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杭州网报道了我校俄罗斯留学生唐曦兰的事迹。
原文如下:
19岁俄罗斯美女杭州留学5年后 身份竟然变成了……
杭州日报 记者 钟玮 视频 杨子健 廉笑尘
她叫巴达列娃·阿娜斯塔西亚,1995年在俄罗斯出生;她也叫唐曦兰,2014年在杭州留学。
“唐曦兰”,是一位教中国古代文学的老师取的,意思是大唐晨曦中的一朵兰花。
这次采访,是在金华浦江完成的。
浦江,唐曦兰并不是第一次去,但以“乡村代言人”的身份去,却是第一次。
一个俄罗斯的姑娘,怎么就成了中国乡村的代言人了呢?
从小在俄罗斯的农村长大
只身来杭留学,本科提前毕业后读研
唐曦兰的家乡在俄罗斯一个中部城市——梁赞,距首都莫斯科400多公里。
从小,唐曦兰跟着姥姥姥爷在俄罗斯的农村奔萨长大,那里平原广阔,有着大片的森林。
夏天,姥姥带着她去郊外森林采蘑菇和草莓,带她去河里游泳,姥爷总是深沉寡语,喜欢静静地坐着钓鱼。
2013年,高中毕业后的唐曦兰独自去吉林长春学了一年汉语,随后成功申请到了浙江理工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
2014年7月盛夏,她第一次来到杭州。
“第一次到下沙,晚风吹得很大,感觉四周好荒凉,印象太深了。但现在变化好大,完全不是以前的样子了。”她说。
唐曦兰在理工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班里就她一个外国人。
第一堂课,唐曦兰就接触到了中国古代文学,《诗经》、《战国策》等等,感觉“特别难”。
不过,她有的是机会与身边的中国人交流请教,“以前在俄罗斯学中文,我都不大敢说中文,因为没人听,也没人听得懂,超尬”。
但现在,千万别怀疑她的中文能力。她知道biangbiang面,会说“懵圈”,哪怕你用网络上“外国人中文考试”里“我去”、“我不去”的段子考她,她也照答不误。
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薛亚军教授还记得,这姑娘大一刚进来的时候,手里拿的就是英文版《论语》,经常找他讨论古诗词。
唐曦兰大二开始学写古诗(绝句),先用俄文写下来,再把它翻译成中文,后来更多地喜欢写现代诗。在装订成册的50多首诗集里,她很多次把自己写进烟雨江南的杭州,拿着油纸伞,荡漾轻舟,诉说自己与杭州的缘分......
2017年,她提前一年修满了本科学分,先毕了业,把班里的中国学生都惊到了。
毕业后,唐曦兰选择了继续在浙江理工大学攻读艺术学理论专业的研究生,今年研二。
爱写诗,让她跑遍浙江乡村
“一生渴望与你相逢”
在杭州念书,唐曦兰常跟着老师去浙江的农村参观调研,金华、武义、浦江、义乌、兰溪......去过的地方很多很多。
对于写诗的热情就在一次次乡村行后,愈发强烈,这种热情反过来又激发了她深入了解乡村的念头。
2017年6月,唐曦兰参加了第五季“海外学子走进古村落”活动,在金华琐园村待了21天,住在当地村民的房子里,吃清淡的农家菜。
在村里,她和同学们都领到了课题,研究怎么保护老旧古建筑,她们还帮村里做了一系列新地图,讨论怎么让村民们学会用电子商务把农产品卖出去。
傍晚闲下来的时候,她会和同学去旁边的农村走走。
夕阳下,乡间风景静美,凉风习习,她和初识的新朋友散着步,聊着天,闲适的心境至今难忘,以至于她在《金华乡间》一诗里写:“此处,我是客人,可是一生渴望与你重逢。”
在她的诗册里,《秋雨的巷》、《嵩溪的梦》、《游人纪念春节》、《远方小镇》等描绘浙江乡村景致的现代诗,到处都是。
遭遇乡村创业最琐碎的实际
“做乡村像谈恋爱,要磨合”
想把农村变成更国际的地方
今年3月9日,唐曦兰从杭州出发前往义乌和浦江。这不是她第一次去那两个地方,但以“乡村代言人”的身份去,却是第一次。
早晨9点,义乌李祖村稍显冷清,难得出了点太阳,村民在自家阳台前晒着被子,老人家坐在门前择菜。有人看到村里来了个高个子外国姑娘,转身打量。
唐曦兰笑脸盈盈,走向了村委办公室。
李祖村的创客会议开了两个多小时,一直到中午饭点。
全是创客们创业初期最琐碎的问题——
“老是下雨,我那墙漏水导致没法开店,能不能优先安排解决下?”
