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我校和共产党员杂志社共同承办了“浙江省红色故事会”大赛。
近日来,浙江卫视《浙江新闻联播》、《浙江日报》、《钱江晚报》、学习强国、光明日报客户端等全国、省内主流媒体相继以大版面对此进行了报道。其中《浙江日报》、《钱江晚报》均以整版对红色故事会进行了报道,介绍了我校刚成立的“红色文化讲习馆”,同时《钱江晚报》还刊发了我校党委书记吴锋民署名文章:《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是触及灵魂的教育》。
原文如下:
钱江晚报: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是触及灵魂的教育

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吴锋民
浙江理工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姚勇忱、史量才、吴先清、高帆等杰出校友,在进步发展的历史长卷上留下过不朽功勋与芳名。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播与弘扬,红色文化研究与教学走在全国的前列。
2008年,浙江理工大学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省首个成立独立建制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校。
今年9月,浙江理工大学红色文化讲习馆成立后,全校学生都要在这里接受党史教育,马院的研究生则可以在此进行研究学习。该馆既是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也是党史、新中国史以及浙江精神学习和研究的一个平台,同时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践阵地。
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以来,浙江理工大学深挖典型素材,整合红色资源,确立“选树红色榜样,以鲜活的事迹感召人”、“讲好红色故事,以深刻的案例打动人”、“建设红色基地,以浓厚的氛围感染人”的“三红”主题教育特色体系,推动主题教育与学校重点工作的融汇贯通,真正实现将主题教育落到实处,走向深入。
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红色教育活动,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载体,“浙江省红色故事会”以“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旨在创新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浙江省红色资源,开展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建设探索,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用富有时代感的方式,讲好新时代的红色故事,补足精神之钙。
这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也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教育。借助“红色故事会”、“红馆”等丰富新颖的主题教育新形式,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将“红色文化”渗透到思政课教学当中,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教育,引导全校党员在参与活动中深刻感受红色历史、革命故事和英雄人物的内在魅力,从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引导党员干部学习案例、创先争优,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实现学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目标。
新闻来源网址:http://qjwb.zjol.com.cn/html/2019-09/27/content_3806583.htm?div=-1
浙江大地上的革命故事
让大学生感动到落泪
全省首个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大学,率先开讲“红色故事会”
本报记者 郑琳 通讯员 石丛珊 石鲜鲜
9月25日下午,浙江理工大学大剧院座无虚席。观众们举着鲜艳的小红旗,神情专注。以红蓝色调为主色调的舞台上,13个栩栩如生的红色故事正在逐次展开。这是学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献礼新中国70华诞、展现浙江省革命和建设时期共产党人英雄模范事迹的“红色故事会”。
就在大剧院外面,浙理工的“红色文化讲习馆”几日前刚开馆,这是全省高校首家“红色文化讲习馆”。作为浙江省最早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校,浙江理工大学在主题教育期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用这种独特的形式,开辟了思政教育的崭新篇章。
比一比谁是
最会讲红色故事的人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在我国伟大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他们有的面对敌人,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有的为新中国的成立,甘于奉献,勇于献身;有的心怀理想,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把自己毕生精力和智慧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9月25日下午,由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理工大学和全省11个地市选送的共13个红色故事,集中到一起,比比看谁才是最会讲红色故事的人。
