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日前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金永玲在“信仰的力量”国庆70周年巡回演出中的一幕。
“永远为祖国歌唱,为人民歌唱”,从登上歌坛至今,金永玲始终坚持着这份初心。
扎根基层,信仰作舟民为本
歌《龙船调》,吟《长城谣》,赞“洪湖水”,颂《浙江潮》……被誉为“西子湖畔百灵鸟”的金永玲曾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和文化部的春晚舞台,作为民族使者的她也曾多次肩负对外友好的使命把歌声传到日本、法国。站过流光溢彩的舞台,捧过金光闪闪的奖杯,听过金串玉缀般的赞誉,而金永玲最爱的还是小山村里父老乡亲淳朴的笑脸。
1999年1月25日,“祖国颂”百场巡回演出在余姚梁弄拉开帷幕,简陋的露天舞台搭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四明山革命老区的男女老少第一次在家门口看到了国家一级演员。那一年,金永玲深深扎根在一线,浙江省11个地市的山乡海岛、矿区工地、社区学校……凡是脚步能到达的地方,就有她的歌唱。
是非经过不知难。因为是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带设备,百场巡演的具体安排都要金永玲自己去落实,因此较之其他演出团体,遇到的困难也更多。前期,金永玲需要垫付十余万元的交通费、宣传费和劳务费,这意味着她要承担一定的经济风险。中期,演出人员、场地、灯光、音响、交通工具的安排和经费筹措等等,无一不让金永玲费心。金永玲经常为安排场地、借调演员、租借器材等马不停蹄地奔走,不厌其烦地游说,有时连续几天每天在路上要花费六七个小时。路上碰到的问题和演出中遇到的困难,长期奔波和过度用嗓带来的疲倦,好几次让金永玲想中断巡演;在演出50场以后,因演出太累,她的声带严重出血。
“不能再唱了!”医生提出要禁声,否则就要改行的忠告让金永玲感到了害怕。
痛苦彷徨之际,金永玲想起了在四明山革命老区唱罢《父老乡亲》后,那个从十几里外赶来、拉着自己的手久久不愿离去、一个劲儿地说:“囡啊,你要常来哦!”的老太太;想起了在浙西南重镇青田县义演时,像赶集一样从方圆几十里外扶老携幼赶来观看的山民;想起了演出时把扎成一束束的杜鹃花献给自己的乡亲和那个几乎成了花的小岛的临时舞台;想起了烈日下走到台前,向自己深深鞠躬后把买来的三根甘蔗放在舞台上的老农;想起了杭州东坡剧院专场独唱义演散场后,挤在剧场门口拼命鼓掌,流着泪喊她的名字,争着要用残疾车送她回家的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
乡亲们渴望高雅艺术的眼神就像看不完的万山叠翠,那些在大剧院里听不到的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就像道不尽的曲水流觞,想到自己的劳动在观众那里得到的认可和回应,金永玲就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我们的观众是淳朴的、善良的,他们用掌声和厚爱给了我艺术生命和人生信念,我要用我的歌声来报答他们。”
在为女子监狱、少管所3000多名犯人演出时,金永玲一边唱歌一边把一束束鲜花分送给观众,并用手抚摸一位原来当过演员的犯人,顿时使其泪如雨下、愧疚万分。3000多名犯人纷纷向监狱局和金永玲写了观后感,许多犯人在观后感中说金永玲“用爱心感化我们曾经浑浊灵魂的失足浪子,用歌声唤起我们沉睡的良知”,称她的歌“在心中荡起了爱国主义的阵阵涟漪”、“挖出了自己身上过去和现在潜藏的‘渺小’”,“给囚禁的日子增添了一丝春的气息”。干警们反映这场演唱会“达到了一般教育所达不到的效果”。
炎炎夏日,在没有空调、不具备演歌剧条件的剧场里,穿着旗袍和毛线衣、围着围巾的金永玲站在1.5米高的站台上,在灯光的炙烤下演江姐,热浪一阵阵袭来,闷热几乎使她缺氧,好几次她都感觉自己要昏过去。一部《江姐》演完,已是浑身湿透。“江姐”连月饱受摧残,依旧心怀对党的信仰,纵是严刑拷问,也绝不松口,“演江姐,就要学江姐。江姐连命都豁出去了,我还有什么不可以克服的?”“江姐”坚韧不屈的红岩精神给了金永玲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让她以更加严肃认真的态度投入演出。
一年365天,金永玲冒着严寒,顶着酷暑,翻山越岭,上山下乡。一天一换的演出场地,意味着她要一天换一个招待所,一天换一个剧场。100场演出中,节目主持人更换了13人次,伴舞人员前后更换了8个单位,灯光、音响向外借设备20余次。京剧《沙家浜》选段中的配角演员刁德一换了9人,胡司令换了8人。有时,演出器材需要东借西凑,损坏了还要赔偿。还有演出服失窃、行李车抛锚、调度上临时调整等突发事件和棘手难题必须处理……面对走过的坎坷,金永玲云淡风轻地一笑而过,因为那一束束映山红已经燃烧在了她的艺术生涯里,“江姐”傲雪凌霜的革命信仰已经流淌在了她的骨髓血脉里。
一次次艰难困苦的磨练砥砺了她的意志,使她一往无前地执着,一往情深地热忱。
2000年1月24日,碧波荡漾的嘉兴南湖畔,“祖国颂”百场巡回演出在金永玲《走进新时代》的歌声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一年,11个地市、65个县(市、区),10万余公里行程,50余万人次观众,整整100场演出。金永玲带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信仰作舟,以人民为本,成就了浙江省建国以来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场次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次文化“三下乡”活动,至今无人能企及。
