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浙江日报》、【学习强国】、人民网、光明网、浙江新闻客户端报道我校建工学院学子手作年代样板间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发布时间:2019-09-20 作者与来源:《浙江日报》、【学习强国】、人民网、光明网、浙江新闻客户端  浏览次数:

9月20日,《浙江日报》、【学习强国】、人民网、光明网、浙江新闻客户端报道我校建工学院学子手作年代样板间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原文如下:


学习强国:浙江理工大学师生制作各年代样板间 还原70年“家的味道”

作者:赵磊 柴田 石丛珊 从四十年代的土灶台、煤油灯,到六七十年代的太师椅,八十年代的组合家具;从黄土高原的窑洞,水泥房到钢筋混凝土的公寓别墅,从红木家具的典型中国风,到现代简约、豪华欧式……

近日,在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举办的第二届红色文化节上,由该学院70余名党员师生制作的“我的国,我的家”主题样板间模型亮相后,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目光。这7个不同年代的手作样板间模型,还原了从上世纪40年代至今的“家”的不同风貌,制作历时3个月,是师生们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的青春礼物。

“住房条件的改善,记录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变迁,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好见证。选择这个主题,因为家是每一个中国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参加活动开幕仪式的浙江理工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周文龙说。

为制作样板间模型,浙江理工大学师生浏览了大量图片,查阅了各种文献资料,最终构想出7个不同年代的样板间布局。方案确立后,大家利用软件进行单个建筑物和整体规划的沙盘建模,并将完成的电子模型发给工厂进行模型雕刻、加工、制版,最后依照电子模型和实物图拼接组装各个零件。为尽可能体现年代感,还原真实的效果,师生们别出心裁地制作了各种精致小巧的摆件及家具。竹编的簸箕、笤帚、土炕上的花棉被、墙上的毛主席画像、缝纫机、热水瓶,曾经伴随一代代人的生活记忆逐渐清晰起来。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的巨变,记录着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见证着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一座座不同风格建筑,折射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不同发展阶段,叙说着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中国故事,向世人展示出中国建筑文化的魅力。

浙江理工大学校党委书记吴锋民说,“通过亲身参与、亲手制作,在过程中了解经典红色文化红色故事,感受祖国发展的巨大变迁,能够促使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化思考、有所感悟,这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活动也是我们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很好载体。”

新闻来源网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tudy_comment_disable=1&art_id=14355625945387448203&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浙江日报:浙理工学子手工制作7个年代的“样板间”

“家”的变迁,折射社会发展

本报杭州9月18日讯 (记者 马悦 通讯员 石丛珊) 不到1平方米的手工制作“家”里,充满年代感的土灶台、煤油灯、太师椅勾起老师们的回忆;从草屋瓦房到筒子楼、单元房再到如今的公寓楼,同学们纷纷感叹国家快速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

9月18日,在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举办的第二届红色文化节上,由该学院70余名党员师生制作的“我的国,我的家”主题样板间模型亮相后,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目光。这7个不同年代的手作样板间模型,还原了从上世纪40年代至今的“家”的不同风貌,制作历时3个月,是师生们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的青春礼物。

“住房条件的改善,记录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变迁,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好见证。我们选择这个主题,因为家是每一个中国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仰滢说。

制作样板间模型,摆在同学们面前的首要难题,是如何区分不同年代特征,还原当时的原貌。为此,同学们在网上浏览了大量图片,查阅了各种文献资料,最终构想出7个不同年代的样板间布局。方案确立后,大家开始用SU、CAD等软件进行单个建筑物和整体规划的沙盘建模,并将完成的电子模型发给工厂进行模型雕刻、加工、制版,最后依照电子模型和实物图拼接组装各个零件。

为尽可能体现年代感,还原真实的效果,同学们别出心裁地制作了各种精致小巧的摆件及家具。竹编的簸箕、笤帚、土炕上的花棉被、墙上的毛主席画像、缝纫机、热水瓶,曾经伴随一代代人的生活记忆逐渐清晰起来。

样板间项目负责人之一、2017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王璐楠,去年曾到陕西的窑洞参观,这次经历给了她很大的创作灵感。“在制作窑洞墙壁时,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调漆,终于调到了接近土地的颜色。”她说,同学们对这次活动都抱着严谨负责甚至苛求完美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这些精美逼真的模型作品。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锋民表示,通过亲身参与、亲手制作,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经典红色文化,感受祖国发展的巨大变迁,能够促使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入思考、有所感悟,这是最好的思政课教育。

此前,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学院学生参与手工制作红船模型、历届中共会址模型、改革开放地标性建筑物模型,手绘各省红色旅游地图等系列活动。

新闻来源网址:http://zjrb.zjol.com.cn/html/2019-09/19/content_3266789.htm?div=-1

人民网、光明网:浙理工学子手作年代“样板间”

还原新中国成立70年“家的味道”