讲故事的形式新颖多样,情景剧、微话剧、温州鼓词、歌舞、朗诵,甚至还有红色RAP,现场观众目不暇接。
13个故事中有许多耳熟能详的革命先辈,例如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的故事,就是以情景剧《信仰的味道》展示出来的。
1920年2月,陈望道以回乡过春节的名义,在“柴房书屋”开始翻译《共产党宣言》。在义乌分水塘村陈宅旁破陋不堪的柴屋中,陈望道艰苦地进行翻译工作,一日三餐常常由母亲送过来。有一次,母亲特地弄来糯米,包了粽子给他吃,还加上一碟当地盛产的红糖。过了一会儿,母亲在屋外高声问,还要不要再添些红糖,他连声答:“够甜了够甜了。”待到母亲进来收拾碗碟,只见他满嘴的墨汁,不由得哈哈大笑。原来,专心致志地译书的陈望道,竟把墨汁当做红糖蘸着吃了,自己却全然不觉。
嘉兴学院的原创红色话剧《初心》,讲的是嘉兴“红船”以及中共一大的故事。浙理工的微话剧《望湖宾馆的红色记忆》,从大家熟悉的场景展开,讲述了望湖宾馆(原国民党浙江陆军监狱)背后那段不为人知的红色往事。
衢州教育局选送的《等待,等待,黎明终将到来》,依据衢州六烈士的真实事迹创作,截取了六烈士就义前的片段,展示了革命烈士舍生取义、用生命捍卫新中国的英雄气概。该剧以极为震撼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演,获得了本次大赛的特等奖。
创建全省首个
红色文化讲习馆
“‘红色故事会’让我了解了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革命先辈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发生在浙江大地,发生在我的身边。我被前辈们的故事深深打动,好几次都忍不住落泪,它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使命和担当。”浙理工大二学生张可盈说。
实际上,就在“红色故事会”上演的剧场外,是几日前刚刚开馆的全省高校首家“红色文化讲习馆”。这座“红馆”,依托于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研究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创建。场馆总建筑面积约1570平方米,分为孕育厅、发展厅、弘扬厅和成果厅四个部分。
讲习馆按照红色文化发展脉络,通过纵横两条线索,运用文字、图片、表格、实物、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较为全面地呈现了红色文化的历史发展、内涵体系、存在形式、发展规律、弘扬传承,初步构建了红色文化话语体系、表述模式。
红色文化讲习馆里展陈内容注重时代性、区域性,注重浙江元素的融入与呈现,着力于浙江红色文化的发掘与弘扬。
讲习馆功能多元,集展陈、教学、阅读、研习于一体。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带领人民实现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红色文化的展示,担负起宣传科普、研究挖掘、教育教化等功能,致力红色文化弘扬与传播,助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党员,凝聚师生,化育民众。
新闻来源网址:http://qjwb.zjol.com.cn/html/2019-09/27/content_3806581.htm?div=-1
浙江日报:历时9月,一个个红色故事在浙江流淌而出、叩击人心——
红色故事会,为何这样红

浙江共产党员杂志记者 谢庆梅 张东红
9月2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故事大赛在浙江理工大学举行,由全省11个设区市、团省委和浙江理工大学选送的红色故事汇聚到同一幕光影中。一时间,红色的基因于此凝聚,时代的共鸣在此激荡。
历时9个月,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浙江省教育厅、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浙江共产党员杂志社、浙江理工大学等承办的“浙江省红色故事会”,已先后走进嘉兴、杭州、金华、丽水、舟山、绍兴、宁波、衢州、台州等9个设区市。在一场场故事会的深情演绎中,一个个隽永的红色故事流淌而出、叩击人心。
“红色故事会”同时利用浙江党建网直播、浙江新闻客户端和浙江共产党员杂志社所属微信公众号等线上传播渠道,开展红色音视频展播。目前该活动线上线下已累计吸引观众超两百万人次。红色故事宣讲在全省掀起热潮,许多县(市、区)主动和主办方、承办方联系,邀请故事会走进当地。
一场场“红色故事会”中,红色精神汩汩流淌,在时代的推进中彰显出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和强大生命力,激励着浙江儿女不断砥砺前行。
为何要讲红色故事?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空降兵某旅“黄继光连”,一批即将退伍的战士面对黄继光烈士塑像庄严宣誓,向老班长告别。作为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壮举,激励教育了几代人。然而近几年,《黄继光到底是真是假》等类似文章在互联网上叫嚣一时,有人声称黄继光是虚构出来的英雄,网上网下总有一些人披着“还原真相”的外衣,肆意歪曲历史,抹黑先烈,污损英雄。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新时代的红色教育该如何有力反击?