“我的店刚开不久,房东一直来干扰,这让我怎么搞搞?”
“大家都是作为创客来当掌柜的,都比较关心之前说起的工作室装修补贴,怎么给?”
中途唐曦兰去了趟洗手间,跟我在走廊里打了个照面。“我其实想说点话。”她轻声说,“但是想想有点不好意思了。”
“我很同意村长的观点。在乡村里,不光是年轻人在当创客创业,其实村里、政府做这件事也是创业。大家都是没做过的,像是谈恋爱,要不断磨合。”她说。
李祖村的会议结束,唐曦兰在村里走了走。溪水边村妇蹲在石阶上洗衣服,四五岁的孩子在明堂里跑着嬉戏。她停下来静静看着......
下午1点,唐曦兰到达浦江县新光村廿玖间里乡村旅游创客基地。这里比起李祖村,已颇具规模,被认为是当地乡创的代表。
“我做过功课,这里以前是水晶加工村,后来浙江五水共治,新光村就升级了。”她向我介绍。
在廿玖间里,唐曦兰受老朋友之邀上台客串了一次驻唱歌手,唱的是中文流行歌曲,蔡健雅的《别找我麻烦》,曲调轻松欢快,她觉得有点俄罗斯风。
音乐响起,村民、游客们聚在一堂,掏出手机拍视频。有人低声赞叹:这个美女,中文这么6!唱完,她下来悄悄说,“其实我还会唱《康定情歌》,你听过吗?就是跑马溜溜的山上......”她哼起来了,“我知道这种山歌年轻人一般不听的。但是唱这个,就真的太不好意思了啊……”
傍晚,唐曦兰在新光村四处溜达,看从明清时代留下来的古民居。她刚刚去体验了廿玖间里周正、周荷英兄妹工作室里的传统刻印,是《西游记》里的角色年画印。
她鼓捣了半个多小时,觉得很有意思。
她慢慢走着,告诉我自己的一点想法:“其实走在农村里很多人都会觉得外国人很新奇,我想在李祖或新光村做一个国际留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让外国人了解中国农民现在的生活,也让村民有机会见到更多外国文化,大家多交流合作,甚至一起开工作室,这样农村就变成国际化的地方了。”
“当然,我还需要多做一些调研。”她补充道。
巷子里摆摊的老妇给她递了一片自家烘出来的番薯糕,“美女,吃一个,很好吃的!”
淳朴的村民让她怀念儿时的时光
想念家乡亲人时就写诗
村里淳朴的老人让唐曦兰想起了自己和农村里的姥姥姥爷在一起的时光。
“姥姥出生在1940年,她的爸爸和德国人打过仗。小时候她常跟我说,从前日子很苦,没有肉吃,只能每天去河边钓鱼。她和我分享很多她年轻时的事,在哪里上学,哪里工作,去过什么地方。”她说,“姥姥就像我的好朋友,她总是跟我强调,一定要珍惜父母,要好好照顾父母,不要惹他们生气,因为等到他们走了,你也没有其他人好照顾了。”
这些话当时不觉得深刻,只身在中国多年,姥姥姥爷相继去世后,唐曦兰越来越明白它的分量。
在杭州第三年的时候,有一回她忽然想念家乡、亲人,写了首诗《今天做了一个梦》:
今天做了一个梦,
碧云美好布满山前。
我在野外慢慢悠悠,
一望无边,景色那么抢眼。
树上听到鸟鸣声,
吸一口新鲜的春天。
醒来!在夜天的星海里,
看到家人脸上的笑颜。
我所深爱的故乡,
郊外极美,天空湛蓝。
故丘密林像神仙世界一般,
那些边缘无比芳香新鲜。
离了这些,我能不纪念?!
