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报记者 柴鸿 文 张辉 摄
时报讯 全省34所高校大学生的628件科技作品,最终决出优胜者。昨天上午,浙江理工大学会展中心大剧院内,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公开答辩现场,大学生科技创新精英一番激烈的唇枪舌剑,决定了评委们的手中一票。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经过近二十年发展,它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共鸣。
本届“挑战杯”竞赛由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协、省学联主办,浙江理工大学承办。
各方都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
参加终审决赛的149件作品是在全省34所高校628件参赛作品中层层选拔,最后确定的,涉及信息技术、能源化工、哲学、法律等11个门类。前天,全省26所高校的300多名参赛选手经过秘密答辩,决出17个特等奖和39个一等奖。昨天,评委会挑选出5件作品,进行公开答辩,以决定最佳表现奖和最佳创意奖。
据竞赛评委会介绍,今年“挑战杯”竞赛的环境更为优化,从学校到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创新。去年省财政首次拨付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专项资金——首届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专项资金200万后,大学生科技创新热情持续高涨,捷报频传,一大批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颁奖典礼上,团省委书记鲁俊希望大学生敢于超越前人,勇于挑战自我,以创新为快乐,以创新为己任,以创新为习惯,在创新的实践中,成长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有用人才。团省委副书记蔡永波等领导观看了公开答辩并颁奖。
创新实例:“圣诞树”拿到国家专利
在公开答辩现场,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棵蓝色的小型圣诞树,它并不是装饰品,而是浙江理工大学学生研究的新型空气净化器的实体展示物。
浙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李英杰是这件作品的创作者之一。去年9月项目立项,李英杰就天天窝在了实验室里,反反复复观察PH值、温度值,边记录……
李英杰告诉记者,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都有欠缺,指导老师陈文兴教授功不可没,从指导老师身上,李英杰这个团队学到了什么叫“治学严谨,功底扎实”。
课题一展开,用什么材料制作才创新——既节省材料又有高效率,是摆在众人面前的问题。陈文兴教授和学生们共同商量研究,最后决定用金属钛作为制作材料。产品出炉那天正好是圣诞节,大家就把它做成了圣诞树的样子。
如今,这棵“圣诞树”已经拿到了国家专利号,只要有商家愿意做成产品就可以面向市场了。