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浙江,这片满是红色基因的热土上,每座山都有故事,每条河都有传奇。
走进舟山,记者见到了1950年初受命潜伏入台湾的镇海籍地下工作者朱枫寄回的最后一封信,信里只有短短7个字:“凤将于月内返里”。然而她却再也没能回来。这次紧急任务让她倒在了新中国成立之初,舟山解放之时。
来到衢州,“衢州六烈士”的故事再次直击内心:1949年4月,林维雁等6位地下党员被敌人残忍地活埋于衢州东门的郊外,牺牲在共和国成立的前夕。她的诗里曾这样写道:“等待,等待!黎明终将到来!”他们平均年龄仅为28岁,用热血和青春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
朱枫、林维雁这些“江姐”式的英雄故事并非虚构或夸大,他们曾真切地活在历史的长河里,活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有血有肉有细节的红色故事,正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辩驳。
现实生活中,由蚂蚁岛居民演绎的情景剧《红色蚂蚁岛》,给了我们最好的启示样本。
每天清晨,舟山沈家门墩头码头,一艘身披红装,印有“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字样的客轮静静地等待着四方的游客。待客轮拔锚起航,船舱内开始播放的黑白纪录片,一下子就把大家拉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一群妇女搓草绳、建海塘,年轻男女摇橹、拉网……一幅幅画面展现的,都是蚂蚁岛人艰苦奋斗创业的场景。
1958年,蚂蚁岛人民创建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不仅留下“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更成就了蚂蚁岛红色旅游的金名片。如今,这个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的小岛,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去年6月13日,蚂蚁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正式开门迎客。“一线一带多点”的红色教育品牌喜迎八方来客,小岛旅游业也迎来了春天。
毋庸置疑,红色故事是当代人最直接、最具象、最近距离接触红色精神的载体,更是一个常学常新、予以人无限启迪的生动课堂。由此,浙江共产党员杂志社全案策划的“红色故事会”应运而生。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停泊在嘉兴南湖上的这条小船,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称为中国共产党的‘母亲船’。”2018年12月20日,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袁晶深情地讲述《一条小船的故事》,带领同学们重温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光荣历程,也开启了“红色故事会”的序幕。
“整个故事会听下来,让我热血沸腾。”在听完首场红色故事会,嘉兴学院刚转为中共预备党员的学生田钧懿感慨地说:“我们只有付之以奋斗的青春,才能不辜负这个好时代。”
“赓续红色基因,是对抗历史虚无主义、汲取前行动力、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能引领人们在多元文化的复杂交织中增强文化自信,坚定思想定力。”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王祖强表示,要让广大党员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汲取营养,凝聚力量,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感知时代责任。
怎样讲好红色故事?
内容贴近、形式创新、利于传播
讲述红色故事简单,讲好却并不容易。内容贴近、形式创新、利于传播,成了最优先考虑的关键词。
“红色故事会”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用身边故事教育身边人,让红色精神传承深入人心。
8月,第9号台风“利奇马”来袭,这场超强台风打乱了“红色故事会”走进临海活动的节奏。接连十多天,导演、演员们抛开创作和排练,纷纷进村入户,清扫垃圾,不眠不休。不仅如此,整个临海乃至浙江各地的党员和群众都守望相助。迎风而上、逆风而行,一群“最可爱的人”用最平凡的坚守,守住城墙,守住家园,守住了希望。这不就是身边最动人的故事吗?项目组当即决定将这个故事搬上“红色故事会”的临海舞台。
“风起时,从太平洋到江南的距离,猛然逼近,酣睡的台州府在呼号中惊醒。”8月29日,当原创配乐诗朗诵《风起时》在演播厅内响起,大屏幕上一张张救援照片滚动展播,台下观众的眼里都满含热泪。
著名影视演员、歌手、电视主持人朱珠还推掉档期,专程从北京赶到临海,讲述爷爷朱虚之的故事。在她看来,讲好这个故事比什么都重要。朱虚之是临海籍的开国少将,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无线电大队副大队长。当无线电波声在剧场里回荡,当“平型关大捷”的欢呼声响彻上空,红色精神的感染力让孙女朱珠在口述时几度热泪盈眶。她说:“爷爷的故事给了我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会把爷爷的故事继续讲下去,传承好他身上的红色基因。”
创新演绎形式,“红色故事会”更走心。
故事会不再局限于故事讲述,诗词吟诵、情景再现、歌舞演出、红色RAP等演绎形式被搬上舞台。融入当下的艺术表达形式,红色故事的演绎变得多层次、立体化,也更能“沁”入观众的内心。