感恩此生与你同行。
无穷无尽美丽的蓝色天空,
永世留在我不负的韶华里。
现在所做的也是为了父母
“他们垂垂老去,我想多分担一些”
在杭州的5年里,唐曦兰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上课、看中国文学、写论文、写诗里度过。她不理解,为什么本科的时候身边很多中国学生上课喜欢睡觉。
生活费是她对面最大的难题,除了奖学金外,她还会参加一些实习,作为生活来源的一部分。之前,她在杭州市区一家教育机构做过一段时间兼职,每天早晨从下沙挤一小时地铁去龙翔桥,然后再返程。
即使辛苦,她也没打算问爸妈要,“因为在我们国家,18岁以后就是成年人了,很多事都是自己要掌握的事。”
唐曦兰告诉我,在俄罗斯她的同龄人大多数已经结婚、怀孕生子了。爸妈也会催婚,这是普遍现象,但她准备再让自己的路走得好一点,为父母分担多一些。
“其实像我现在做一些创新创业的项目,也是为了我的父母吧。就是不想让他们花自己的钱,如果将来我赚到钱,我来给他们花钱,给他们更好的将来。”她停了一会儿,整理了一下思路,“不应该让你的父母变老,而你什么都没有做。因为我是父母唯一的孩子,没有其他人来给他们帮忙。我慢慢意识到,也许哪一天我起床发现自己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他们只会垂垂老去……”
今年元旦,唐曦兰没有回国过新年。中国的春节,她也在学校里忙着准备硕士毕业论文。
父母为了联系女儿,已经习惯了用微信,和大多数中国爸妈一样,虽然没什么事儿,他们总会问在做什么?吃过了没?论文写得怎么样?并且叮嘱她好好休息,穿暖和一点。这种再平常不过的联系,不琐碎,反而安心。
中国情结或许很早就扎根
现在,中国乡村充满奥秘令她着迷
唐曦兰回想起来,自己的中国情结或许很早就扎下了根,“小时候我喜欢跟爸爸看李小龙、成龙的电影,对我影响很大。我们家还有很多俄语版的中国哲学书,像孔子、庄子、孟子,爸爸会看,也会讲给我听。那时候我就觉得中国真是个奥秘的国家,很想真正深入去了解一下。”
现在,唐曦兰也觉得中国乡村充满奥秘。那些被她写进诗里的古村老人、河畔黄昏、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都令她深深着迷。
“我知道,中国的农村里大部分年轻人想去大城市发展,读书、找工作、赚钱,但是我觉得不管你在哪里,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是多幸福的事。”她说,“我听说,中国的政策对农村的发展是很重视的,俄罗斯也是一样,慢慢有人渴望去农村生活,因为城市里的节奏太快了。我们西方哲学里讲,要在现在生活,今天才是你最好的一天。在乡村把每一个今天过好,一切都会好的。”
黄昏,唐曦兰暂别夜幕下灯光闪映的乡村,她将搭车去往义乌火车站,回杭州。
这两天她感冒了,她说,刚熬过南方比俄罗斯零下几十度还恐怖的湿冷,却被春寒击中了,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也要请大家保重身体。
新闻来源网址:http://hznews.hangzhou.com.cn/shehui/content/2019-03/14/content_7161369_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