“祖国颂”巡回演出的反响之大,意义之远,教育之深,令金永玲终生难忘。演出所到之处,几乎场场爆满,经常出现加场加座的现象。许多次,演出时四周的屋顶上、阳台上、拖拉机上都挤满了人,连参天的大树枝丫也成为了人们“瞭望”的观台。500多封感谢信,30面各地赠送的锦旗,6封以县委、县政府、县委宣传部等名义发来的表扬信和传真件……观众的认可和回应纷至沓来。许多地方反映,解放几十年来,从未有这样高规格、高档次的歌舞团来演出过,更没有见到像金永玲这样高水平的歌唱家和大家面对面唱过。
中宣部、文化部对金永玲的义举表示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省文化厅给予了文件表彰,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从军观看演出后说:“金永玲这种深入基层,不怕吃苦,用歌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值得全省文艺界同志学习。”
虽然为这次百场巡回演出,金永玲与多次大型晚会失之交臂,但她却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什么是人生的价值:“钱是用得完的,而一个演员靠奉献和勤奋劳动树立起来的形象是抹不掉的。”
改革波涌,誓做民营弄潮人
“祖国颂”百场巡回演唱会让长期在国有文艺院团工作的金永玲经受了一次严格的艺术锤炼和刻骨铭心的思想洗礼,她深切地感受到了群众对文艺的强烈渴望,广大农村有宽广的演出市场,那里是文艺工作者施展才华的最广阔的最具活力的天地。“这种感觉在大城市、大舞台上永远都找不到。艺术只有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土壤中,才有无穷的魅力;文艺工作者只有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才能永葆艺术之树常青。”
金永玲静下心来掂量:一场演出十六七首歌,一百场就是1600多首。这等于她1981年进入浙江省歌舞团后演唱的总量,其艺术张力等于浓缩了以往19年的艺术生命力!她深刻地体会到,在现行的体制下,演员的积极性和人才资源仍有很大的发挥利用空间。“女演员的青春是短暂的,分分秒秒我都该抓紧。”
不能再等了!
新世纪元年,当文艺体制改革之风吹来时,站在守业与创业十字路口的金永玲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国有剧团的“铁饭碗”,着手建立民营艺术团!
“守业与创业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我愿用自己的行动,为我国的文艺体制改革探索道路,积累经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新闻发布会上,金永玲这样说。
2000年12月20日,她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成立了浙江省第一个由名人领办、实施市场化运营的民营艺术团——金永玲艺术团。
“不为赢得市场而媚俗,不以赚钱为目的,要为基层群众提供高雅的艺术!”带着这样的初心,金永玲带领艺术团开始了破冰前行。艺术团成立之初,没有启动经费,演员需要外聘,演出器材需要外借,剧团运行异常艰难。
没有前人的经验,金永玲就自己摸索。
金永玲认为,具有当代审美的作品才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要让舞台艺术作品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就要寻找到中国人骨子里由民族基因所形成的艺术欣赏习惯。在歌剧创作中,“民族”二字并不意味着乡土和陈旧,民族性的音乐元素植根于中国的土地上,从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厚给养中汲取、挖掘优秀的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用当代的审美创作出与时代需求同步的作品。
2001年,金永玲根据市场需要,根据观众欣赏习惯的改变,在原编剧阎肃和羊鸣的同意和支持下,将大型革命传统歌剧《江姐》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和创新, 把原来两个小时40分钟的剧改编成一个半小时,既保留了经典,又加入了很多舞台表演元素,使剧情更加紧凑凝练、好看好听;她还从全国各文艺院团聘来演员,自己担任导演,自己改编剧本,自己剪辑音乐,自己主演江姐,全力打造了艺术团创办以来的第一部经典之作《江姐》。
该剧在杭州东坡大剧院首场公演,因受广大观众喜爱而连续演出13场次。
到温州演出时,剧院经理曾担心上座率不高。但金永玲恳切地说:“我们愿意来试试。”谁知演出效果出奇的好,不仅座无虚席,后来连过道上都站了人,中途没有一个观众退场。当演到江姐英勇牺牲时,一名来自乐清的男观众竟然痛哭起来,哭声甚至影响到了台上的演出。当地媒体以《七次掌声迎江姐》为题报道了这次成功的演出。
2001年10月,“金”版《江姐》亮相文化部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映山红戏剧节,一举获得了8个奖项,其中有表演一等奖、导演一等奖等五个一等奖,还填补了历届戏剧节没有歌剧的空白。为金永玲颁奖的中国文联领导对她说:“全国那么多‘江姐’,你是最完整的一个,无论形象还是表演和演唱,都很完美。”外省演员说:“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你们改编得好,演得好!”