“以前我只在书本上看过红色故事,原来红色故事还可以这样演!”在观看了话剧《不屈的潘香凤》,丽水莲都区刘英小学学生王昊惊叹道。通过光、声、影等舞台艺术的运用,红色故事的诠释被赋予更大的创作空间。比如,即将走上刑场的女交通员潘香凤,与被捕前的自己“隔空对话”;面对敌人时,她不惧牺牲的坚毅;与母亲告别时,她无比眷恋……想到她只是一个22岁的姑娘,在场观众忍不住落泪。不再是空洞和虚幻的形象,英雄、烈士通过更鲜活的呈现方式,走进了观众心里,贴在了观众心上。
形式创新、声情并茂,红色故事直击心灵的能量超乎想象。
“情景剧《饮水思源 感恩奋进》这个节目彩排了几次,我就掉了几次泪。”这个改编自北仑城湾水库建设者的故事,让后台的工作人员周颖记忆深刻。它讲述的是一位建设者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甚至献出生命的真实故事。通过舞台剧的艺术转化,人物故事的冲突和张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场观众纷纷落泪,深刻领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仅靠几场红色故事会入学校、下基层,红色精神的传承力度显然不够。融媒体传播拓宽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获得提升。
红色故事宣讲不再局限于几尺舞台,学校课堂的投影前、机关单位的电脑上、党员群众的手机里,都能同步收看到现场直播。多场“红色故事会”网络直播观看人数超10万。在走进丽水活动中,丽水市组织全市17.6万党员干部在线观看了直播;在走进武义活动中,武义县教育局将其作为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全县中小学生同步收看直播。
在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上,红色故事的音视频传播活动同步开展。一位粉丝在微信后台留言说:“现在每周二、周五是我期待的日子,因为红色故事音频又要更新啦!”互联网传播渠道为红色精神深入生活安上了触角,红色精神从平面的符号、理念,变成向我们走来的一个个时代英雄,变成我们身边鲜活的日常。
如何讲出时代内涵?
有效实现红色资源价值转化
如何让红色故事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辉煌夺目的光芒?
今年7月3日下午,“红色故事会”走进宁波北仑区。“这些东西比我的生命还要珍贵!我还在找地方能把它们藏好,等革命胜利,再把它们上交给党……”在宽敞明亮的“张人亚党章学堂”舞台上,话剧《守者无悔》拉开帷幕,来自该区霞浦学校的孩子们,用饱含热情的表演,带领现场400余位青年党员代表、学生代表走进了党章守护者张人亚的无悔初心。
我们看到的,是观众炽热的目光和舞台上下的共情;我们看不到的,是北仑在挖掘红色故事的过程中,探寻到了一条红色资源转化的路径。
为讲好张人亚的红色故事,北仑区委成立专门的协调小组和寻访小分队搜集史料,形成了报告文学《信仰的足迹——寻访张人亚》;区里还集中打造了20个“红色基因传承基地”和6条北仑初心体验线路……实现从“一点红”到“全面红”。
9个月来,随着“红色故事会”不断走进各地,多地党委、政府充分意识到,他们不仅要讲好红色故事,更要有效实现红色资源价值转化,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增强新时代的红色文化自信。
在走进嵊州活动中,民族号手任光、石璜缴枪、第一党支部等多个嵊州元素被搬上舞台。借“红色故事会”的契机,嵊州决定对当地红色资源加强保护和开发,将红色资源与党性教育、爱国教育、“五星3A”创建相结合,打造红色旅游线路,打响嵊州红色旅游品牌。
在丽水,“红色故事会”与“浙西南革命精神”有机融合,并以多种形式走进校园。除“红色故事说起来、红色歌曲唱起来、红色经典诵起来、红色研学走起来”等系列活动的陆续开展,《红色乡土》《红色记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之红色丽水》等多个校本课程,还将“浙西南革命精神”编入课本,作为重要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武义县积极探索“党史教育进课堂”,挖掘本土党史故事和人物编写教材;开化县编撰了以连环画形式的乡土教材,让群众看得懂、学得进,讲好开化的“红色传承、绿色发展”故事……
浙江理工大学依托全国第一家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研究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创建“红色文化讲习馆”,运用文字、图片、实物、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全面呈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伟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红色文化。
在时代浪潮下,红色资源正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为新时代新征程积蓄更加强大的发展力量。
新闻来源网址:http://zjrb.zjol.com.cn/html/2019-09/26/content_3269178.htm?div=-1
浙江红色故事会大赛举行
重温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
记者 聂伟霞 浙江共产党员杂志记者 安佳璐 通讯员 石丛珊
本报杭州9月25日讯 (记者 聂伟霞 浙江共产党员杂志记者 安佳璐 通讯员 石丛珊) 9月25日,由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省教育厅、团省委、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主办,浙江共产党员杂志社、浙江理工大学等承办的“浙江红色故事会大赛”在杭举行。
