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科技日报社主办的《大学生科技报》报道了我校探索产学研合作特色发展之路。
原文如下:
把技术送到企业 把成果放进车间 浙江理工大学探索产学研合作特色发展之路
今年以来,浙江理工大学教授潘骏更忙了。除了授课时间,同事们在校园里基本看不到他的身影。更多的时间,他都在绍兴上虞,奔波于各家企业之间。
这样的变化缘于他名片上的一个新身份:浙江理工大学上虞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上虞工业技术研究院是浙理工与上虞政府共建的实体研究院,旨在依托高校优势学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浙理工通过成立科技服务中心,设立地方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不断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模式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思路、新举措,取得良好效果。
2009年,学校科技服务中心被评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浙江省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今年,浙江理工大学被批准为浙江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首批示范单位。
实体研究院为地方“问诊送药”
浙江理工大学上虞工业技术研究院于2016年8月正式注册运行,以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构为目标。
在上虞,浙江理工大学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学科与科研团队力量,针对特色产业,筹建了风机与气动装备研究所、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所、纺织化学与日用化学研究所、现代染整技术研究所等四个研究所,为地方特色经济“问诊送药”。
“高校把研究机构放在地方,与地方产业需求吻合,跟企业精准对接。”潘骏介绍,企业家门口的实体研究院在很大程度上补齐了地方研发能力不足的短板。
研究院建好了,如何做好科研服务?潘骏表示,研究院探索了一系列举措,如企业双方共同投入、受益共享的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的合作方式等。“我们按市场化机制来搞科研,符合企业规律,从而能很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不仅在上虞,湖州、新昌县、瓯海……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选择与浙江理工大学共建实体产业研究院。此外,该校还在浙江建立了16个技术转移中心。
“在地方建立产业研究院,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陈文华告诉记者,理工大学在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有很多。
如在新昌,理工大学胡旭东团队就帮助新昌鹤群机械有限公司成功上市。针对上虞的风机产业,学校发挥学科优势,针对性地加强研发在高铁上使用的高端风机。一旦成功,将帮助上虞风机产业脱胎换骨,产业质量也将大幅提升。
双轮驱动让教师走出“象牙塔”
研究院运转的原动力来自于学校的教师团队,让教师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地方产业所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无疑至关重要。
早在2008年,浙江理工大学就成立了科技服务中心。这一中心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要释放教师团队的科研能量,做好产学研合作服务。
“各科研载体都制定了相关制度,意在通过经济利益的分配,调动教师服务企业、研究院的积极性。”浙江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琪介绍。
以上虞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例,科研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经济效益等收益按项目组80%、研究院20%的比例分配。
即便有经济利益上的驱动,以往很多教师也不愿做产学研,因为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更多是论文和课时等。
新闻来源网址:http://www.stdaily.com/dxskjw/kejibao/2018-01/05/content_6185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