2009年,金永玲又改编并排演了第二部大型歌剧——《洪湖赤卫队》,作为对共和国60华诞的献礼。金永玲艺术团是自1958年湖北省歌舞剧院首排后第一个排演该剧的外省艺术团。
两部大型歌剧,早已让原来那些视民营为“异教徒”的人对金永玲的态度从怀疑、讥讽变成了信服、钦佩。而金永玲在文艺体制改革之路和民族歌剧复兴之路上的探索却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当“原创歌剧”的念头在她的脑海中不断翻滚时,朋友们泼来了善意的“冷水”:“做原创歌剧,赚不了钱。”“国有专业院团几十年都做不到,你一个民营剧团怎么能行?”……
这时她的韧劲又上来了,2011年是鲁迅130周年诞辰,而浙江又是鲁迅的故乡,把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改编成歌剧,让这位面容坚定的文坛斗士在故乡“发声”,有什么不好?
这一天,终于来了!
2012年2月15日19时30分,国家大剧院歌剧厅。
舞台下的灯光逐渐黯淡,舞台上酒红色的幕布徐徐拉开,聚光灯集中到舞台中央。乌篷船、石拱桥、黛瓦房……20世纪初的浙东鲁镇如画卷般徐徐展开,一顶大红花轿在众人的喧闹与围观中摇晃着走来,“拜堂的时辰到了!”一声高喊之后,祥林嫂从轿中被拖了出来,她挣扎着,突然摆脱了轿夫的手,一头撞向桌角:“我索性就撞一个死!”……
当金永玲穿上那套灰蓝色破衣,拄上那根当作拐杖的竹竿,歪歪斜斜地靠在门边时,祥林嫂的那种伛偻和怯弱,即刻反射到整个剧场。当步履蹒跚的“祥林嫂”刚刚唱出第一句,掌声便如潮水般涌来。
全剧高潮处的咏叹调《天问》是为金永玲量身打造的,但演出时,王祖皆还是捏了一把汗:“一口气要唱完12拍,不仅需要情感的掌控,对体力也是个考验。”金永玲做到了!当她满身汗水地走下舞台,张卓娅用力送来了拥抱:“知道吗,你刚才完成了中国民族歌剧史上最难的一个唱段!”钻石的璀璨源自千万次的打磨,掌声与喝彩的背后,是金永玲多年来的艺术积累和对文学作品的高度理解。浣衣时的碎步、进鲁府时的大步,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哭腔,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琢磨。导演王延松接受采访时说:“金永玲对民族歌剧的综合表演有自己独特的体察,声乐技术好,内心感受力强。”
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人们为那个“千难万险我能熬,拼死也不上花轿”的祥林嫂揪心,也为那个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还逃不出封建礼教和人生悲剧苦海的祥林嫂唏嘘。金永玲的老师、声乐界泰斗金铁霖看完演出后盛赞:“这是当代中国难得的一部好歌剧。金永玲对声音运用符合人物特点,唱得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是不可多得的歌剧人才。”
作为浙江省首部原创歌剧《祝福》的主演、出品人和监制,“把浙江的文化精品呈现在首都舞台上”是金永玲的梦想和追求。《祝福》登上中国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开创了民营剧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先河,“这是一件让浙江文化界体面的事。”金永玲的概括“底气”十足。“体面”人人可见,但“底气”背后的付出只有她能懂。
找剧本、选演员、筹经费、熬夜排练……金永玲力邀著名词作家王晓岭担任作词及编剧,著名作曲家王祖皆、张卓娅夫妇共同作曲,导演是国家一级导演王延松。《祝福》诞生的一幕幕,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前期和导演商量剧本,金永玲往北京赶了十几趟。排练更是让人“心力交瘁”:“每次排练,情到深处时,都是真的落泪。比如当演到同一天失去了老公和儿子的时候,人就完全把自己放进去了,半天缓不过神来。太悲了,排练的时候,我好几次都哭得起不来。”
金永玲无愧为全国文艺体制改革的先锋,她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艰苦创业,为我国的文艺体制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更能自由发展也更富挑战性的新路、好路。 20年来,她始终秉持着质朴的初心,不拿国家一文补贴,立志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在文艺体制改革之路和民族歌剧复兴之路上筚路蓝缕、栉风沐雨。20年风雨兼程,20年春华秋实,走过的每一步都仿佛发生在昨天:创办民营剧团的不易,剧团破冰启程的艰辛,排出中国民营剧团第一部大型歌剧的跨越,在第六届中国映山红戏剧节上一举拿下8个奖项时的欣喜,把浙江省首部原创歌剧呈现在国家大剧院舞台上时的激动……个中甘苦都熔铸进了她的人生。20年,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交出的答卷足够惊艳。一个民营艺术团,自投资金,没要国家一分钱,在十年里推出了三部民族歌剧。这听起来像是个神话。而金永玲,正是这个神话的缔造者。
传承经典,垦出明日满园春
“歌剧是一门高层次的艺术,是舞台艺术的集大成者,但认识它的人还很有限。因此,这十几年来我一直在做一件事,我的生活也只有一个主旋律,那就是歌剧。”一谈起歌剧,金永玲总有一种忘我之态。