由全省11个市和团省委、浙江理工大学等选送的13个精彩节目同台共演,用红色故事展现浙江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
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大赛从原创红色话剧《初心——南湖上的那条小船》拉开帷幕,穿过历史长河,重温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伟大时刻;话剧《守护》生动再现张人亚守护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等的真实场景;武义县武川小学和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51名师生用舞台剧《把一切献给党——徐英烈士的大写人生》致敬革命先辈的一生……13个节目多层次、立体化演活了红色故事,串联起我省红色教育的丰富资源。
“大赛节目形式创新,把红色故事讲出了时代新内涵。”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锋民说,以红色教育承载革命先辈的崇高思想、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创新真实生动、感染力强的教育方式,使得思政教育更具创新性、趣味性、实践性、导向性。
“浙江省红色故事会”自2018年12月启动以来,先后走进9个市的学校、红色教育基地开讲,各地共选送70多个节目,已累计吸引观众200万人次以上,在全省掀起了讲述红色故事的热潮。
新闻来源网址:http://zjrb.zjol.com.cn/html/2019-09/26/content_3269223.htm?div=-1
浙江新闻联播:“浙江省红色故事会”大赛总决赛在杭举行

浙江新闻联播:http://newsapp.cztv.com/clt/publish/clt/pzx/share/video/index.jsp?c=6054497&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光明日报客户端:浙江省红色故事会大赛举行
光明日报客户端 陆健
9月25日,浙江理工大学大剧院内红歌嘹亮,掌声此起彼伏。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浙江省教育厅、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主办的浙江省红色故事会大赛正在举行。
来自全省11个市、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理工大学等选送的13个精彩节目同台共演,展现浙江省红色故事的魅力,浙江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
大赛在原创红色话剧《初心——南湖上的那条小船》拉开帷幕,全景呈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历程,带着大家穿过历史长河,重温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伟大时刻;话剧《守护》生动再现张人亚守护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的真实场景,这也是全国首部刻画张人亚的大型红色题材话剧;武义县武川小学和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51名师生用舞台剧《把一切献给党——徐英烈士的大写人生》致敬革命先辈的一生……13个节目艺术表达形式多样,演绎动人,多层次、立体化演活了红色故事。串联起我省红色教育的丰富资源。

“大赛节目形式创新,把红色故事讲出时代的新内涵。”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锋民说。以红色教育承载革命先辈的崇高思想、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创新真实生动、感染力强的教育方式,使得思政教育更具创新性、趣味性、实践性、导向性。
浙江省红色故事会自2018年12月启动以来,先后走进杭州、嘉兴等九个市的学校、红色教育基地开讲,各地共选送70多个节目。同时,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在浙江党建网设置专题网页、微信公众号音频推送、走进各地市现场演绎等多种形式,生动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在浙江的沃土上汲取营养,凝聚力量,引发轰动效应。目前,线上线下已累计吸引观众两百万人次以上,在全省掀起了讲述红色故事的热潮。(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陆健)

新闻来源网址:http://share.cloud.gmw.cn/yunmei-share/?shareTitle=%E6%B5%99%E6%B1%9F%E7%9C%81%E7%BA%A2%E8%89%B2%E6%95%85%E4%BA%8B%E4%BC%9A%E5%A4%A7%E8%B5%9B%E4%B8%BE%E8%A1%8C&shareImg=https://s.cloud.gmw.cn/2016/json/upload/resources/image/2016/12/13/6100070.png&shareDes=&sourceUrl=http://s.cloud.gmw.cn/gmrb/c/2019-09-25/1307547.shtml&articleId=1307547&token=924db906213b2cfadc659215f91b94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