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 田晓晋 文 姜胜利 摄
【研究背景】
浙江省外来务工者已达1783万,占了总人口的37.9%。其中“80后”又占总群体的三分之一。
他们给浙江经济带来活力,也带来社会问题。他们承担大量城市建设,但却生活在最底层,生活、医疗、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边缘化倾向严重。
为此,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两位教授,带领7人心理专家团队,于2006年11月-2007年3月,采集杭州、嘉兴、宁波、温州四地的1000个外来务工者样本,首次研究80后新一代外来务工者的就业现状及心理。
目前,这项名为“农民工代际就业心理差异分析”的调查,已列入2006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招标立项重点课题。
一根扁担,一头挑着铺盖,一头挑着蛇皮袋,从火车站大量涌入城市。说到外来务工者,很多人脑海中就跳出这样的形象。
但最近一项针对80后新生代外来务工者调查显示,这样的形象已落伍,新生代外来务工者至少从外表上看,已成为“准市民”。
调查显示,与老一代相比,新生代外来务工者一门心思想留在城市,对城市也更有归属感。在融入城市过程中,他们也困惑、迷惘,但脚步更坚定。
一、人生目标
老:攒钱回家盖房子 新:直接当个城里人
老一代外来务工者的人生目标是赚够钱就回家盖楼,图个光宗耀祖;而新一代外来务工者的人生目标是住进城市,融入城市,当个城里人。
“出来打工为什么?A.为赚钱 B.向往追求城市生活……”让外来务工者就业心理调查课题组吃惊的是,21.2%受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向往追求城市生活”,而老一代外来务工者仅有10.6%;选择“出来锻炼自己”和“在家乡没意思”的新一代外来务工者,也不少。
与父辈不同,“80后”外来务工者不再当自己是挣钱工具,开始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也试着表达真实感受。
正是这种人生目标刺激下,新生代产生一系列不一样的特性。
二、择业
老:稳定压倒一切 新:频繁跳槽,处就业焦虑中
“我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每星期只有一个休息天,但工资却只有千把块。这不公平!”在下沙一家外资企业做一线配料工的小月不满地说。
而她父亲老王,在一家塑料厂工作5年,每个月收入仅800元,但他却从不抱怨。
虽然在工资、就业环境、生活质量方面,新生代外来务工者比老一代条件要优越,但他们满意度却远不如老一代。
在老一代外来务工者中,有31.4%的人对目前工作时间满意,而新一代中只有20.6%的人表示满意;在工作条件上,老一代有35.2%的人表示满意,而新生代只有22.8%的人表示满意。
对雇主及同事,新生代外来务工者也比老一代更不满意。后者对雇主及同事的不满意率分别达到12.5%和6.3%,比老一代分别高出3.9%和3.8%。
调查发现,换过六七次工作的新生代外来务工者不在少数。频繁跳槽,勇敢面对市场选择,且处于就业焦虑中,这是新生代民工的心理;而老一代外来务工者,一般都对换工作感到恐惧。
三、维权
老:自认倒霉 新:理性维权
小于跟流水线上的线长(小组长)相处得不太好,主动离职需要付赔偿金。于是,她勇敢地找公司有关部门去说理,争取到自己的权利。
由于多数新生代外来务工者从小衣食无忧,与父辈相比,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品性,但崇尚个性、张扬自我、追求自身价值,加上他们受过良好教育,对劳动法规也有所了解。因此,他们在求职、工作过程中,敢于挑肥拣瘦,一旦遇到侵犯自身权益的事,决不会像老一代那样忍气吞声、忍辱负重,相比之下,他们更懂得理性维权。
调查表明,当遇到克扣工资时,新生代外来务工者有60.5%的人选择向有关部门反映,这比第一代高出8个百分点。
四、消费观念
老:拼命存钱 新:很多都是月光族
在消费倾向上,老一代大都拼命存钱。而新一代中的一大部分都属“月光族”。
小王是建德人,父母也在杭州打工,都有收入,不需要他给钱。他每月工资900元,工资刚发下来,他总是很豪爽。请朋友下馆子花掉几百块,做个头发又花上百元。剩下的日子没钱了,有时连饭也吃不上。每天只有2元伙食费,只吃馒头就开水。
不过,新一代在消费上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除这批月光族外,“80后”外来务工者中同样存在极端节俭人群。很多人每个月消费控制在百元以内。
小方在餐厅做服务员,每月只有五六百元钱。为省钱,他住到了桥洞底下,剩下钱全部寄回家。
五、学习技能
老:有工就打,有活就干 新:学技术,重发展
调查发现,老一代外来务工者主要做的是卖力气,没什么技术的活儿,建筑工人、保姆、流水线上装配工……新生代则普遍不愿意长期做吃青春饭的工作,而希望能学到技术,学到本领,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留在城里的愿望。
因此,新生代外来务工者比第一代更加注重接受继续教育和自我发展。
在参加培训的数量上,新生代占69.5%,比老一代高出11.1%;在培训目的上,老一代主要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这部分人占63.7%,而新生代则主要为能进一步提高自身技术及增长见识,分别占84.4%和78.5%;在培训投入上,老一代中29%的人不愿意自费培训,而新生代这一比例降低为23.3%。
■调研结论
80后属于流动型
专家将外来务工人员分三种类型:一类是准市民型,多年拼搏后小有成就,经济条件和城里人没差别,如包工头,他们心态最稳定;第二类是流动型,80后外来务工者往往可归入这类,他们就业期望过高,主观愿望想融入城市,但心存戒备,易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第三类是副业型,主要指老一代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以土地为主,乘农闲时到附近工厂打工,并没留城愿望。
建议增强归属感
根据80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心理现状,专家建议,政府首先应在社会保障上做文章,增强新生代民工归属感;尽力扩大就业平等权,如按照岗位要求用人,而不是根据身份定位;在企业文化上,应该肯定和奖励有杰出贡献的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为他们发展提供空间和平台。
“80后”农民工素描
他们穿着T恤牛仔裤,染着头,剪着一头看似很乱其实精心修饰过的韩式发型;他们上网、唱卡拉OK、打桌球,从外表看,跟城市青年没什么两样。
和老一代外来务工者相比,新生代年纪偏小,多在25岁以下,以80年代后出生为主,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长的新生代。他们基本没务农经验,对土地没多少依恋,绝大多数受过高中或中专教育。
老一代外来务工者所受教育多在初中及初中以下,从小务农。进城打工,纯属没地可种后的无奈之举。
■场外专家
正视新老两代的差异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院院长陈诗达:“80后”新生代外来务工者必将成为进城务工人员的主流。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淡化,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城市化的发展,外来务工者融入城市已成必然趋势。
政府应当从两代外来务工者的差异性出发,完善各项公共政策,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质量,正视新生代农民工的多元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