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央广网报道了我校学生组建“伯牙书社”公益捐书的事迹。
原文如下:
毕业二手书有效"共享" 浙理工"伯牙书社"三个月回收近5000册
央广网杭州7月5日消息(记者 傅炜如)每年毕业季,各大高校宿舍楼下“卖书”场面异常火爆,论斤卖给收废品的、直接卖给二手书店的、扔在寝室让宿管员处置的……曾经高价购入的教材、复习资料,如今只能廉价处置或随意丢弃。
在“共享”盛行的时代,毕业生的二手书如何实现有价值的“共享”?浙江理工大学大三学生周玉林就和同学自发组建了“伯牙书舍”。“2016年毕业季,我亲眼看着大批的专业书籍被丢进垃圾桶。还有很多书以3毛的价格出售,然后又高价卖给我们学生,让我很心痛。”这让当时大二的周玉林下定决心,与小伙伴们一起联合各个学院发起“伯牙书舍”。
线上线下结合运营 三个月回收书籍近5000余册
取名“伯牙”,引用了“伯牙遇子期”之典。周玉林说:“我们希望每本书都能够遇见相投之人。”今年3月,“伯牙书社”正式成立,短短三个月间,书籍回收共计近5000余册,书籍申领300余人次,共发放出书籍600余册。
首批书籍发放时,书籍申领人数超乎周玉林和小伙伴的想象,回收书籍的数量远远不够。怎样才能让书籍捐赠和申请有效对接起来,让更多的同学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籍?
线上线下结合运营是最有效的方式,线上书籍申领和线下发放活动紧密结合。周玉林说,目前“伯牙书舍”后台扫码入库数据库、检索通道已经完成,可以达到书籍的检索、预约申领、后台数据分析等功能。记者在他们的微信公众平台“伯牙书舍”也看到了预约捐书的页面,想捐书或领书的同学可以在上面预约,书舍的小伙伴会上门领取。
为此,他们在每个学院安排了一个专门收书的同学,平时会在毕业生群里发布捐书信息,想捐书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联系他上门取书,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限书籍种类,加快回收效率。为解决书籍搬运的困难,由每个学院的联合发起人针对自己本学院的书籍进行上门回收。
对接山区学校 开展西部援助计划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伯牙书舍”是一个在校的公益团队,周玉林和小伙伴在校园内免费转赠二手书的同时,也想到了山区的孩子,周玉林希望孩子们都可以有平等的读书机会。
于是,“伯牙书舍”援助“援疆计划”“关爱星星的孩子”“上百筑梦工程”等行动就陆续开始了。周玉林说:“我们从书籍的公益回收中,挑出部分适龄书籍援助到西部相对资源匮乏的地区,像西南偏远山区。”通过多方沟通联系,今年4月,在书舍仅有2000册书籍时,为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阿克苏校区图书馆提供了《论语》、《四大名著》、《四书》等45册课外书籍。力量虽小,但“秉‘厚德’而起公益德行,继‘博学’而传文化经典”的意义很深远。
如今“伯牙书舍”已经对接了新疆、四川的一些山区学校。此外,他们还联系上新疆巴楚县小学,除了给当地的孩子送书外,他们还寄去文具和玩具等。“伯牙书社”还设计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带有“伯牙书舍”logo和书籍图案的袋子、笔记本等,每个售价在20元左右。除了作为微信公众平台留言区的抽奖礼品,送给捐书同学。大部分他们进行义卖,筹到的钱买一些文具用品再捐给山区孩子。
二手书共享如何发展 将与学校图书馆联手推进
大学生以回收二手书的名义成立社团的并不少见,但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并不多。浙江理工大学的“健健书店”也是为回收二手书而成立的,创始人周雨健告诉记者,原本在学校周围开了实体店,但实体店成本大,局限性较多,后来也关闭了。周雨健毕业后,通过线上的两个QQ群、一个公众号来保持运营。
周玉林成立的“伯牙书舍”在借鉴前辈们经验的基础上,增强了自身的优势。成立之初,他和小伙伴就考虑到了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成熟运营模式,灵活机动、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他们把公益放在首位,与其他二手书店不同,坚持公益回收书籍、公益捐赠,并做到像教科类的书籍要保证一届届传递下去。此外,书籍回收时间不限、书籍回收种类不限,任何时间、任何书籍都可以回收共享。
“伯牙书舍”成立以来,也面临着书籍没地存放、整理归类难等问题,在学校的帮助下,一项项都得到妥善的解决。“每解决一个问题,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突破。” 周玉林说。现在他正在和学校图书馆的老师们协商,将这项工作纳入图书馆日常运营的一个版块,让“伯牙书舍”公益行为得以更加正规传承,同时也能弥补图书馆回收二手书方面的不足。
新闻来源网址:
http://zj.cnr.cn/zjyw/20170705/t20170705_523835157.s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