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中国新闻网、【学习强国】报道我校纺织(丝绸)学院携手东华大学党建结对活动

发布时间:2022-04-27 作者与来源:  浏览次数:

4月25日-26日,中国新闻网、【学习强国】(浙江教育报刊号)报道我校纺织(丝绸)学院携手东华大学党建结对活动。

原文如下:

浙江教育报刊强国号:云端对话,浙理工与东华大学开展线上学术交流活动

近日,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丝绸学院)和东华大学化工学院举行了线上党建共同体结对活动。两所学校通过“云端”对话的方式,开展了学术交流分享会。

“看到东华大学纺织专业的研究生们因为疫情隔离在寝室,无法前往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我觉得应该为两校的学术文化交流做些事情。”浙理工纺织工程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胡万里说。

在学院的支持下,胡万里组织了一场“喜迎二十大 同心共战‘疫’ 学术有创先”的主题线上活动。浙理工纺织(丝绸)学院纺织工程系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与东华大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实验室第三党支部在线上举行了党建共同体结对活动,并开展了首场学术交流分享会。

这是一次“学术高手的较量”,学生们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在分享会上探讨了核酸检测现场的医用非织造材料布的研发创新、党员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以及如何发挥党员精神助力实验室安全建设等话题。

东华大学学生罗嘉威分享了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科研助力抗疫的研发心得。浙理工学生徐新雨分享了获得挑战杯国赛一等奖的经历。“希望未来有机会可以和东华大学的同学们跨校组队,一起参加学科竞赛。”徐新雨表示期待两校未来更多的学术交流活动。

“疫情当下,我看到母校浙理工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关心我们。”东华大学化工学院研究生王荣在活动时有些热泪盈眶,“即使隔离在宿舍,我们依然可以线上探讨学术话题。和远在杭州的同学们互相激励,在学习中充实着自己,让自己的隔离生活更有意义。”

“疫情打乱了两所学校原本的学术交流安排,但学院师生始终牢记党员责任和弘扬学术文化的初心。遇困则变、转危为机一直是我们纺织人的精神底色。”纺织(丝绸)学院党委副书记方平表示,希望两校学生通过线上交流,激发出更多的科研创新,“这样浓郁的科研氛围也能让这段特殊时期难忘、富有意义且彰显价值。”

中国新闻网:浙理工携手东华大学以党建为媒促学术创先

中新网浙江新闻4月25日电 (王题题)“疫情当前,杭州的学林街却紧紧连着上海的延安路,浙理工和东华的纺织人共牵一份‘红色纺织情’!”在浙江理工大学(下称“浙理工”)纺织(丝绸)学院第十届“经纬志”研究生学术文化节的党建结对仪式上,浙理工校友、东华大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实验室第三党支部的王荣如此表示。

据悉,受疫情影响,原本双方要开展的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受阻。因此,在双方党员的努力下,以党建赋能、学术引领,开展了党建结对活动。

疫情打乱了两所学校的学术交流安排。看到东华大学纺织专业的研究生们因疫情隔离在寝室,无法前往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作为研究生辅导员和党支部书记的胡万里想为两校的学术科研交流活动贡献一份力。

据悉,作为浙理工纺织(丝绸)学院的品牌学术文化活动,“经纬志”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在该校内外有良好的声誉度。

基于此,在该学院领导的支持下,胡万里和该支部党员、东华大学学子群策群力,提议将正在推进的党建融合项目——“学术红人”项目植入“经纬志”研究生学术文化节中,与东华大学学子一起丰富学术交流、活动交往、文化交融的形式,进而鼓舞决胜疫情的士气。

此举得到了两校学生的热烈响应。学术文化节当天,一次“学术高手的较量”便在课题合作、小组结对上取得了实质性成绩。

据了解,疫情之下,浙理工纺织(丝绸)学院的学术文化节除了含有绿色、智能、时尚三大元素之外,驰援东华大学、发挥红色引领也成为其鲜亮特色。

其中,“硬核”项目之一的“学术红人”服务计划更是吸人眼球。六位首批入选的浙理工纺织(丝绸)学院的研究生“学术红人”,他们既是科研实力超群的学霸楷模,又是践行责任使命的党员先锋。

在学术文化节的线上交流上,他们以“党建融合学术发展”为议题进行经验分享。从打造“红心实验室”,到培育“清风楼宇”,再到畅谈“红色抗疫精神”等,双方高校研究生党支部以“学术红人”活动为契机,通过云端进行积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