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鲍洪俊 /文
本报杭州11月24日电 记者鲍洪俊报道:“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等13个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近日在杭州正式启动。浙江省政府负责人宣布,省财政从今年起新增专项资金用于全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
近几年,浙江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不足一成。依靠低成本廉价竞争的浙江产品成为遭受外国反倾销诉讼的重灾区。为提高浙江经济的区域核心竞争力,浙江省从2003年开始,开展了建设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等三类重大创新平台的实践探索。
这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植根于支柱产业和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区域块状经济,直接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科技支撑。针对全省6000多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占全国纺织总量1/4左右的实际,组建起由绍兴县轻纺科技中心、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作为核心成员单位的“浙江省现代纺织及装备创新平台”;根据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出已达3000亿元、海洋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组建了“省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服务90余万户茶农的增收需要,组建由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等核心成员单位共建的“省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新机制体制初见端倪。这次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集聚了大量的优质科技资源,浙江本省和兄弟省市的30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构成核心成员层,参与平台建设的紧密层则涉及国内200多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据初步统计,目前整合的产学研仪器设备价值达6.3亿多元,实验室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计划总投入12.5亿元。这些创新平台的建立,已经并且正在形成一批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的一条龙产学研战略联盟。
着力于增强科技创新平台的持续发展能力,浙江在平台建设的运行方式上采取股份制、理事会和会员制等多种形式,高效推进。平台逐步构筑起核心层、紧密层、服务层等合理的组织机构和高效的管理体制,形成开放、共享、流动、竞争、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浙江省省级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直接为全省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依据。
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88亿元,同比增长3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3.8亿美元,增长81.5%,占出口总额的10%,比去年全年提高2.2个百分点,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