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经历:1995年毕业于浙江丝绸工学院服装设计专业,1996年4月至2000年底,赴新加坡工作,担任服装设计师。2004年赴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纺织与服装设计专业研究生学位。现为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教师。
接到我们的采访电话时,姚琛似乎有些意外,不过愣了下后马上转变状态,开始轻松地与我们交谈。或许是教师的职业让她面对我们的问题时,特别能够和我们产生回应。
“在国外五六年的时间,我感受到的主要是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姚琛说,国外对于设计的展开,往往是从一个点展开,到一个research(研究)的范围,再从这个范围中寻找一个点来展开设计。是一种case by case 的方法,就是从一个个例发散下去,到另一个个例。比如对水母这个概念,就不只将它作为一个形态的灵感,同时把它作为一个生态的概念,甚至研究关于它的海洋回流。
姚琛觉得,国内很多时候仅仅将一个元素作为素材、形态、装饰的灵感。总的说来,我们很多时候在平级的、横向的层面上探讨设计,而非在纵向的层面上研究设计。
在姚琛看来,在外学习对她的处世状态影响比较大——比较严谨。姚琛说,“以前做设计可能更多的是凭直觉,但在外的经历教给我一种理论平面。”
教师的职业让她有更多可能接触到学生:“我看见很多学生——中国未来的设计师,有一些感触。我觉得他们应该更懂得珍惜和承担,就是设计必须结合市场。他们对设计过程、承担企业任务的珍惜程度、承担的能力并不高。”
【时尚私房话】
生活家:最欣赏的国内品牌是什么?
姚琛:我比较推崇在市场大环境下做出自己个性的品牌,比如马可的例外和江南布衣。马可的“例外”就是坚持自己,结合本土设计和经营理念,把设计作为生命点走下去。这样的品牌会有很好的未来。
生活家:最喜欢哪个国外设计师?
姚琛:我特别喜欢山本耀司,他对设计人生的理解让我敬畏,他不愧是一个大师,我喜欢他的风格。
其实,每个人对自己“衣生活”的整理会愈发重视。所谓“衣生活”是跟一种生活样式挂钩,就是根据生活状态来调整着装状态。在浙江、苏南这些经济比较富裕的地区,已经有许多衣饰搭配、彩妆造型课程和工作室受到欢迎。
生活家:通常你的设计灵感来自哪里?
姚琛:我觉得元素就像细胞一样,我不会特别专注于某一种。一张照片、一幅画、听的音乐、读的哲学书都可以成为灵感来源。任何一片树叶都给你不同的灵感,只要感受度提高了,生活中随处都有元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