗病毒合剂等产品市场份额持续扩大;药食同源康养区依托百草园·药膳街,打造集养生餐饮、休闲疗愈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区。

区位优势突出,资源转化高效。园区充分发挥地处陕甘宁新四省核心区的区位优势,依托县域丰富的农林资源,推动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深度融合。全县中药材资源丰富,能为中药材相关企业提供低成本、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同时,园区积极探索“订单式种植”模式,逐步破解原料供应瓶颈,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一是高标准建设种植基地。对旬邑县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种植基地进行专项授牌,以“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为导向,打造集良种繁育、生态种植、溯源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构建稳定可靠的中药材原料供应渠道,为下游加工生产提供优质、充足的物料保障。二是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专家指导、企业参与”的质量管控机制,分区域派驻专业技术人员,对中药材种植的选种育苗、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全流程进行精细化指导与动态化监督,逐步完善涵盖种植技术规范、质量检测标准、生态保护要求的全链条种植标准体系,确保中药材品质稳定可控。三是深化产业协同发展。全面摸排辖区医药企业的药材需求清单,建立精准化的用药需求数据库。同时,主动对接全国优质中药材产地,搭建跨区域的产业合作平台,通过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联合采购机制等方式,构建高效透明的采购交易体系。深度挖掘旬邑县独特的地理环境、种质资源优势,培育具有地域标识性的特色药材品种,打造以旬邑道地药材为核心,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差异化产业竞争力,形成独具旬邑特色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新格局。

政策支撑有力,发展动能强劲。园区紧抓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机遇,精准对接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联盟建设,争取省级政策倾斜。创新推行"企业点单、政府派单、专家接单"服务模式,累计解决企业用地、融资、生产线拓展等问题60余项。创新金融支持模式,通过专项债、产业基金等渠道促进融资,助力企业技术改造。近三年累计争取苏陕协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等项目16个,建成创智中心、科技创新驱动平台等关键设施。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步长制药集团、陕西康惠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药企关注,初步形成传统中药提取、现代健康食品、医药研发检测等多业态协同发展格局。

创新要素集聚,平台功能完善。为应对人才短缺、研发能力不足以及新产品研发困难等问题,园区强化产学研合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西北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等院所建立技术对接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旬邑中医药健康产业专家工作站已落户园区,4名教授和一批博士、硕士常年深入企业、基地,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研发检测创新区初具规模,聚焦新药研发、药品检测等环节,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合作,成功研发出植物代糖健康巧克力、益智巧克力、天麻灵芝脆片、养生咖啡、黄精酱酒等50余款药食同源产品。园区还通过举办行业论坛、药膳文化节、产品推广会等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为后续发展蓄势赋能。专家工作站经过实地调研、专题研讨、同科技局、农业农村局联合攻关,系统梳理出"生态种植+产地加工+品牌营销"的三维发展体系。特别是在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绿色生产标准制定、产地趁鲜切制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的"黄土旱塬药材产业发展模式"为渭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二、旬邑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探索

长期以来,旬邑县因人口与劳动力不足、土地资源有限、技术人员匮乏及信息交流闭塞等问题,中医药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近30年来,旬邑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和陕西省委的号召,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敢于决策、大胆创新,着力改善基础设施,组建了年轻化的人才队伍,推动院县所合作,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开展技术革新,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产业发展方案,构建了具有旬邑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式。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奋力前行,不断探索,从种植技术的改良、药材生产基地的规范化、规模化建设,人才队伍的建设到产品深加工的探索,旬邑县中药材产业链条逐渐完善。

(一)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第一产业(现代农业)强基增效:旬邑依托森林资源优势,构建起“林药共生”生态种植体系。通过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品种改良,提高中药材的产量与品质,为后续的精深加工奠定坚实基础。深化与杨凌示范区合作,在农高会上签约建设良种繁育中心,引进丹参、黄芩等多个新品种,实现渭北地区与农科城的双向技术输送。创新“专家工作站+示范基地”模式,浙江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专家团队驻点指导,提升标准化种植水平,推动了生产基地的标准化建设,确保药材的优质供应。

第二产业(新型工业)创新突破:在产业孵化园和科研院所的共同推动下,旬邑县大力发展中药材的深加工技术,推动中药产业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化方向转型。省产业园建设智能加工中心,引进微波干燥、超临界萃取等专利技术,开发中药饮片、精油等高附加值产品,显著提高了中药材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旬邑注重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实际应用,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专家工作站,转化冻干破壁等多项科技成果。

第三产业(融合服务)全域赋能:旬邑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与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的融合,深入探寻公刘时代农耕文明与中医药发展的渊源,挖掘公刘带领先民辨识药用植物、利用自然资源防病治病的历史线索。结合旬邑本地中药材资源,提炼古豳文化中蕴含的生态养生、药食同源理念,为产业融合提供文化根基。以古豳文化为核心,设计兼具文化辨识度与中医药特色的文旅形象,将其融入中医药产业园、康养中心、中药材种植基地等场所标识。串联康养中心、中医药产业园、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设置中医问诊、药材采摘炮制体验、中药香囊制作等项目;活化非遗与中医药融合实践,创作以中药材形态、中医典故为主题的剪纸作品;开发添加药食同源食材的特色花子馍,同时通过非遗工坊体验课程,向游客普及中药材知识与中医养生理念,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文化与中医药融合的魅力。通过三产深度融合,旬邑中药材全产业链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特色发展道路,为渭北高原县域经济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

