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青年时报:博士后李仁旺:来杭州是缘分

发布时间:2006-03-15 作者与来源:青年时报  浏览次数:
  李仁旺 2006年第二届“浙江省优秀博士后”之一 浙江省151人才 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浙江省青少年英才奖获得者

  1971年出生于湖南宁远县;1996年免试入浙江大学读博士学位;1999年毕业;2001年从华中理工大学CAD中心博士后出站;2005年8月受国家公派留学基金资助入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13个月)。2001年至今,在浙江理工大学工作,现任工业工程系主任、教授。

  当一月份省人事厅公布16位“省优秀博士后”获得者时,李教授身在伦敦,对于媒体的报道一无所知,对于采访颇为惶恐:“迄今我还从来没认为自己是人才。”
在李教授家并不宽敞的客厅里,看上去独立干练的李太太用一种平和的缓慢语调讲述着他们来杭后的生活。

“我迫切需要一台电脑”

  “他是一个容易受感动的人。”2001年,李教授以最短的规定时限21个月,从华中理工大学CAD中心博士后研究站出站时,已经收到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邀请,还拿到了该校的办理表格,原本规划着去新加坡的夫妻俩不久后却来到了杭州,“这是缘分,浙江理工大学的盛情难却,至今他对学校心怀感激。”

  9月,作为浙江理工大学第一位引进的博士后,李教授暂时撇下武汉的岳父母和孩子,先和太太来杭州报到。“第一个晚上最难忘”,由于房子正在装修,夫妻俩暂时住在学校安排的简易宿舍里,没有家电,只有床和桌子,对于学校的关心和询问,他只说迫切需要一台电脑,学校马上配了一台全新的电脑。李教授就守着电脑,忙了一个晚上,“他总有做不完的事,当时是有一个新课题正在申请中。”对于刚到异乡的李太太,那个晚上却感到异常孤单:“我没有他适应得快,晚上根本睡不着,就在一边坐着、陪着,一宿没说话。”

  追随丈夫来杭的李太太,放弃了在武汉私人企业年薪不错的财务总监职位,对于“牺牲”,曾经雄心万丈的李太太也犹豫过,却不后悔,“放弃是想好的,总要有一个人不能太忙碌。他厚积薄发,我信任他。”

“心神不宁”的八月

  高考曾是许多学生的“黑色七月”,在李太太的生活里,却有个“黑色八月”。每年8月,对于全国各地的教授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方面的评审结果已基本确定,虽然10月正式下发文件,出结果的8月却是学者们最忐忑不安的一段日子。“8月学校放假了,每天能见到他,却看他睡不安稳,心神不宁,直到8月底结果出来。”至今,李太太已经陪着先生度过了三个“黑色八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学术界同行之间对各自学术水平相互认可的重要指标之一,某项目获得该基金资助就意味着申请人在该研究方向的新潮和先进,当前几乎国内所有高校都将其作为评职称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而出生于1971年的李教授迄今已有三个项目获得了该基金的资助,为此他在2004年就被破格两年提拔为教授。

  也许是对于先生工作的艰辛感同身受,对于先生的成绩,李太太并不感到多么骄傲,“我不在乎他的结果,在乎他的过程。”其实,只要是申报国家基金,那一整年李教授都是心神不宁。李太太说,一月份开始考虑报什么课题,找资料;二月成文;三月份报上去……然后,能不能批呢?在等待结果的同时就先做一些前沿性的研究,一直到10月份正式批文下来,高兴两天,笑眯眯地,“好的,好的,这三年有东西做,也有钱可以养学生了。”之后,“怎么把它做完呢,怎么安排?”……没个尽头。

  一般申报成功的国家基金,三年要结束。对于一个国家基金结题时的辛苦,李太太难以形容:“我感到害怕,太苦了。”

  “反正很折磨人。”李太太不愿多讲。

想买房到下沙

  在杭州已经生活了近五年,李太太也已经从来时的孤单渐渐地喜欢上了山青水秀的杭州,“能在人杰地灵的杭州定居是种缘分。”李教授也常常觉得来杭州是种幸运,“他觉得研究环境好,企业多,是一个很有机会的城市。”

  自从学校搬到下沙后,李教授有时不得不赶晚上9:15分的末班车回家,因此一直念叨着想买房去下沙,节省时间。“等房价便宜点再说”,李太太说,“也曾想买车,但他又觉得路上太挤,没什么意思。”

  现在李教授赴剑桥访问已经有半年,李太太没有多说这半年母子俩的生活,只是表示坚决支持他出去,也是在她的坚持下,李教授才放心出去。“每周一个电话……说是他做的项目并没有比国内更新,只是别人的切入点不一样,还想带几个项目回杭州。”李太太说。

  在李太太的帮助下,记者和李教授通过网络做了简单的连线:

记:去了剑桥半年,那边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如何?您有何感受想告诉家人及大家吗?

 李:在剑桥半年多了,这里生活简单而工作环境则可以说宁静吧。在这里,我时刻感受最深的就是自己实在太渺小了,剑桥大学出过的名人实在太多太多,如牛顿、达尔文、培根、拜伦等等。作为凡人的我,一想到这些伟人时总会有一种下意识地感到渺小。

记:能通俗地介绍一下您的工作吗?

李:我迄今主要还是做一些与企业或者说单位信息化有关的工作,或许可以说就是想办法在企业或单位中让计算机为人尽可能多地做些事情吧。

记:听您太太说,您想带几个项目回杭州,能介绍一下吗?能比较一下您眼中的杭州和伦敦,杭州的大学和剑桥吗?

李:第一,关于项目,这事情没有定下来前确实不好说什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第二,杭州和伦敦,我觉得杭州像一个青少年,而伦敦像一个中年吧。此外,让我感触最大的是地铁方面的差距。

  第三,杭州的大学和剑桥。我只能说,就历史沉淀而言,杭州的大学像中小学生,剑桥的大学像研究生(剑桥仅一个三一学院出了30多个诺贝尔奖得主)。

记:最近看到新闻说,浙江省为了留住人才推出新举措,博士后待遇年薪10万以上,分配住房,解决配偶工作,当然您2001年来杭州时应该还没有这种待遇(据您太太介绍),您能就此表达一下感想吗?

李:浙江省在人才政策方面,确实真心、实惠,而且有些创意。

  对于您讲的“新闻”,我真一点不清楚,但是即使确有如新闻所言,而自己没有赶上,我想也没有什么遗憾的,这东西就像买股票。

记:身为博士后,尤其是新杭州人,您认为杭州的机遇和环境如何?

  李:就在杭州的机遇和环境而言,我比较喜欢,因为杭州确实迷人,整个浙江省经济氛围也不错,而我觉得自己来杭州是缘分,在杭州的这几年是比较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