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绍兴县报:郭建南:绍兴服装业存在误区

发布时间:2007-05-21 作者与来源:绍兴县报  浏览次数:

“经过最近几年产业链的延伸,绍兴县的服装企业迅速增多,产值不断增加,实力增长较快,‘恨布不成衣’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是,我们从中还是看到了不少隐忧。”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院长郭建南教授说,“服装产业本来是个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但是绍兴的服装产业在品牌、设计、利润等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

  卖得越多赚得越多

郭建南教授说,我国是个服装出口大国,我国的服装世界竞争力系数高达96.83%,但去年我国出口服装每件(套)均价只有30多元人民币。从中不难看出,我国服装的竞争力主要是劳动力成本低和出口价格低。这样低的附加值,导致我们出口越多,原材料消耗就越大。

绍兴县的情况也差不多,到2006年底,绍兴县已经拥有215家服装企业,全年实现销售34.26亿元,利润1.07个亿元,出口服装1.46亿件(套),创汇1.95亿美元。从这组数据中不难看出,绍兴县服装企业的利润才3%多一点。出口服装每件(套),只能创汇1.4美元左右。卖了这么多的衣服,我们却没有赚到多少钱。很显然,我们产品的“价格”还是有问题的。

  误区二:

  设计就是搞“款式”创新

“设计师的含义,当然不是只对‘款式’负责的人,他们是既专业、又复合的综合性人才。”郭建南教授表示,“不少人对设计这两个字了解得不够充分。设计其实是规划和计划的同义词,不仅对产品的款式要进行规划设计,而且对服装目标市场、消费群体、目标定位等都要进行细致的规划和计划。服装的款式设计、生产、销售其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郭建南教授认为,绍兴的教育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绍兴县职业教育也搞得红红火火。对产业工人的培养——特别是对服装类产业人才的塑造,绍兴县有着极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我们不要指望把每个人都变成“设计师”,但是,我们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环节性熟练人才”,让他们熟练地掌握一道环节或一道工序,迅速贴近绍兴纺织服装企业的需求,在实际的操作实践中让劳动者的业务素质和技能不断提高和延伸。

  误区三:

  “品牌”就是弄几张证书

“据我了解,绍兴县委县政府对产业链的延伸做了大量的工作,绍兴的‘恒柏’西服做得不错,是‘中国名牌产品’。但是,大家不妨观察一下:绍兴店里附加值高的服装依旧都是国外的品牌。不仅绍兴如此,整个中国也是一样的。所以,服装企业如果想从OEM(生产外包)的困境中走出来,品牌是其必走之路。”郭建南教授说。

“但是,不少企业狭隘地认为,品牌就是设法搞几张证书。其实不是这样的,品牌的培育过程是非常漫长。品牌的认同其实是一种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因此,企业在运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文化为先导,以市场为平台,以服务为理念,把面料设计、款式设计、服装生产、综合营销进行有效链接。把产、学、研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永葆品牌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