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浙江新闻报道了我校与象山共建现代针织研究院。
原文如下:
象山牵手理工大学共建现代针织研究院 省人社厅力推专家精准服务
4月12日,在省人力社保厅推动下,“浙江理工大学象山现代针织研究院”挂牌成立,同时,象山县政府与浙江理工大学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共建浙江理工大学专家服务基地(象山),举行针织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专题论坛。这是省人力社保系统联动支持我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一次积极探索。
建立服务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象山县为何牵手浙江理工大学,针对产业共建研究院?省人力社保厅如何“牵线做媒”,促成双方“牵手结亲”?
这要从2016年初讲起,为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省人力社保厅启动实施“企业人才工作联系制度”,并于当年9月,组织首批专家到象山服务时,提出了服务活动常态化,共建专家服务基地的设想。
2017年3月,建立了首个省级专家服务(象山)基地,象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既有远期实施目标,又有详细工作部署,通过连续三轮结对,已邀请组织97位专家服务110余家企事业单位,达成70个合作项目,结成57对师徒。专家服务基地这个模式,成为地方引才育才留才的有效载体。
聚焦针织产业,助力改造提升
伴随专家服务的深入,省人力社保厅开始锁定象山县针织产业。象山是“中国针织名城”,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全县拥有针织服装生产企业700余家,其中规上针织企业179家,占全县规上企业数的36%;产值超百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外贸出口额80余亿元,占全县外贸出口额的50%左右。然而,在创新能力弱、人才匮乏、管理传统、研发落后等制约下,象山针织严重依赖外贸代加工,经济效益低下,出口额逐年减少,2017年同比下降20%左右,整个行业亟待奋起突围、转型提升。
去年9月,省委专门在绍兴召开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作推进大会,省委书记车俊强调,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是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的使命要求,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两化深度融合”浙江实践的重大举措,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两个高水平”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民营经济新飞跃的必由之路。省人力社保厅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结合自身职能,出台了《关于系统联动支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通知》,要求集全系统之力支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此次推进象山牵手浙江理工大学就是具体行动。
推进校地合作,建立长效机制
省人力社保厅对象山县针织传统制造业开展多次调研,企业反响热烈。“兄弟服饰”、“谊胜针织”、“甬南时代”等针织企业代表均表示渴望政府搭建创新服务平台,与高层次专家“结亲”,建立长期合作,破解转型瓶颈。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力。通过多方联系,反复对接,省人力社保厅成功帮助象山县牵手浙江理工大学——这所纺织产业特色知名高校,“浙江理工大学象山现代针织研究院”也应运而生。
据悉,象山研究院按照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实行企业化运作,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力争成为象山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科技支撑力量,成为我省一流、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将在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时尚文化创意设计等领域建设3至4个研究所、1个技术转移和应用中心、5至8个科技创新团队,力争培养1至2个包括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众创空间在内的科研创新平台。大力推进校内专家与象山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组织科技人员为企业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培训、技术评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代理等服务。
在此基础上,以创意设计和技术创新为主线,组建一支拥有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内的40至50人研发团队,着力攻克针纺织服装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以创建“中国时尚针织特色小镇”为契机,构建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努力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
省人力社保厅将继续发挥职能作用,做好政策供给、平台打造和服务保障,为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切实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新闻来源网址:https://zj.zjol.com.cn/news/915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