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不需要缝纫,轻轻一烫,裤脚就“粘”好了——这是超低熔点聚酯的好处,它也是浙江省2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一个小项目。前阵子,浙江省科技厅聘请了197位专家,组成26个专家组,为我省26个重大科技专项把关(快报2月14日12版曾作报道)。
这26个专项是在《浙江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涉及高发疾病防治、自然灾害预警、水污染防治、农业新产品选育等领域。
浙江省科技信息院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浙江科技资源有限,要加快科学技术发展,不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必须有所选择,有所侧重,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重大科技专项就是这样选出来的。
浙大医学院副院长陈智说,“26个专项都是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无非有的是直接相关,有些是间接。”
这些专项是如何改变老百姓方方面面的生活的?快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几位专家组专家,请他们来给大家讲一讲。
穿——做裤脚以后不用缝
名称:现代纺织与服装加工技术及装备专项
专家组组长: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院长 陈文兴
无缝裤脚——在裤脚上弄一条超低熔点的聚酯(也就是涤纶),一烫,就粘牢了,裤脚不再会有一圈针脚。
陈文兴介绍,超低熔点聚酯的熔点只有110℃,而普通聚酯的熔点在250多℃。在超过110℃的情况下,裤子其他部分的面料用的是普通聚酯,不会烫坏,而这条超低熔点的聚酯已经熔化了。
去年已经获批的“超低熔点聚酯树脂合成及纺丝加工技术开发”,主要是为了无纺布和毛茸茸的雪尼纱的加工。“但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话,它还有很多用途,比如无缝裤脚”,陈文兴说。
服装面料中,化学纤维给人的感觉就是不透气、不舒适、容易产生静电。但由于它的低成本,再加上成衣挺括,所以用得较多。
事实上,化纤经过改良后,有些缺点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在涤纶中加入1.5%的纳米粉体,就不会产生静电;改变纤维形状,截面由常规的圆形变成异形,增加了纤维间的空隙,就有了吸湿排汗的功能……
发展功能性、差别化的化纤,不仅是浙江纺织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大家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