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教育信息报:就业路,他们曾经这样走过

发布时间:2007-01-21 作者与来源:教育信息报  浏览次数:

编者按:为帮助广大毕业生顺利就业,本报特别推出了部分大学生的成功就业案例,并约请专家进行点评,希望他们的经验能给求职中的毕业生一点启示。

□本报通讯员 柴 田

二、广撒渔网,重点突破

【就业样本】毛雄军,男,浙江理工大学2006届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现就职于杭州健盛袜业有限公司。

与其他同学一样,早在大四第一学期毛雄军就开始赶招聘会,并积极地上网寻找求职信息。但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是,毛雄军并没有到处投简历,然后等待面试消息,而是结合所学专业通过筛选,缩小范围并最终选择了他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大四第二学期,毛雄军联系到了绍兴柯桥的一家纺织类公司。在实习过程中,他对公司的工作环境、性质以及是否有发展潜力等有所了解。但公司领导模棱两可的态度最终使他选择放弃,因为他觉得:与其坐等公司的录用消息,不如趁着招聘会高峰另找一个单位“下嫁”。结果,他在招聘会上遇到了现在就职的杭州健盛袜业有限公司,几天之后双方便初步确定了人事聘用关系。进单位的第一天,公司人事部就给了他一个详细的实习清单,岗位从原料仓库、编织、缝头、一检、定型、二检、包装、终检到技术部等,整个生产流程都实习了一遍。经过将近3个月的基层锻炼,公司领导多次找毛雄军谈话,并决定将他提拔到管理岗位上,如今他担任了车间管理一职。

【专家点评】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误区,其中就包括应聘职位太盲目,见单位就投简历,而不管该职位是否适合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是否有利于自己的成长等等。在择业过程中,广撒渔网、多手准备的想法和做法毫无疑问是积极的;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大学毕业生往往容易因缺乏重点而错失良机,导致出现“遍地播种、颗粒无收”的状况。如果能在铺天盖地的招聘信息面前,根据自己的优劣势,有针对性地确定一个择业范围,然后再搜索到最合适自己的一个或几个岗位,无疑是最理想的。在求职过程中,大学毕业生首先要敏锐,灵活地观察整个就业市场,随时调整方向;其次要学会有的放矢,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珍惜每一个工作机会,又要在求职中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做事有先后顺序。

(浙江理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 徐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