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夏海微通讯员吕国昌)“五一”长假后第一天,省人民大会堂就召开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大会——为我省科技工作者颁奖,省委省政府领导亲自出席大会。会上,共有280项科研成果,被授予2006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为主完成的“生物人工肝用细胞源与混合型人工肝的研究”等23项为一等奖;以杭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为主完成的“卫星/有线数字电视信道接收集成电路”等91项为二等奖;以浙江华泰丝绸有限公司和浙江理工大学为主完成的“真丝绸隐影印花”等166项为三等奖。
记者注意到,这280项获奖项目中,有175项是由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的,占到总数的62.5%。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认为,这表明我省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而此前,我省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2项成果,也均是以企业为主完成的。
“一流的设备,生产二流的产品,最后只卖三流的价格”,这种资源浪费现象,一直被经济学界形象地比喻为“奔驰轿车拉黄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道理很简单,因为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浙江的许多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技术含量上居于国际产业分工的末端,同类产品与国际市场价格要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能源、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低成本竞争优势已逐渐丧失。相关经济学家指出,浙江要发展,唯有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下工夫,才能消除发展的“软肋”,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所幸的是,我省企业一直没有停止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探索。省科技厅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省企业科技投入、科技人员、研发机构、承担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申报和获得授权的专利,均占全省总数的80%—90%。不仅如此,我省各大小企业,在勤练内功的同时,也不忘借助外力,尤其是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比如说,2006年度获国家和省科学技术奖的科研项目,大部分是由企业与大学或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的,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与省外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