2004年,金永玲作为艺术人才被引进浙江理工大学,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她开始了艺术教育和舞台表演双肩挑的历程。
进入高校后,金永玲更深切地体会到高校的素质教育在当今快餐文化流行的社会里有待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质和时代要求仍有差距。于是,她有了在高校巡演红色经典歌剧的想法。
“我希望用我的歌声去影响年轻一代,帮他们找到理想和方向。”多年来,金永玲力主歌剧进校园,希望通过红色歌剧这一形式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引领大学生的高雅审美,教会大学生如何欣赏歌剧。
每次演出前,她都会上台给同学们介绍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以及民族歌剧与西方歌剧的区别,并告诉同学们如何正确欣赏歌剧。每场演出接近尾声时,同学们都会自发起立,致以长时间的掌声。
即使被舞台灯光炙烤得汗湿衣襟,即使演出间隙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她还是坚持每次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即使我们的力量还很薄弱,即使中国了解歌剧、喜欢歌剧的大学生还是有限,但只要能多感染一个,我们的工作就有意义。我想尽可能地在高校校园里做一些音乐普及教育工作,尽管力量微小,但这件事总要有人做。”
2011年到2015年,金永玲歌剧院受邀参加由省教育厅、文化厅、财政厅等主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每年100场深入省内各高校,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2016年,金永玲歌剧院受省委宣传部委托在全省高校演出60场,省委宣传部部长葛慧君观看了汇报演出并给予充分肯定。
2017年1月以来,先后受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浙江省两会、温州市委市政府、台州市委市政府的邀请演出30余场,省政协副主席、省华联主席吴晶等领导及华侨华人、群众观看了演出,反响十分热烈,以致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
2019年,浙江金永玲歌剧院推出“信仰的力量”大型经典民族歌剧《江姐》巡演,向国庆70周年献礼,向全省人民汇报演出。计划从5月至11月在全省巡演60场。
至今,金永玲已走遍了浙江省的每一所高校。
全国政协委员陆少君说:“金永玲坚持这么多年进高校演主旋律作品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是‘拯救灵魂的工作’。”
自投资金,自负盈亏,自带设备,自己联系演员,自己预约场地,连市场公关也要自己出面,金永玲一路爬坡过坎,身体力行地传播着民族歌剧艺术,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极力向更多观众传播高雅艺术的精神,应该说是一种功德。
尽管,金永玲没有获得过官方授予的“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但她的付出,人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浙江师范大学、台州学院等高校在金永玲义演后给她赠送了锦旗,上面刻着鎏金大字——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浙江中医药大学在锦旗上写了“传播高雅艺术 繁荣校园文化”。当年“祖国颂百场巡回演唱会”后,观众寄来的表扬信称金永玲“艺德高尚、演技精湛”,是“人民喜爱的歌唱家”,是“矿工喜爱的歌唱家”,是“情系警营的歌唱家”。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褒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人民群众的信任和赞誉,让金永玲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记得排《祝福》的那段时间我突然有了白头发,但如果能用我的白发换来观众对歌剧的支持和理解,换来红色经典歌剧的春天,我觉得这就值了!”金永玲说,“人生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我坚信人生的厚度可以改变。我要用毕生心血在艺术的田地里耕耘,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
“唱歌就是我的生命,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这位杰出的民族歌剧守望者始终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与历史同行,带着初心和匠心,在永无止境的艺术之路上探索,跨越一个又一个的艺术巅峰,她如啼血的杜鹃,把自己的艺术生命凝成一部部心血之作,回报给挚爱的祖国和人民。
新闻来源网址:https://wap.gmdaily.cn/article/ed3e12a69c8a4fc2ad711ef36b3628b5?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