(通讯员石丛珊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陆健)从四十年代的土灶台、煤油灯,到六七十年代的太师椅,八十年代的组合家具;从黄土高原的窑洞,水泥房到钢筋混凝土的公寓别墅,从红木家具的典型中国风,到现代简约、豪华欧式……近日,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70余名党员师生们发挥专业专长,以“我的国,我的家”为主题,历时三个月时间,制作还原了从40年代至今的七个不同年代的样板间,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住房条件的改善,记录了新中国70年来的发展变迁,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最好见证。”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仰滢说,“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从始至终,家都是每一个中国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制作样板间,摆在同学们面前的首要难题是如何区分不同年代,还原当时的原貌。为此,同学们在网上浏览了大量图片,查阅了各种文献资料,最终构想出七个年份的样板房布局。

方案确立后,大家开始用SU、CAD软件进行单个建筑物和整体规划的沙盘建模,并将完成的电子模型发给工厂进行模型雕刻、加工、制版,最后依照电子模型和实物图拼接组装各个零件。

为了尽可能体现年代感,还原真实的效果,同学们别出心裁地制作了各种精致小巧的摆件及家具。竹编的簸箕、笤帚、土炕上的花棉被、墙上的毛主席画像、缝纫机、热水瓶,曾经伴随一代代人的生活记忆逐渐清晰起来。

样板间项目负责人之一,17级土木工程专业的王璐楠去年曾到过陕西的窑洞参观,这次经历给了他很大的创作灵感。“在制作窑洞墙壁的时候,我们调了很久的漆,终于调到了接近大地的颜色。”王璐楠说,“大家对这次活动都抱着严谨负责甚至苛求完美的态度,才制作出这些精美逼真的模型作品。”

据了解,这批样板间将亮相学院举办的第二届红色文化节,面向全校师生展出,后期,样板间模型还将走进周边社区,向居民们展出。

此前,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学院学生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已经参与了手作红船模型、历届中共会址模型、改革开放地标性建筑物模型、手绘全省红色旅游地图等一系列活动。

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锋民说,“通过亲身参与、亲手制作,在过程中了解经典红色文化红色故事,感受祖国发展的巨大变迁,能够促使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化思考、有所感悟,这是最好的思政课教育。”

新闻来源网址:

光明网:http://share.gmw.cn/local/zj/2019-09/20/content_33175370.htm?from=singlemessage

人民网:http://zj.people.com.cn/n2/2019/0919/c370990-33370389.html?from=singlemessage


浙江新闻:还原家的味道!浙理工学子手作年代样板间献礼新中国华诞


记者 马悦 通讯员 石丛珊 不到1平方米的手作“家”里,充满年代感的土灶台、煤油灯、太师椅勾起老师们的回忆;从草屋瓦房到筒子楼、单元房,从胡同口再到如今的公寓楼,学生们感叹国家快速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

9月18日,在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举行的第二届红色文化节上,由该学院70余名党员师生制作的“我的国,我的家”主题样板间模型一经亮相,就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目光。这7个不同年代的手作样板间模型,还原了从40年代至今的“家”的不同风貌,制作历时3个月,是师生们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的青春礼物。

“住房条件的改善,记录了新中国70年来的发展变迁,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最好见证。我们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家是每一个中国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仰滢说。

上世纪60年代样板间模型

制作样板间模型,摆在同学们面前的首要难题,是如何区分不同年代,还原当时的原貌。为此,同学们在网上浏览了大量图片,查阅了各种文献资料,最终构想出7个不同年代的样板房布局。方案确立后,大家开始用SU、CAD软件进行单个建筑物和整体规划的沙盘建模,并将完成的电子模型发给工厂进行模型雕刻、加工、制版,最后依照电子模型和实物图拼接组装各个零件。

为了尽可能体现年代感,还原真实的效果,同学们别出心裁地制作了各种精致小巧的摆件及家具。竹编的簸箕、笤帚、土炕上的花棉被、墙上的毛主席画像、缝纫机、热水瓶,曾经伴随一代代人的生活记忆逐渐清晰起来。

上世纪70年代样板间模型

样板间项目负责人之一、17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王璐楠,去年曾到陕西的窑洞参观,这次经历给了他很大的创作灵感。“在制作窑洞墙壁时,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调漆,终于调到了接近大地的颜色。”她说,同学们对这次活动都抱着严谨负责甚至苛求完美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这些精美逼真的模型作品。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锋民表示,通过亲身参与、亲手制作,在过程中了解经典红色文化红色故事,感受祖国发展的巨大变迁,能够促使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化思考、有所感悟,这是最好的思政课教育。

总.jpg

据了解, 此次的主题样板间模型在学校展出后,还将走进周边社区。此前,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学院学生已经参与了手作红船模型、历届中共会址模型、改革开放地标性建筑物模型、手绘全国各省红色旅游地图等一系列活动。

新闻来源网址: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290296&from=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