(二)打造公共品牌

以“旬邑连翘”“旬邑柴胡”等为代表的中药材品牌集群正在加速崛起,依托旬邑文化底蕴和渭北高原的生态优势,这些道地药材正以“天然药库”的卓越品质叩开国际健康产业的大门。通过构建“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药旅融合”的全产业链体系,更通过建设旬邑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让千年药乡焕发出“家门口就业、产业链增收”的振兴活力。

三、旬邑中医药健康产业成功的发展之路

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征程中,旬邑县立足古豳文化发源地的深厚底蕴,将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中医药产业深度融合,创新构建的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为渭北县域经济转型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依托森林生态,全县以中医药健康产业园为核心载体,系统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战略,开创了“林药共生、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文化赋能、产业振兴的特色之路。该模式将以"四链协同"为显著特征:

(一)文化铸魂,构建道地药材全产业链

以公刘“教民稼穑”的农耕精神为引领,旬邑系统规划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在种质资源圃建设中,挖掘公刘时代先民辨识、驯化药用植物的历史经验,结合现代基因测序技术,建立包含旬邑黄芪、连翘等特色品种的种质资源库;加强GAP种植基地建设,将公刘文化中“顺天时、应地利”的理念融入标准化种植流程,建设中药材趁鲜切制中心。同时,以旬邑泰塔为文化地标,打造集药材种植、文化研学、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创新赋能,构建技术驱动的人才与技术服务双轮创新链

以中医药健康产业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为核心载体,构建“科研矩阵+人才培育+技术服务”三位一体创新体系。组建由专家团队及校企联合实验室构成的科研集群,设立“古豳文化与中医药现代化”专项课题,聚焦道地药材代谢物研究、智能生产线设计等技术攻关,形成“首席专家引领—研究生实践—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闭环。建立“企业技术需求清单—专家精准对接”服务机制,累计开展“紫苏叶保鲜”“植物代糖配方优化”等多项技术服务,组织专家团队实地解决企业工艺难题10余次,将古豳文化中“务实创新”精神转化为“实验室技术—中试孵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服务能力。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定向输送中药材研发、质量检测等专业人才20余名,形成“人才输送支撑技术服务、技术服务反哺人才培育”的良性循环,为园区企业构建起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创新赋能体系。

(三)产业园驱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赋能企业创新发展

旬邑中医药健康产业园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引擎,构建“研发—产业—市场”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升级。园区依托中医药健康产业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聚焦药食同源、功能日化等领域,开发黄芪-苹果汁酵素饮、紫苏功能饮料等80余种特色产品,为园区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精准转化。在要素配置上,园区整合高校科研资源,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构建跨学科研发团队,开展黄芪DNA(脱氧核糖核酸)条形码鉴定、连翘代谢物分析等科研项目,建立道地药材代谢物数据库与质量评价体系。通过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平台,推动UPLC-Q-TOF-MS(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智能质量监测等技术落地,协助企业完成生产工艺革新。目前已孵化3家科技型企业,形成从中药材种植、成分提取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技术赋能模式,累计促成5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打造“高校研发-园区转化-企业受益”的良性循环,为中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服务筑基,完善文化浸润的服务链

搭建县域中医药产业云平台,创新融入古豳文化元素:平台界面设计以公刘农耕场景为视觉主线,功能模块命名借鉴古豳文化典故;在质量追溯系统中,嵌入公刘时代医药文化故事,消费者扫码即可了解药材种植历史与文化渊源。同时,依托云平台开展“古豳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线上培训,邀请专家解读古豳文化与中医药的关联,提升从业者文化认同感与产业服务能力。

(五)产业价值延伸,打造文化引领的价值链

深度挖掘古豳文化中“药食同源、以养代医”的理念,开发系列养生茶饮、药膳预制菜等药食同源产品,并将公刘传说、农耕图腾融入产品包装设计,塑造差异化品牌形象。依托古豳文化遗址与中医药资源,打造“古豳康养探秘之旅”精品线路,串联康养中心、药材种植基地,以旬邑剪纸、花子馍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为载体,创作以中药材形态、中医典故为主题的剪纸作品;开发添加药食同源食材的特色花子馍,同时通过非遗工坊体验课程,推动中医药产业向康养旅游、文化体验等领域延伸,实现产业增值提速。

(六)中医药产业与红色马栏的历史交融与现代传承

红色马栏作为关中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是旬邑县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红色文化地标。在马栏革命根据时期,当地军民依托当地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形成了“采挖山野药材、自制草药制剂”的医疗保障传统,黄芪、连翘等道地药材曾被广泛用于外伤救治与常见病防治,为革命时期的卫生健康事业提供了坚实支撑。这种将中医药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成为旬邑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文化根基。如今,依托红色马栏的历史底蕴与旬邑县中药材资源优势,中医药健康产业专家工作站深度挖掘“红色医药”历史遗产,一方面系统整理革命时期民间验方与草药应用案例,将其融入现代中药研发思路;另一方面以“红色文化+中医药”为内核,开发特色商品,打造“红色研学+药材种植体验”的文旅线路。从革命年代的草药自救到当代的产业振兴,红色马栏精神与中医药文化在旬邑形成了“历史传承—科技赋能—产业创新”的发展闭环,既延续了“自力更生、务实创新”的红色基因,又推动中医药产业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四、总结

旬邑县的探索表明,将古豳文化的农耕文明基因与红色马栏的革命精神遗产深度融入中医药产业,构建起“文化基因植入—产业价值转化—生态协同发展”的协同发展模式,既让中医药产业成为“活着的农耕文明博物馆”和“红色医药传承载体”,更能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模式不仅为旬邑县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也为渭北地区乃至全国革命老区提供了“文化软实力驱动产业硬实力\"的示范样板,有望推动古老中医药文化焕发新生机,开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作者单位为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